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順正(1997)。運動技術分析-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
王令儀、林德嘉、黃長福、杜惠萍(2003)。壘球風車式投球不同擺臂技術
之運動身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35,49-57。
丘鐘惠、吳煥群、莊家富、劉建和(199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
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杜美華(2001)。桌球單打橫拍技術測驗之編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杜美華、洪美娟(2007)。桌球運動正手反拉弧圈球技術之探討。大專體育,88,137-141。
李蕙芬(2000)。蔣澎龍正手拉球動作解析。乒乓世界,9,28-29。
吳敬平(2002)。直板反膠怎麼練正手拉球(一)。乒乓世界,7,30-31。
吳修文(1995)。高質量弧圈技術的分析與運用。山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學
報,1,1-3。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將、王梅香(2006)。邁向奧運桌球奪牌路需注重選訓賽輔。國民體育季
刊,35(1),49-52。
林俊誠(2004)。網球第二發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孟廣丁、陳英杰(1996)。乒乓球運動中的力學分析。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學
報,20(1),80-83。
易春燕(2002)。40mm乒乓球和11分制對比賽和正手拉球的影響。湖北體
育科技,21(4),452-453。
東月(2000)。王勵勤正手拉球動作解析。乒乓世界,3,28。
侯淑玲、陳金海(2003)。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與接發球表現的相關研
究。大專體育學刊,5(2),67-76。
侯金賢(2000)。侯金賢鏈球投擲之運動學特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漢禱(1988)。大學女生桌球的技術評量研究。體育學報,10,31-40。柳天楊、王新、王家正(2003)。孔令輝正手近檯反沖前沖弧圈球技術的運
動學分析。體育學刊,10(2),106-108。
柳天楊(2002)。劉國梁正手近台攻打前沖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特徵分析與
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2(3),71-73。
唐鑫森(2002)。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連續性。乒乓世界,2,37-38。
胡志鋒、林靜萍、陳裕芬(2006)。大專甲組桌球雙打技術分析。大專體育
學刊,8(1),133-144。
胡林煥(2003)。排球扣球技術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競(2004)。桌球雙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秋丹(2003)。我國少年女子桌球國手攻擊技術及戰形之分析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金海(2003)。世界優秀男子桌球運動員代表性綜合技術之探討。大專
體育學刊,5(1),161-173。
陳金海(2004)。世界頂尖男、女桌球運動員比賽攻防技術與成績表現之研
究。大專體育學刊,6(1),169-180。
陳建利(2002)。不同球體桌球比賽對技戰術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嘉民(2006)。優秀桌球選手正手拉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姿伶(2004)。武術不同正拳衝擊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展能(2004)。女壘不同站法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若飴(2007)。桌球加轉弧圈球的技術分析與探討。大專體育,90,26-32。
麻志剛(2004)。對直拍正膠快攻打法創新的思考。南京體育學院學報,3
(2),61-63。
張惠欽和蘇坎(1994)。乒乓球。臺北市:天一圖書。
張曉蓬(2002)。正手拉球de發力方法。乒乓世界,4,32-33。
張曉蓬(2001)。提高正手拉球力量八點注意事項。乒乓世界,12,32。
張少遜(2003)。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慶國(2002)。乒乓球弧圈球技術中“轉髖”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安徽
體育科技,23(2),49-50。
梁世建(2006)。桌球正手抽球動作三度空間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虞榮安、李玉健(1996)。強化轉重心法-對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提高的研
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3(1),74-76。
楊斌(2004)。優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弧圈技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鄭兆光(2004a)。國小五年級男學童桌球正手拉球認知、拉球技巧及進球
數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兆光、邱文信(2004b)。桌球正手拉球技術探討。國教世紀,213,101-104。劉建和(2006)。乒乓球。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劉亞軍(1995)。乒乓球基本技術的肌電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0(3),18-21。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5)。世界級羽球選手正手拍高手擊球動作的
生物力學分析。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201-227。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
作之三度空間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22,189-200。
蔡虔祿(1998)。網球發球上肢肢段關節之動力學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存沂(1996)。桌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分析。大專體育,24,116-120。藍惠玲(2004)。我國優秀女子排球選手肩上發球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蘇丕仁(2003)。現代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英文部分
Ito, A., Tanabe, S., & Fuchimoto, T. (1995).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analysis of the upper limb joint in tennis flat serving. Proceeding of the XV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Finland, 216-217.
Kasai, J. & Mori, T. (1992). A qualitative 3D analysis of forehand strokes in table tennis.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Ⅱ, 201-205.
Kreighbaum, E. & Barthels, K. M.(1996). Biomechanics Qualitative Approach for Studying Human Mo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Neal, R. L.(1991). The mechanics of the forehand loop and smash shots in table tenni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3(1), 3-11.
Yoshida, K. Sugiyama, K. & Murakoshi, S.(2003). The technique used to receive a rotating ball in table tennis. Science and Rcket, Ⅲ, 2003, 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