徵引書目
一、史料彙編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1輯(未註明出版年代)。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2輯(未註明出版年代)。
《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毛澤東著作選讀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二、專書
丁凱文編,《重審林彪罪案》,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11月)。
于永波、徐才厚主編,《陳毅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第5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第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輯部編,《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3年4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陳列部編,《中共黨史主要事件簡介》(成都: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主要事件簡介》(1949—198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編年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少華、游胡,《林彪的這一生》(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文聿,《中國『左』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海光,《折戟沉沙溫都爾汗》(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安建設編著,《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朱健華、郭彬蔚、李有清主编,《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事本末》(長春:吉林教育出版,1992年)。
李海文主編,《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第二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德生,《李德生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8月)。
李新,〈「四清」記〉,《回望流年:李新回憶錄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李永主編,《「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獄》(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8月)。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1月)。
李智舜編著,《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
辛子陵,《林彪正傳》(香港:利文出版社,2002年)。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文革悲劇》,卷4(香港:利文出版社,1993年9月)。
吳潤生,《林彪與文化大革命》(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4月)。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下卷(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
汪東興,《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11月)。
林蘊暉、劉勇、史柏年主編,《人民共和國春秋實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1月)。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官偉勛,《我所知道的葉群》(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5月)。
舍甫琴科,《與莫斯科決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
周承恩、鄭謙主編,《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1976)(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周明主編,《歷史在這裡沉思:1966-1976年記實》(北京:華夏出版社,1986年)。
胡哲峰、於化民,《毛澤東與林彪》(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南光編,《毛澤東和他的四大秘書》(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1月)。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姜華宣、張蔚萍、簫珄主編,《中國共產黨會議概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年5月)。
師東兵,《廬山真面目─『彭德懷反黨集團』事件揭密》(香港:港龍出版社,1994年5月)。
師東兵,《政壇祕聞錄-前中共政要訪談》(香港:港龍出版社,1998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4月)。
馬各、珮璞、馬泰泉,《國防部長浮沉記》(北京:昆侖出版社,1993年1月)。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暉、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袁浩、建民編,《八載秦城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徐景賢,《十年一夢─前上海市委書記徐景賢文革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硏究中心輯,《中共機密文件彙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8年4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黃崢,《王光美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產經新聞「毛澤東祕錄」編輯採訪小組編,童長義譯,《毛澤東帝國》,下冊(台北:書泉出版社,2002年)。
陳伯達著、陳曉農編註,《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
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張雲生,《毛家灣紀實》(香港:存真社出版公司,1988年)。
張雲生等,《“文革”期間,我給林彪當秘書》(香港:中華兒女出版社,2003年7月)。
張聶爾,《風雲“九一三”》(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張子申,《楊成武將軍訪談錄》(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年10月)。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年7月)。
溫榮群、郝瑞庭主編,《『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升》(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8月)。
馮治軍,《林彪與毛澤東》(香港:皇福圖書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
舒雲,《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8月)。
董邊等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增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葉永烈,《張春橋浮沉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9年1月)。
葉永烈,《陳伯達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7年)。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熊華源、鄒愛國等,《中共七十年風雲錄(下篇):當代祕史》(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2月)。
趙生暉,《中國共產黨組織史綱要》(蕪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緬懷毛澤東編輯組編,《緬懷毛澤東》,下冊(北京市: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劉振德,《我為少奇當秘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蕭克,《我親歷過的政治運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蕭思科,《超級審判》,上卷(河南:濟南出版社,1992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羅正楷主編,《中國共產黨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6月)。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2月)。
三、期刊
王文耀、王保春,〈關於陳伯達起草九大報告的前前後後〉,《中共黨史研究》,期2(2003年),頁88-91。
王學亮,〈“珍寶島英雄”孫玉國的跌宕人生〉,《共產黨員》,期16(2007年),頁19。
李海紅,〈“四清”運動的回顧與反思〉,《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4(2004年),頁140-142。
李百齊,〈毛澤東與林彪關係的發展演變及其歷史啟示〉,《勝利油田職工大學學報》,第13卷,期3(1999年),頁5-10。
李耐因,〈『九一三』前林彪、江青470次通話〉,《炎黃春秋》,期7(1997年),頁47-49。
宋淑玉,〈四清運動的歷史評價〉,《黨史文苑》,期10(2007年),頁10-11。
何亞平,〈”文革”時期的個人崇拜問題淺探〉,《毛澤東思想研究》,期1(1999年),頁92-94。
沈傳寶,〈中央文革小組的歷史沿革及立廢原因探析〉,《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7年),頁47-54。
汪澍白,〈彭德懷的噩運是如何注定的─重讀《廬山會議實錄》感言〉,《炎黃春秋》,期10(2002年),頁38-42。
周勝謀,〈史無前例的中共“九大”〉,《黨史博覽》,期6(1999年),頁20-22。
周敬青,〈毛澤東對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確立和廢黜〉(中),《黨史縱橫》,期12(2003年),頁33-38。
侯志川,〈神秘的「九大」〉,《中國地名》,期3(2003年),頁16。
高曉岩,〈劉少奇、毛澤東和四清運動─劉源、何家棟對一段歷史公案的回憶、考證〉,《領導文萃》,期 2(1999年),頁57-65。
郝俊卿,〈關於“林彪一號令”及其他〉,《炎黃春秋》,期 3(2000年),頁74-75。
張濤,〈劉少奇,從七千人大會始……〉,《探索與爭鳴》,期12(1998年),頁44-46。
楊銀祿,〈江青與林彪〉,《百年潮》,期4(1999年),頁69。
楊銀祿,〈九屆二中全會時的江青〉,《黨史博覽》,期1(2006年),頁48-52。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齊茂吉,〈林彪與江青交惡之始末〉,《兩岸發展史研究》,期3(2007年6月),頁125-163。齊茂吉,〈毛澤東欽定林彪為接班人之探討〉,《兩岸發展史研究》,期2(2006年12月),頁200-226。趙軍祥,〈彭懷德廬山會議被“罷官”的原因新探〉,《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史學社會科學版)》,期6(1999年),頁47-50。
劉明鋼,〈林彪何以堅設國家主席〉,《黨史博采》,期3(2005年),頁42。
遲澤厚,〈中共九大“選舉”內幕〉,《蘭台世界》,期11(2003年),頁42-43。
遲澤厚,〈我親歷的中共“九大”〉,《領導文萃》,期7(2003年),頁124-128。
遲澤厚,〈中共“九大”內幕瑣憶〉,《炎黃春秋》,期3(2003年),頁42-49。
閻銘,〈父親閻仲川與林彪的"一號號令"〉,《文史博覽》,期10(2004年),頁16-17。
霞飛,〈圍繞起草九大政治報告的一場鬥爭〉,《黨史博采》,期9(2007年),頁30-36。
蘇采青,〈“文化大革命”史事辨誤三則─林彪及“一號號令”與疏散中央領導人以及下放幹部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中共黨史研究》,期5(1989年),頁77-79。
四、報紙
《人民日報》,1964年5月25日-1969年4月29日。
五、網路資料
高華,〈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期50(2006年5月)。六、英文書目
Domes Jurgen,“Party Politic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in Frank N Trager and William Henderson eds.,Communist China , 1949─1969:A Twenty-Year Appraisal(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 nd printing,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