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8: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盈君
研究生(外文):Yin-Chun Kuo
論文名稱:藝術系女研究生對當代視覺藝術中女性裸體作品之詮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Fine Art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terpretations and Appreciation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by Using Female Nude Art Works
指導教授:陳箐繡陳箐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Shiow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5
中文關鍵詞:女性裸體父權男性藝術家女性主義藝術家價值觀念性別意識解讀類型
外文關鍵詞:female nudepatriarchymale artistsfeminist artistsvaluesgender consciousnessaudience reception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西方藝術史上,「女性裸體」的作品是藝術家喜愛的主題之一,而當代藝術中「女性裸體」的題材,男性藝術家和女性主義藝術家的表現方式有其差異性。本文所探討的核心為觀者詮釋層面,了解個體差異和生長環境背景如何影響個案對於作品詮釋的觀點和價值,並探討多元的詮釋觀以及背後所流露出的性別價值意義。
本研究利用質性研究的方式,以五位C大學女研究生為個案的深度訪談,訪談時間約一小時左右,請個案對各五件男性藝術家和女性主義藝術家的作品進行詮釋分析,並且透過訪談來了解這些女研究生的價值觀念和性別意識,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分析女性個案對男性藝術家和女性主義藝術家作品中「女性裸體」圖像之詮釋觀點和判斷,並經由她們的分析和詮釋來了解個案觀看解讀行為的模式。
二、檢視個案對男性和女性主義藝術家女性裸體再現方式的價值觀念和性別意識。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個案對「女性裸體」的解讀類型中,顯示男性藝術家作品的部分類型各異,雖然大眾文化欣賞品味的普及使個案接受度提高,但也並非所有個案都認同且接受父權結構下所內化的女性裸體形象。而在女性主義藝術家的部分,個案觀點也多是分歧的,產生較多討論空間。結論顯示個案認為女性主義藝術家們因為手段太過激烈,所以無法喚起女性的集體意識和共鳴。
二、個人價值觀方面,歸納出個案認為作品中視覺不悅的主因為過於激烈的形式,顯示女性主義藝術家作品的不悅感更甚男性藝術家的作品。
三、個案認為每件作品背後都有隱含的社會文化意涵,造成差異的主因為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不同。
四、透過作品個案提出多樣的性別意識反思,例如重視女性自我身體經驗;以彈性的態度和包容心來看待性別的議題;削弱男女間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差異;形式上的差異是由於男女性藝術家生理需求和創作動機的不同等。

In thousand years, one of the favorite subjects in western art history is “Female Nude”, especially in diversity of contemporary art. In “Female Nude” subject, male artists and feminist artists have different way of performance.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from cases, to recognize how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growth background have inference on different cases' view of points and values. Thes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revealed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from interpretations.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depth interview case study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five female 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C University. Every interview time was about one hour, and every participant were asked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five male and feminist artists’ works. Then,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e value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from female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erview.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study were:

  1.To analyze each female participants of how they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the “Female Nude” images from contemporary male and feminist artist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s.
2. To survey the value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from female cases by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le and feminist artists’ work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tudy include:

1. In audience reception theory of “Female Nude”, it presented that the female participants of this research approach to different mode.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se kind of image because of popular tastes, but not all of the audience receipted an internalized female image from patriarchy society. This shows that the audiences do not simply passively accept a text. While in interpretation feminist artists,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ergently and brought up more discussion issue. This concluded the works from feminist artist were hardly arouse the sympathy and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from female audiences because of their violent forms.

2. In the participants' values, they consider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visual un-pleasure” is violently forms, and the conclusion shows feminist artists’ more than male artists’ works.

3. The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each work to be rich in social culture. Different sex and gender will cause diversity.

4. The participants have different gender consciousness, for example, the focus on female personal body experience; using flexible attitude toward sexual issue; to abate the sex and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physiology need and creative motive, male and feminist artists have different expression forms, and so 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女性裸體藝術型態的改變……………………………………… 14
第二節 男性和女性主義藝術家女性裸體作品差異的探討…………… 20
第三節 性別與觀看理論………………………………………………… 45
第四節 女性凝視的新力量……………………………………………… 48
第五節 觀者理論…………………………………………………………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5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和研究文本的選定…………………………………… 6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第六節 信度和效度……………………………………………………… 7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79
第一節 個案對男性藝術家創作之女性裸體詮釋分析………………… 79
第二節 個案對女性主義藝術家創作之女性裸體的詮釋……………… 107
第三節 個案對男性和女性主義藝術家表現形式之比較……………… 129
第四節 個案對女性裸體作品價值意義的分析和比較………………… 138
第五節 個案對女性裸體作品性別意識的分析和比較………………… 154
第六節 個案對女性裸體作品的觀看模式……………………………… 1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0
第一節 結論……………………………………………………………… 170
第二節 建議……………………………………………………………… 182
附錄
附錄一………………………………………………………………191
附錄二………………………………………………………………199
附錄三………………………………………………………………200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國強譯(2006)。Gillian Rose 原著。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
白曉紅譯(1994)。Chris Weedon原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
朱柔若譯(2000)。W.Lawrence Neumann 原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李霜青(2008)。還革命?藝術與女性主義的還革命。典藏今藝術。
李天鐸譯(1993)。Robert C. Allen 主編。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
李根芳譯(2005)。John Storey 原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呂以榮譯(2002)。A. N. Oppenheim 原著。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台北:六合。
呂建忠譯(1998)。Hal Foster 主編(1983)。反美學。台北:立緒。
汪民安(2007)。文化研究關鍵辭。江蘇:人民。
宋國誠(2006)。《閱讀後現代》觀看自己的痛苦─漢娜.威爾克的女性主義身體藝術(上)。破報。418。
何定照譯(2007)。Iris Marion Young 原著。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
吳玫、甯延明譯(2004)。Kenneth Clark 原著。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台北:先覺。
吳根明譯(1988)。Gibson, R 原著。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莉君譯(2005)。John Berger 原著。觀看之道。台北:麥田。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
林寶元譯(1989)。Mulvey Laura 原著。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電影欣賞=Film Appreciation Journal,42,21-31。
邱文彬(2003)。視覺思考及其教學觀的初探模型:認知發展與建構取向。藝術教育研究,6,p.21~38。
姚宏翔等(2003)。西方藝術中的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侯宜人譯(1995)。Lynda Nead 原著。女性裸體。台北市:遠流。
俞智敏等譯(1995)。Abbott, Pamela & Claire, Wallace 原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翁秀琪(1995)。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台北,三民出版。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宣揚(1991)。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
孫燕(2007)。反對闡釋:一種後現代的文化表徵。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
郝譽翔(2000)。世紀末的女性情慾帝國∕迷宮∕廢墟——從《迷園》到《北港香爐人人插》。東華人文學報,2,189-20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池瑜(2005)。現代藝術學導論。北京:清華大學。
陳芸芸譯(2003)。Nicholas Mirzoeff 原著。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
陳芸芸譯(2004)。Nicholas Mirzoeff 原著。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Denis McQuail 原著。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
陳品秀譯(2009)。Marita Sturken, Lisa Cartwright 原著。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城邦文化。
陳韋臻(2008)。當代藝術中的肉體與性/別───論Jenny Saville作品中身體疆界的逾越,議藝份子,10,125-138。
陳香君譯(2000)。Griselda Pollock 原著。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史。台北:遠流。
陳香君、汪雅琳、余珊珊譯(1998)。Carol Duncan 原著,紐約現代美術館內的騷娘們,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Ⅱ。台北:遠流。
陳淑珍譯(2000)。Jo Anna Isaak 原著。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台北:遠流。
陳醉(1991)。裸體藝術論。台北:書泉。
陳儒修、鄭玉菁譯(2004)。Vicky Lebeau 原著。佛洛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台北:書林。
黃瑞琴(1994)。質的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淑媚(2004)。超平的深度--日本當代熱門藝術家村上隆。台北:藝術家,頁398-405。
游美惠 (2009)。做性別doing gender。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8,98。
游美惠 (2007)。女性主義方法論:研究的實作與實例,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93-106。
游惠貞譯(1995)。Linda Nochlin 原著。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遠流。
馮建三譯(1995)。David Morley 原著。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張小虹(2006)。後現代/女人。台灣:聯合文學。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Liesbet van Zoonen 原著。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楊大春(1994)。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廖雯(2001)。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訪談錄。台北:藝術家。
廖新田(2008)。觀看的層次─視覺文化、視覺社會學與視覺方法批判。藝術學報,83,215- 235。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台北:三民。
劉亞蘭(2008)。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4,141-172。
劉紀蕙(2006)。可見性問題與視覺政體。文化研究月報,57。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
劉泗翰譯(1997)。Rene Denfeld 原著。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台北:智庫。
劉依綺譯(2003)。Cynthia Freeland 原著。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左岸。
劉瑞琪(2003)。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
劉惠媛(2005)。John Berger 原著。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劉豐榮(1996)。質的個案研究方法學在藝術教育之意義與應用。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
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8,73-94。
蔡子瑋譯(2002)。Robert H. McKim 原著。視覺思考的經驗。台北:六合。
趙慧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盧嵐蘭(2007)。閱聽人與日常生活。台北:五南。
戴育賢譯(2001)。Peter Braham 原著。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
謝東山(1997)。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
謝鴻鈞譯(1998)。Norma Broude 原著。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I。台北:遠流。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慧盈(2006)。論莎莉‧波特電影中女性觀視的力量─以《驚悚》、《美麗佳人歐蘭朵》以及《夢幻舞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西文部分
Arnheim, R. (1969). Visual thinking.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auvoir. S.D (1989). The second sex, New York: Vintage.
Bluemer, H (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urton, J. (2006). Cindy Sherman, MIT.
Cartwright, L. & Sturken, M.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Oxford.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
Stacey, J. (1992).Desperately seeking difference in the sexual subject: A screen reader in sexuality. In J. Caughie and A. Kunh and M. Merk and B. Creed (Eds.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ardine, A. A. (1980). “Theories of the Feminine: Kristeva,” enclitic.
Kaplan, E. A. (2000). Is the Gaze Male? in Feminism And Fil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Kramer, D. A. & Melchior, J (1990).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vistic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Sex Role, 23, 553-575.
Lester, P. M. (1995). 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ine with message, Wadsworth Pub.
Lerner, G. (1986). The creation of patriarchy, Oxford: OUP.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qualitative approach, CA: Jossey-Bass.
Muthesius, A. & Neret, G. (1998). Erotic art. Taschen.
Rinehart, S.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NewYork: Routledge.
Vasseleu, C. (1998). Textures of light: vision and touch in irigaray, levinas, and merleau-pon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