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照年代)
1.〔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大申書局,1977年。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3.〔晉〕王弼注:《道德經》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4.〔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舊唐書附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5.〔宋〕朱熹集注,林松等譯注:《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6.〔宋〕范應元,《叢書集成續編三十七冊.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7.〔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年。
8.〔清〕《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9.〔清〕《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10.〔清〕《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11.〔清〕《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二、今人著作:(按照姓氏筆畫)
1.丁原植著《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 年。
2.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3.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修定二版。
4.王邦雄:《老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1991年。
5.王邦雄:《人間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2005年。
6.王邦雄:《生死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2005年。
7.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8.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增訂三版。
9.王邦雄等著:《論語義理疏解》臺北縣:鵝湖出版社,1982,2007年。
10.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11.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12.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13.王志銘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14.王博:《老子思想的史觀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5.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16.牟鐘鑒等著:《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
17.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1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再版。
19.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修訂八版。
20.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發行,1968年。
22.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23.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24.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四版。
25.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26.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2008年,二版。
27.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28.沈謙:《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2000年7月,再版。
29.杜保瑞:《反者道之動》新店市:宏泰圖書,1995年。
30.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3年。
31.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6年。
32.林安梧:《新譯老子「道」德經》臺灣宜蘭: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33.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34.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縣新店市: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35.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36.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4冊》高齡芬著《王弼與郭向玄學方法之研究》臺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37.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3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1994年,十一版。
39.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40.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全集校定版。
4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全集校定版。
42.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書局,1980年9月7版
43.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44.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
4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六版。
46.袁保新:《老子哲學的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
47.袁保新導讀、王弼注:《道德經》臺北:金楓出版,1987年。
48.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9.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
50.張起鈞:《智慧的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51.張宇初等人編:《正統道藏‧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章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5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3.陳錫勇:《老子校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5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0年。
55.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56.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0年。
57.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增訂六版。
58.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59.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7 年。
60.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61.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62.樓宇烈校譯:《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63.樓宇烈校譯:《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64.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65.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66.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67.劉增福:《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68.蔡振豐:〈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
69.維根斯坦著,賀紹甲譯《邏輯哲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70.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台二版。
71.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72.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73.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
74.嚴遵著,王德有譯注:《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三、工具書: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縣: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8月),頁89。
2.項退結:《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年增訂第二版
3.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年出版社,1994年。
4.周何、邱德修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三版。
5.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卷1中國: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
四、期刊類:(按照姓氏筆畫)
1.王國維:〈老子之學說〉收錄於王國維,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2.王宣曆:〈老子「正言若反」之表述方式試探〉,《鵝湖月刊》317期,2001年11月。3.牟宗三:〈〈原始的型範〉第三部份──先秦儒學大義(七)〉,《鵝湖月刊》,第389期,2007年11月。4.牟宗艷〈老子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治國理念〉文史哲總第279期,2003年第6期。
5.伍至學〈老子論命名之偽〉,《哲學雜誌》第十三期 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年7 月。6.杜保瑞:〈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探究〉人與倫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年12月。
7.邱黃海:〈格義概念之方法學的解析〉《玄奘人文學院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
8.邱黃海:〈「道」的旅遊指南—《莊子‧秋水》「河伯與海若的對話」之解析〉,《玄奘學報:人文專刊》第四期,2001年10月。9.林安梧:〈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些許省察──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為對比進一步的展開〉 第三屆國際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師大國文系主辦,2007年4月。
10.林安梧:〈《老子「道」德經》的再詮釋──論「公民社會」與「自然無為」〉2006道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06年5月。
11.林安梧:〈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鵝湖月刊》第30卷,第354期,2004年12月。
12.林安梧:〈「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雜誌,2003年4月。13.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存有之治療」之建構──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月刊》第26卷,第6期,總號:306:2000年12月。14.陳榮波:〈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應用之道〉《飛訊》第一期:2002年9月。
15.陳文昌:〈老子「正言若反」之語法疏解〉,《中國語文》99卷第二期,2006年8月。16.許抗生:〈老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北京大學哲學系。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groups.msn.com/2lbqguqnrqv84j2nuod6bucj03/page6.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790)(2008/10/30)
17.許抗生:〈老子的逆向式思維與道論〉,《中國哲學史》1998 年第4 期,北京:哲學雜誌社,1998 年11 月25 日)
18.曾珮琦:〈論《老子》「正言若反」經典注釋的考察——以王弼《老子注》與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為例〉《鵝湖月刊》第406期,2009年4月。19.曾珮琦:〈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正言若反」的解釋進路〉《鵝湖月刊》第383期,2007年5月。20.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第十集,1997年3月。
五、學位論文:(按照發表先後)
1.曾珮琦:《《道德經》「正言若反」之解釋與重建》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2.邱黃海:《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博士論文,2007年6月。3.吳慧貞:《《道德經》正言若反的語言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4.陳貞秀:《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