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德瓊
研究生(外文):SUN.TE-CHIUNG
論文名稱:老子「道」之表述──以「正言若反」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Formulation of Laozi’s concept of “Dao”-the central idea of zheng-yen-ruo-fan
指導教授:林安梧林安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老子《道德經》無為可道常道正言若反
外文關鍵詞:Laozinoninterferenceexplainableordinary truthzheng-yan-ruo-f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老子「道」之表述──以「正言若反」為中心
摘要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可以用語言說出的「道」就不是「常道」。「道」不能永遠隱於無名,為了讓世人認識「道」之妙用無窮,只好「強為之名」。老子透過「隱喻」和「正言若反」寫下《道德經》來闡揚「道」之真義。本文採用經典詮釋的方法,從《道德經》的文本(以老解老)和各家注釋本加以分析、歸納,以證成老子「道」之表述的各種理據。五千言的《道德經》並非僅是玄之又玄的形上義意,而是能有效的被運用於在經驗世界中。而「道」之不可言說的理由,乃是因為「語言」的特性和「道」的特性──「有限與無限」、「分化與整全」、「宰制與成全」相衝突所致。經由交叉閱讀、相互比較,筆者發現,「道」委實無形、無名,難以用語言如實表盡,所以老子以「遮詮」的方式來表達「道」之不可言說,必須回歸於無名之樸。若說「正言若反」發揮了老子思想的深度;則老子思想擴大了「正言若反」的寬度與廣度。
A Formulation of Laozi’s concept of “Dao”-the central idea of zheng-yen-ruo-fan

Abstract
“Dao (Truth) is explainable, though it is no longer ordinary.” Laozi considered truth extraordinary if it is understandable in language. The truth cannot remain in obscurity forever. In order to allow common people realize the indefinite applicability of Dao, it had to be given some recognizable connotations. Laozi wrote The Way to preach the essence of Dao by zheng-yan-ruo-fan, using negative expressions to project positive visions, and metaphors.
The methodology in this essay is, in the context of classical hermeneutics, to analyze and induct The Way through the author’s own tone and against exegeses produced by various authors, to verify the rationale of which Laozi expressed.
The five thousand words The Way is not merely some abstruse metaphysics, but a handy guidance that is still applicable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reason that Dao is unspeakable is that while speech is limited, diverse and manipulative, Dao is infinite, holistic, and offering.
After plentiful of cross-referencing and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between numerous sources, the researcher discovered that Dao is indeed amorphous, unnamable, incapable of being fully illustrated by language, therefore Laozi used the tactic of zhequan, saying what it is not to indicate what it is, to solidify his point that Dao is unspeakable and can only be found in simplicity of namelessness. If zheng-yan-ruo-fan penetrated the depth of Laozi’s philosophy, then Laozi’s philosophy expanded the capacity of zheng-yan-ruo-fan.

Keywords: Laozi, Laozi, noninterference, explainable, ordinary truth, zheng-yan-ruo-fan.
摘要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引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論題與方法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架構與步驟 9
第二章 「道」之不可言說性 11
第一節 論「道」與「言」的特性 12
一、 「言」之特性分析 13
二、 「道」之涵義詮釋 29
第二節 「道之不可言說」的理由 47
一、 有限與無限對揚 48
二、 分化與整全對揚 51
三、 宰制與成全對揚 56
第三章 老子表述「道」的方式 61
第一節 「五千言」表述「道」的理由 61
一、 闡揚「道」之妙用──「道者萬物之奧」 62
二、 「道」必須彰顯──「存有三態論」 67
第二節 老子「道」之表達的方式 70
一、 「強為之名」 70
二、 善用「隱喻」 72
三、 「正言若反」 77
第三節 「正言若反」意義的釐清 79
一、 「不以表詮,而出以遮詮」 80
二、 「動盪的反映」 84
三、 「為之於未有」是無為;「治之於未亂」是無事。 86
四、 「辯證的詭辭」、「辯證的玄學」 88
五、 「各歸其根」非矛盾的破裂 90
第四章 「正言若反」表達了什麼 97
第一節 「反者,道之動」 97
第二節 「正言若反」的文句形式分析 104
一、「正言若反」的文字形式分析 104
二、「正言若反」思想的應用──「作用地保存」 108
第五章 結論 121
一、 「正言若反」表達「道」之不可言說 121
二、 「正言若反」與「反者,道之動」 122
三、 「正言若反」即「崇本息末」 125
參考文獻 129

表目錄
附表一 14
附表二 21
附表三 23
附表四 41
附表五 43
附表六 75
附表七 118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照年代)
1.〔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大申書局,1977年。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3.〔晉〕王弼注:《道德經》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4.〔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舊唐書附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5.〔宋〕朱熹集注,林松等譯注:《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6.〔宋〕范應元,《叢書集成續編三十七冊.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7.〔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年。
8.〔清〕《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9.〔清〕《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10.〔清〕《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11.〔清〕《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


二、今人著作:(按照姓氏筆畫)
1.丁原植著《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 年。
2.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3.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修定二版。
4.王邦雄:《老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1991年。
5.王邦雄:《人間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2005年。
6.王邦雄:《生死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2005年。
7.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8.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增訂三版。
9.王邦雄等著:《論語義理疏解》臺北縣:鵝湖出版社,1982,2007年。
10.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11.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12.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13.王志銘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14.王博:《老子思想的史觀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5.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16.牟鐘鑒等著:《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
17.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1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再版。
19.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修訂八版。
20.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發行,1968年。
22.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23.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24.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四版。
25.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26.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2008年,二版。
27.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28.沈謙:《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2000年7月,再版。
29.杜保瑞:《反者道之動》新店市:宏泰圖書,1995年。
30.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3年。
31.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6年。
32.林安梧:《新譯老子「道」德經》臺灣宜蘭: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33.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34.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縣新店市: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35.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36.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4冊》高齡芬著《王弼與郭向玄學方法之研究》臺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37.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3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1994年,十一版。
39.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40.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全集校定版。
4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全集校定版。
42.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書局,1980年9月7版
43.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44.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
4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六版。
46.袁保新:《老子哲學的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
47.袁保新導讀、王弼注:《道德經》臺北:金楓出版,1987年。
48.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9.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
50.張起鈞:《智慧的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51.張宇初等人編:《正統道藏‧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章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5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3.陳錫勇:《老子校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5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0年。
55.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56.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0年。
57.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增訂六版。
58.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59.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7 年。
60.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61.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62.樓宇烈校譯:《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63.樓宇烈校譯:《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64.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65.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66.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67.劉增福:《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68.蔡振豐:〈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
69.維根斯坦著,賀紹甲譯《邏輯哲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70.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台二版。
71.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72.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73.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
74.嚴遵著,王德有譯注:《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三、工具書: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縣: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8月),頁89。
2.項退結:《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年增訂第二版
3.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年出版社,1994年。
4.周何、邱德修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三版。
5.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卷1中國: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


四、期刊類:(按照姓氏筆畫)
1.王國維:〈老子之學說〉收錄於王國維,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2.王宣曆:〈老子「正言若反」之表述方式試探〉,《鵝湖月刊》317期,2001年11月。
3.牟宗三:〈〈原始的型範〉第三部份──先秦儒學大義(七)〉,《鵝湖月刊》,第389期,2007年11月。
4.牟宗艷〈老子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治國理念〉文史哲總第279期,2003年第6期。
5.伍至學〈老子論命名之偽〉,《哲學雜誌》第十三期 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年7 月。
6.杜保瑞:〈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探究〉人與倫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年12月。
7.邱黃海:〈格義概念之方法學的解析〉《玄奘人文學院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
8.邱黃海:〈「道」的旅遊指南—《莊子‧秋水》「河伯與海若的對話」之解析〉,《玄奘學報:人文專刊》第四期,2001年10月。
9.林安梧:〈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些許省察──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為對比進一步的展開〉 第三屆國際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師大國文系主辦,2007年4月。
10.林安梧:〈《老子「道」德經》的再詮釋──論「公民社會」與「自然無為」〉2006道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06年5月。
11.林安梧:〈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鵝湖月刊》第30卷,第354期,2004年12月。
12.林安梧:〈「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雜誌,2003年4月。
13.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存有之治療」之建構──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月刊》第26卷,第6期,總號:306:2000年12月。
14.陳榮波:〈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應用之道〉《飛訊》第一期:2002年9月。
15.陳文昌:〈老子「正言若反」之語法疏解〉,《中國語文》99卷第二期,2006年8月。
16.許抗生:〈老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北京大學哲學系。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groups.msn.com/2lbqguqnrqv84j2nuod6bucj03/page6.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790)(2008/10/30)
17.許抗生:〈老子的逆向式思維與道論〉,《中國哲學史》1998 年第4 期,北京:哲學雜誌社,1998 年11 月25 日)
18.曾珮琦:〈論《老子》「正言若反」經典注釋的考察——以王弼《老子注》與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為例〉《鵝湖月刊》第406期,2009年4月。
19.曾珮琦:〈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正言若反」的解釋進路〉《鵝湖月刊》第383期,2007年5月。
20.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第十集,1997年3月。

五、學位論文:(按照發表先後)
1.曾珮琦:《《道德經》「正言若反」之解釋與重建》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2.邱黃海:《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博士論文,2007年6月。
3.吳慧貞:《《道德經》正言若反的語言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4.陳貞秀:《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