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筆劃少至多排序)
(一)書目
1.王兆鵬,刑事訴訟法講義,元照出版社, 2009年四版。2.王志誠,現代金融法,新學林出版社,2009年10月一版。
3.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出版社,2011年3月一版。
4.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期貨基金會,2003年4月四版。
5.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2年。
6.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三民出版社,2011年1月增訂十版。
7.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8.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出版社,2006年10月四版。
9.林勝安,證券交易法概要,五南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10.郭土木,證券交易法論著選輯,三民出版社,100年2月3日初版。
11.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2009年9月十版一刷。
12.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社,2008年9月五版。
13.黃川口,證券交易法要論,自版,1997年9月修訂版。
14.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出版社,2009年8月修訂四版。
15.劉連煜,內線交易構成要件,元照出版社,2011年7月初版。
16.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三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再版。
17.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社,2010年9月增訂八版。
18.劉連煜,論預定的交易計畫作為內線交易免責之抗辯,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五),三民出版社,2009年4月。19.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股市遊戲規則,元照出版社,2009年10月再版。
20.賴英照,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聯經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
21.賴英照,證券交易法條文逐條釋義第四冊,三民出版社,1996年8月。22.賴英照,證券交易法解析簡明版,國家圖書館出版,2011年2月初版。
23.賴源河,證券法規,元照出版社,2010年9月六版。
(二)論文
1.吳元曜,美國、日本、德國及我國內線交易刑法規制之比較以及內線交易除罪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2.呂國平,證交法上內線交易的經濟分析,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007年。3.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研究─以美國法為中心之法律與經濟的分析,政治大學博士班博士論文,1991年。4.張瑞玲,內線交易重大消息之認定與豁免條款之研究─以我國法院實務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5.楊清筠,公司內部人員證券交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6.劉成墉,證券交易法上內線交易獲悉與利用之爭論,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三)期刊
1.王文宇,認真地對待資訊─論內線交易之判斷標準與預防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2.王育慧,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三七號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重訴字第三九號判決之評釋(東隆五金案)─以連續交易操縱行為與內線交易為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3.伍思吟,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及第一五七條之一有關市場操縱及內線交易規範之修正重點,證券暨期貨月刊,2006年2月。4.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16卷5期,1998年5月。5.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16卷6期,1998年6月。6.吳克昌,我國與美日兩國關於內線交易立法之探討,證交資料,1997年2月。7.吳淑莉、周天,內線交易要件與涉及財務或業務重大消息之具體認定,月旦法學雜誌,161期,2008年10月。8.吳淑莉、周天,論公司內部人買賣股票之限制─以內線交易為探討中心,萬國法律,第161期,2008年10月。9.李智仁,橫看成嶺側成峰─內線消息相關要件之判斷標準與適用爭議,月旦法學雜誌,180期,2010年5月。
10.李開仁、洪培睿,論公開收購前內線交易認定時點之問題,證券暨期貨月刊,22卷7期,2004年7月16日。
11.林孟皇,內線交易的規範理論基礎與重大消息認定─評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1157號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61卷第9期,2010年9月。
12.林孟皇,內線交易實務問題之研究─以我國刑事責任規定的解釋適用取向為中心,法學叢刊,210期,2008年4月。13.林俊宏、黃鈵淳、許碧真,從訊碟案談內線交易民事賠償責任之相關問題,法官協會雜誌,7卷2期,2005年12月。14.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內部人員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45期,1992年6月。15.林麗香,內線交易規制之加強,收錄於「當前證券市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4月。
16.林繼耀,美國證券交易法「公平揭露規則」新制,證交資料,第484期,2002年8月。17.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獲悉」與「利用」之爭論-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一),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0期,2008年10月。18.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消息重大性之認定-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二),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1期,2009年6月。
19.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意義與利弊─法律與經濟之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2期,1994年3月。
20.武永生,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內線交易關於重大消息「實際知悉」修正條文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3期,2010年6月。
21.武永生,證券投資、投資資訊與內線交易─法律與經濟分析,載於財經法論集─柯芳枝教授六秩華誕祝賀文集,三民出版社, 1997年4月初版。
22.姚志明,內線交易責任主體之研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0期,2010年12月。
23.洪秀芬,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的判斷,臺灣法學雜誌,第110期,2008年8月15日。
24.洪秀芬,訊碟案─評最高法院九四年度臺上字第一四三三號刑事判決,收錄於財經犯罪與證券交易法理論.實務,新學林出版社,2009年6月。
25.張心悌,內線交易消息傳遞之民事責任,臺北法學論叢,第74期,2010年6月。
26.張心悌,從法律經濟學觀點探討內線交易理論─兼論內線交易內部人之範圍,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7卷3期,2008年9月。27.張若雯,看廣告學法律─淺談內線交易Tippee的法律責任,全國律師,8卷2期,2004年2月。28.張益輔,美國內線交易實務案例探討,證交資料,第583期,2010年11月。
29.張益輔、林振東、江璧岑,內線交易案件有關重大消息成立時點之探討(上),證交資料,第561期,2009年1月。30.張益輔、林振東、張璧岑,內線交易案件有關重大消息成立時點之探討(下),證交資料,第563期,2009年3月。31.張麗卿,情況證據之研究,東海法學評論,4期。32.莊永丞,沉默是金?證券交易法「公開揭露或戒絕交易」原則之初探─以內部人戒絕交易為中心,收錄於「現代公司法製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2005年。
33.莊永丞,從美國內線交易被告持有內線消息與使用內線消息之論爭,論我國證券交易法應有之立場與態度,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1期,2011年7月。
34.郭土木,公開收購股權與內線交易及操縱法律適用問題之探討,輔仁法學,第42期,2011年12月。
35.陳婉珍、楊敏玲、吳佩桂、鄧凱元,內線交易的實證研究─重刑化是否能嚇阻內線交易?,全國律師,13卷1期,2009年1月。36.曾宛如,2010年公司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0卷,2011年10月。
37.覃正祥,論內線交易,法學叢刊,34券2期,1989年4月。38.馮震宇,豬羊變色,天堂不再─內線交易風險今非昔比,能力雜誌,615期,2007年5月。39.黃朝義、吳天雲,內線交易犯罪之研究,犯罪學期刊,第5期,2000年6月。40.詹德恩,淺析證券犯罪─內線交易,證券櫃檯月刊,124期,2006年10月。41.廖大穎,資訊不正流用理論與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6期,2009年3月。42.劉連煜,內部人「獲悉」或「實際知悉」內線消息之認定─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台上字第一一五三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3期。
43.劉連煜,內部人交易中消息受領人之責任,中興法學,第38期,1994年10月。44.劉連煜,內部人交易規範中內部消息『重大性』之認定基準,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1996年12月。45.劉連煜,內線交易之主觀要件,月旦法學教室,106期,2011年8月。
46.劉連煜,重大消息與傳遞內線消息,實用月刊,第337期,2003年1月。47.劉連煜,推測的消息是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Basic案的再審思,台灣法學雜誌,第130期。48.鄭堤升、陳葦憓,證券交易市場內線交易犯罪型態實務解析,證券櫃檯月刊,2006年10月。49.賴源河,證券交易法目的論之省思與實踐,集保月刊,第75期,2000年2月。
50.謝文倩,內線交易成立時點有修法必要,電電時代,第4期,2008年4月。
(四)判決
1.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449號刑事判決。
2.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800號刑事判決。
3.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82號刑事判決。
4.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306號刑事判決。
5.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857號刑事判決。
6.最高法院91年台上字第3037號刑事判決。
7.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6500號刑事判決。
8.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444號刑事判決。
9.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33號刑事判決。
10.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587號刑事判決。
11.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6413號刑事判決。
12.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864號民事判決。
13.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015號刑事判決。
14.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091號刑事判決。
15.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781號刑事判決。
16.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6864號刑事判決。
17.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8070號刑事判決。
18.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6年度金重訴字第2 號刑事判決。
19.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8年度審金訴字第15號刑事判決。
20.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9年度金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21.臺灣台北地方法院94年度矚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22.臺灣台北地方法院98年重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
23.臺灣台北地院88年訴字第292號刑事判決。
24.臺灣台北地院89年度易字第1933號刑事判決。
25.臺灣台北地院94年度矚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26.臺灣台北地院98年度金重訴字第20號刑事判決。
27.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2年度金重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28.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2年度金重訴字第5號刑事判決。
29.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6號民事判決。
30.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6年度訴字第3355號刑事判決。
31.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9年度金訴字第19號刑事判決。
32.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9年度金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33.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472號刑事判決。
34.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98號刑事判決。
35.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7年度訴字第227號刑事判決。
36.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8年度訴字第178號刑事判決。
37.臺灣桃園地院96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38.臺灣高等法院 91年度上訴字第1399號刑事判決。
39.臺灣高等法院 95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2號刑事判決。
40.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
41.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更(二)字第1號刑事判決。
42.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更(二)字第2號刑事判決。
43.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
44.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20號刑事判決。
45.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44號刑事判決。
46.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重金上更(三)字第2號刑事判決。
47.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金上重更(二)字第3號刑事判決。
48.臺灣高等法院79年度上易字第762號刑事判決。
49.臺灣高等法院88年度上重訴字第39號刑事判決。
50.臺灣高等法院89年度上易字第4472號刑事判決。
51.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上易字第1604號刑事判決。
52.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上重更(一)字第25號刑事判決。
53.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上訴字第1399號刑事判決。
54.臺灣高等法院92年度上重訴字第66號刑事判決。
55.臺灣高等法院92年度金上易字第1號刑事判決。
56.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重訴字第91號刑事判決。
57.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金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
58.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2號刑事判決。
59.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矚上訴字第5號刑事判決。
60.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3、24號刑事判決。
61.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矚上重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
62.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刑事判決。
63.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重訴字第40號刑事判決。
64.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訴字第882號刑事判決。
65.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更(二)字第8號刑事判決。
66.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61號刑事判決。
67.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刑事判決。
68.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更(一)字第6號刑事判決。
69.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3號刑事判決。
70.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
71.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重訴字第66號刑事判決。
72.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33號刑事判決。
73.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47號刑事判決。
74.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56號刑事判決。
75.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10號刑事判決。
76.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9年度金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
77.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9年度重上更(一)字第52號刑事判決。
78.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8年度金上訴字第1430號刑事判決。
79.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5年度上訴字第357號刑事判決。
80.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6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212號刑事判決。
8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6年度重金上更(二)字第368號刑事判決。
82.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8年度上更(一)字第123號刑事判決。
83.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8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90號刑事判決。
84.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2年度訴字第2766號刑事判決。
85.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3年度金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86.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4年度訴字第2791號刑事判決。
87.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5年度金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88.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5年度金重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
89.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2年度訴字第614號刑事判決。
90.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7年度矚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91.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8年度訴字第342號刑事判決。
92.臺灣嘉義地方法院90年度易字第383號刑事判決。
93.臺灣嘉義地方法院95年度金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94.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2金重訴字第1136號刑事判決。
95.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4年度金訴字第30號刑事判決。
96.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6年度金重訴字第3586號刑事判決。
97.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7年度金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98.臺灣臺中高分院9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64號刑事判決。
9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0年度金訴字第7號刑事判決。
10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易字第3747號刑事判決。
10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易字第1110號刑事判決。
10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易字第1933號刑事判決。
10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302號刑事判決。
10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度易字第1296號刑事判決。
10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9號刑事判決。
10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易字第395號刑事判決。
10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矚重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10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易字第59號刑事判決。
10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訴字第1152號刑事判決。
11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重訴字第9號刑事判決。
11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11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訴字第1311號刑事判決。
11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訴字第1340號刑事判決。
11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11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字第34號民事判決。
11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重訴字第20號刑事判決。
11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簡字第10號刑事判決。
11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金字第5號民事判決。
11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金訴字第24號刑事判決。
120.臺灣臺北地院92年簡字第4270號刑事判決。
12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88年度易字第1138號刑事判決。
122.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348號刑事判決。
123.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4年度訴字第1183號刑事判決。
124.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8年度金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125.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5年度金上訴字第1195號刑事判決。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一)Books
1.Bruce A. Hiler, “Confidential Relationships and Insider Trading”, securities and commodities Regulation, Vol. 18, No.12. pp. 135-141. At p. 136 (June 19, 1985)
2.Frank Easterbrook and Daniel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237 (Version Dec. 21, 1990)
3.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811-818; 821-826 (1995)
4.Stephen M. Bainbridge, Insider Trading:An Overview 2-3 (2000)
5.Stephen M. Bainbridge,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Insider Trading:A Comprehensive Primer16-20 (2001)
(二)Articles
1.Allan Horwich, The Origin, Application, Validity, and Potential Misuse of Rule 10b5-1, 62 Bus. Law. (2007)
2.David T. Cohen, Old Rule, New Theory: Revising the Personal Benefit Requirement for Tipper/Tippee Liability under the Miasppropriation Theory of Insider Trading, 47 B.C.L. Rev. 547 (2006)
3.Gary Lawson, The Ethics of Insider Trading, 11 HARV. J. L. & PUB. POLICY 727, 767 (1988)
4.Joseph J. Hurley, United States v. O’Hagan:Insider Trading as a Modern Form of Property Crime, 18 Quinnipiac L. REV. 164, 165 (1988)
5.Michael H. Dessent, Weapons to Fight Insider Tra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Call for the Repeal of Section 16(b), 33 Akron L. REV. 480, 489 (2000)
6.Rebecca S. Smith, O’Hagan Revisited: Should a Fiduciary Duty be Required under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22 Ga. St. U. L. Rev. (2006)
7.Thomas M Madden, O’Hagan, 10b5-2, Relationships and Duties, 4 Hastings Bus. L. J. 55 (2008)
(三)Cases
1.Abell v. Potomac Ins. Co., 858 F.2d 1104 (5th Cir. 1988)
2.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 (1988)
3.Carpenter v. United States, 484 U.S. 19 (U.S. 1987)
4.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1980)
5.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83)
6.Dura Pharms., Inc. v. Broudo, 544 U.S. 336 (U.S. 2005)
7.Elkind v. Liggett & Myers, Inc., 635 F.2d 156 (2d Cir. N.Y. 1980)
8.Elliott Assocs., L.P. v. Covance, Inc., No. 00 Civ. 4115 SAS, 2000 U.S. Dist. LEXIS 17099, 2000 WL 1752848, at *10 (S.D.N.Y. Nov. 28, 2000)
9.Flamm v. Eberstadt, 814 F2d 1169 (7th Cir. 1987)
10.Ganino v. Citizens Utils. Co., 228 F.3d 154 (2d Cir. Conn. 2000)
11.Glassman v. Computervision Corp., 90 F.3d 617 (1st Cir. Mass. 1996)
12.Glazer v. Formica Corp., 964 F.2d 149 (2d Cir. N.Y. 1992)
13.Goldman v. Belden, 754 F.2d 1059 (2d Cir. N.Y. 1985)
14.Gross v. Summa Four, 93 F.3d 987 (1st Cir. N.H. 1996)
15.Hillson Partners Ltd. Partnership v. Adage, Inc., 42 F.3d 204 (4th Cir. Md. 1994)
16.In re Allied Capital Corp. Sec. Litig., 2003 U.S. Dist. LEXIS 6962 (S.D.N.Y. Apr. 21, 2003)
17.In re Burlington Coat Factory Sec. Litig., 114 F.3d 1410 (3d Cir. N.J. 1997)
18.In re Cady, Roberts & Co, 40 S.E.C. 907 (1961)
19.In re Home Health Corp. of Am. Sec. Litig., 1999 U.S. Dist. LEXIS 1230 (E.D. Pa. Jan. 28, 1999)
20.In re Kidder Peabody Sec. Litig., 10 F. Supp. 2d 398 (S.D.N.Y. 1998)
21.In re Merck & Co., Sec. Litig., 432 F.3d 261 (3d Cir. N.J. 2005)
22.In re NAHC, Inc. Securities Litigation, 306 F.3d 1314 (3d Cir. Pa. 2002)
23.In re Take-Two Interactive Sec. Litig., 551 F. Supp. 2d 247 (S.D.N.Y. 2008)
24.In re Westinghouse Sec. Litig., 90 F.3d 696 (3d Cir. Pa. 1996)
25.Kademian v. Ladish Co., 792 F.2d 614 (7th Cir. 1986)
26.Kronfeld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832 F.2d 726 (2d Cir. N.Y. 1987)
27.Leandro Emergency Medical Group Profit Sharing Plan v. Philip Morris Cos., 75 F.3d 801 (2d Cir. N.Y. 1996)
28.Levitin v. Painewebber, Inc., 159 F.3d 698 (2d Cir. N.Y. 1998)
29.List v. Fashion Park, Inc., 340 F.2d (2d Cir.1965)
30.Michaels v. Michaels, 767 F.2d 1185 (7th Cir. 1985)
31.Nathenson v. Zonagen, Inc., 267 F.3d 400, 413 (5th Cir. 2001)
32.Northway, Inc. v. TSC Indus., 512 F.2d 324, 330 (7th Cir. 1975)
33.Oran v. Stafford, 226 F.3d 275 (3d Cir. N.J. 2000)
34.Parnes v. Gateway 2000, 122 F.3d 539 (8th Cir. S.D. 1997)
35.Press v. Chemical Inv. Servs. Corp., 166 F.3d 529 (2d Cir. N.Y. 1999)
36.Raab v. General Physics Corp., 4 F.3d 286 (4th Cir. Md. 1993)
37.SEC v. Bausch & Lomb, Inc. ,565 F.2d 8 (2d Cir. 1977)
38.SEC v. Berlacher, 2010 U.S. Dist. LEXIS 95759 (E.D. Pa. Sept. 13, 2010)
39.SEC v. Binette, 679 F. Supp. 2d 153 (D. Mass. 2009).
40.SEC v. Binette, 679 F. Supp. 2d 153, 2010 (D. Mass., Jan. 13, 2010)
41.SEC v. Callahan, et al., No, 90-0124 (C.D. Cal. July 12, 1990)
42.SEC v. Cuban, No. 09-10996 (5th Cir. Sep. 21, 2010)
43.SEC v. Happ, 392 F.3d 12 (1st Cir. Mass. 2004)
44.SEC v. Jakubowski, 150 F.3d 675 (7th Cir. Ill. 1998)
45.SEC v. Jakubowski, 912 F. Supp. 1073 (N.D. Ill. 1996)
46.SEC v. Kornman, 391 F. Supp. 2d 477 (N.D. Tex. 2005)
47.SEC v. LADAVAC, 51 F.3d 623 (7th Cir. Ind. 1995)
48.SEC v. Maio, 51 F.3d 623 (7th Cir. 1995)
49.SEC v. Materia, 745 F.2d. 197 (2nd Cir. 1984), cert, Denied, 471 U.S. 1053 (1985)
50.SEC v. Michel, 521 F. Supp. 2d 795 (N.D. Ill. 2007)
51.SEC v. Muaela, 578 Supp. 425 (S.D.N.Y. 1984)
52.SEC v. Musella, 748 F. Supp. 1028 (S.D.N.Y. 1984)
53.SEC v. Penthouse Int''l, Inc., 390 F. Supp. 2d 344 (S.D.N.Y. 2005)
54.SEC v. Roszak, 495 F. Supp. 2d 875 (N.D. Ill. 2007)
55.SEC v. Sargent, 229 F. 3d 68 (1st Cir. 2000)
56.SEC v. Scoppetoulo, 2011 U.S. Dist. LEXIS 7819 (S.D. Fla. Jan. 27, 2011)
57.SEC v. Sekhri, No. 98 Civ. 2320, 2002 U.S. Dist. LEXIS 13289, 2002 WL 31100823, at *13 (S.D.N.Y. July 22, 2002)
58.SEC v. Shapiro, 494 F.2d 1301 (2d Cir. N.Y. 1974)
59.SEC v. Singer, 786 F. Supp. 1158 (S.D.N.Y. 1992)
60.SEC v. Steffes, 805 F. Supp. 2d 601 (N.D. Ill. 2011)
61.SEC v. Suman, 684 F. Supp. 2d. 378 (S.D.N.Y. 2010)
62.SEC v. Talbot, 430 F. Supp. 2d 1029, 1034 (C.D. Cal., 2006)
63.SEC v. Talbot, 530 F.3d 1085 (9th Cir. Cal. 2008)
64.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 401 F. 2d 833 (2d Cir. N.Y. 1968), cert denied sub nom. Coates v. SEC, 394.
65.SEC v. Warde, 151 F.3d 42, at 47-49, 2d Cir. (1998)
66.SEC. v. Cuban, 2009 WL 2096166 (N.D. Tex. 2009)
67.SEC. v. Mayhew, 121 F.3d 44 (2d Cir. Conn. 1997)
68.Shapiro v.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Smith, 495 F.2d 228 (1974)
69.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Bd. v. Fluor Corp., 654 F.2d 843 (2d Cir. N.Y. 1981)
70.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426 U.S. 438 (1976)
71.Unger v. Amedisys Inc., 401 F.3d 316 (5th Cir. La. 2005)
72.United States SEC v. Suman, 684 F. Supp. 2d 378 (S.D.N.Y. 2010)
73.United States SEC v. Talbot, 430 F. Supp. 2d 1029 (C.D. Cal. 2006)
74.United States v. Carpenter, 791 F. 2d 1024 (2nd Cir. 1986)
75.United States v. Chestman, 947 F.2d 551 (2nd Cir. 1991)
76.United States v. Libera, 989 F.2d 596 (2nd Cir. 1993)
77.United States v. Mylett, 97 F.3d 663 (2d Cir. N.Y. 1996), cert. denied sub nom. Cusimano v. United States, 521 U.S. 1119, 138 L. Ed. 2d 1013, 117 S. Ct. 2509 (1997)
78.United States v. Newman, 664 F. 2d 12 (2nd Cir. 1981), cert. Denied, 646 U.S. 863 (1983)
79.United States v. O’Hagan, 117 S. Ct. 2007 (1997)
80.United States v. Schiff, 538 F. Supp. 2d 818 (D.N.J. 2008)
81.Va. Bankshares v. Sandberg, 501 U.S. 1083 (U.S. 1991)
82.Wehrenberg v. Fed. Signal Corp., 2008 U.S. Dist. LEXIS 46485 (N.D. Ill. June 13, 2008)
83.Wehrenberg v.Fed. Signal Corp., 2008 U.S. Dist. LEXIS 35311 (N.D. Ill. Apr. 29, 2008)
84.Zerman v. Ball, 735 F.2d 15 (2d Cir. N.Y.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