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王業立、黃聖豪:〈選舉制度與政黨轉型:一個新制度論的分析架構〉,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7),2000年4月,頁101-102。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初版,1997年)。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臺北:五南,三版,2001年8月)。
何思因:《美、英、日提名制度與黨紀》,(臺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初版,1993年8月)。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臺北:五南,初版,1996年10月)。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市:前衛,初版,1998年6月)。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9月)。
陳德禹:《研究方法(三):學術研究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二版,2001年8月)。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臺北:時英,初版,1992年3月)。
楊國樞:《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1)》,(臺北:東華書局,初版,1981年9月)。
楊泰順:《政黨政治與臺灣民主化》,(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年)。
楊毅周:《民進黨組織派系研究》,(臺北:水牛,初版,2006年)。
雷競旋:《選舉制度》,(臺北:洞察出版社,初版,1989年2月)。
蔡學儀:《單一選區兩票制新解》,(臺北:五南,二版,2009年1月)。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二版,2002年7月)。
North, Douglass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
Institutional ,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初版,1994年)。
二、中文期刊與論文
王鼎銘:〈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臺北),10卷1期(2003年1月),頁171-206。王義男:《我國政黨提名制度之研究──以七十八年至八十四年立委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朱肇華:《新人參選行為之研究—臺北市議員吳世正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林佳欣,《我國主要政黨提名制度之研究─八十七年個案探討》,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李昆澤:《民進進步黨初選制度的研究──初選制度的設計與演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邱莉莉:《選制變革對選舉動員的影響──台南縣市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個案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2009年7月。
吳密察:〈日劇時期之地方選舉〉,《臺中縣誌──選舉志》(臺中縣政府編印),6卷1冊(1989年9月),頁133-151。
吳慧霞:《我國縣長競選行為模式之研究──民進黨七十八年臺北縣長選舉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7月。武炳昌:《民進黨派系政治與提名制度》,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論文,2003年。范雲:《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路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89年。胡佛:〈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嚴》(臺北),16卷2期,頁1-32。施正鋒:〈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季刊》(臺北),4卷4期(2007年4月),頁1-26。施正鋒:〈當前選舉制度改革的思考〉,「選後臺灣國家的展望研討會」,臺北,2002年。
陳佳吉:〈國、民兩黨提名制度演變之研析〉,《復興崗學報》(臺北),3卷71期(2000年12月),頁89-101。陳澤禎,〈現職優先,新秀難產──介紹日本政黨提名制度〉,《聯合月刊》(臺北),第59期(1986年6月)。陳錦榮:《政治信念、策略抉擇與選舉效能:1994年臺北市長三個個案之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陳明卿:《民進黨公職候選人提名制度之研究(2002-2006)》,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許慧明:《西德國會選舉中政黨提名之法規範》,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黃向群:《臺北市議會選舉之研究(1986-2002)──析論民進黨的角色與運作》,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黃秀端:〈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舉投票行為〉,《臺灣民主季刊》(臺北),2卷4期(2005年4月)頁1-30。黃德福:〈民進黨的組織體質與權力生態: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三〉,《政治學報》(臺北),2卷20期(1992年12月),頁221-237。黃家興:《民進黨提名制度與黨內派系》,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張爝顯:《民進黨提名制度中民調的角色與地位》,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張甫行:《民進黨人頭黨員之研究─歷史制度論之觀點》,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楊圓娟:《民進黨提名制度的形成與變遷》,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楊瑞芬:《民進黨立法委員提名制度─民意調查角色之探討》,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遊清鑫:〈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競選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臺北),3卷1期(1996年1月),頁137-177。
葛永光:〈政黨提名制度:幾個概念性問題的探討〉,《理論與政策》,2卷9期(1995年7月),頁75-82。劉淑惠:〈國民黨黨內提名方式的演變〉,《國家政策雙週刊》(臺北),5卷92期(1994年8月),頁6-7。趙正宇:《民進黨立委候選人提名制度之研究── 第六屆(2004年)立委選舉桃園縣個案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廖益興:〈民進黨的派系政治與提名制度〉,《國家政策雙周刊》,第92期(1994年8月),頁8-9。謝相慶:《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性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蔡偉祺:《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競選策略:2001年花蓮縣長選舉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潘營忠:《人際關係取向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鄭明德:《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盧威丞:《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台灣政黨初選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三、網路資源
中國時報:<綠委提名 王定宇、李俊毅均出局>,2011年5月26日,網址: http://www.ccw.org.tw/p/4153
今日新聞網:<蘇貞昌: 支持蔡英文 盼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2011年4月27日,網址: http://www.nownews.com/2011/04/27/11490-2708116.htm
民視新聞網:<秋菊之爭爆文宣攻擊 小英協調>,2010年4月21日,網址: 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sno=2010421P15M1&ntype=class
民視新聞網:<民黨中評會 建請台南暫緩停名>,2011年4月26日,網址: 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sno=2011426P11M1&ntype=class
民主進步黨網站:<新聞中心:對黨員繳費及黨員人數之說明>,2011年2月18日,網址: 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4748
自由電子報:<林濁水:激進擁扁路線 黨敗選原因>2008年4月24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24/today-fo5-3.htm
自由電子報:<秋菊公平競爭 簽署互信約章>2010年1月7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7/today-p6.htm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111559
自由電子報:<許添財民調勝出 林俊憲認輸>2011年4月21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1/today-p10.htm
自由電子報:<民進黨大陣仗陪同 林宜瑾退出初選>2011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10/today-south16.htm
自由電子報:<同志看招 綠立委初選 濃濃火藥味>,2011年3月2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2/today-south19.htm
自由電子報:<王定宇、李俊毅雙遭停權〉,2011年5月18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8/today-p10.htm
自由電子報:<王定宇、李俊毅紛爭難解,傳徵召陳唐山>,2011年5月26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6/today-fo2-4.htm
李俊毅個人網站:<李俊毅針對王定宇退出立委初選之正式聲明稿>,2011年6月15日,網址: http://leecy.pixnet.net/blog/category/1619345
蘋果日報網站:<被影射睡人妻女 吳秉叡怒告蔡有全>, 2011年7月14日,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10714/50537
蘋果日報:<資深立委頻中箭 李鴻鈞退出初選>2011年5月19日,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519/33398284
蘋果日報:<募款惹議:江宜樺:王定宇確用個人帳戶>,2011年4月21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10421/26723
中選會網站,網址:http://www.cec.gov.tw/bin/home.php
四、英文文獻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rokes. The American Vote (New York: John Wiley, 1996).
Chung-li, Wu.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Kuomintang's Candidate Selection system, Party Politics, Vol.7, No.1 (January, 2001), pp.103-18.
Cox, Gary W. Frances McCall Rosenbluth and Michael F, “Thies, Electoral reform and the fate of factions: the case of Japen’s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London), Vol.29, No.1(1997, winter), pp.35-37.
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st edition), 1957.
Dawson, Paul A. and James E. Zinser, Characteristics of campaig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1972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Changing Campaign Techniques: Elections and Valu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Sage Publications, 1976).
Duverger, Maurice.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New York: Routledge Kegan & Paul, 2nd edition, June 1964).
Duverger, Maurice. Duverger's Law: Forty Years Later, in B. Grofman and A.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 York: Agathon, 1986).
Epstein, Leon D..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Yor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0).
Gallagher, Michael. and Marsh Michael ed, Candidate Selec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Secret Garden of Poli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88).
Gallagher, Michael. Michael Laver, and Peter Mair,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McGraw-Hill, 1992).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u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2 (December 1996), pp.936-57.
Grofman, Bernard N. and Arend Lijphart,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6).
Immergut, Ellen.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Vol.26, No.1(March 1998).
Koelble, Thomas 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7, No.2 (Jan.1995), pp.251-263.
Kranser, Stephen D. Approach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al, Vol.16, No.2 (January 1984), pp.223-46.
Lijphard, Arend.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countries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Lijphard, Arend.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aletz, David. The neglected context of congressional campaigns, Polity, VoL.2, No.4 (summer,1971), pp.533-539.
Peter, Guy B.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1999).
Powell, G.B.Jr,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Rae, Douglas.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 of Electoral Laws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Rahat, Gideon. and Reuven Hazan. Candidate Selection Metho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Party Politics, Vol.7, No.3 (May 2001), pp.297-322.
Ranney, Austin. Candidate Selection, David Butler, Howard R. Penniman, and Austin Ranney eds, Democracy at the Poll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etitive National Election (Washington and Lond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 1981).
Salmore, Stephen A. and Barbara G. Salmore, Candidates, Parties and Campaigns: R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n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85).
Sartori, Giovanni, The Iinfluence of Electoral Systems:Ffaulty Laws of Faulty Methods? (New York: Agathon Press,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1986).
Sartori, Giova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4).
Schattschneider, E..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 (Hinsdale: Dryden Press.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