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中國租稅研究會(2009),《租稅制度與法規》。臺北:中國租稅研究會。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臺北:三民書局。
朱柔若譯(2000),Willian Lawrence Neuman 原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2004),《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怡慧 (1996),〈自用住宅相關租稅措施之檢討與改進研究〉,《財稅研究》,第28卷,第3期,頁96-155。李美華 等譯,Earl Babbie 著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明寰譯(2002),William N. Dunn原著,《公共政策分析》。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足能 (2006),〈我國土地增值稅政策變遷與改革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旺根(1997),〈出售自用住宅用地適用課稅優惠之剖析〉,《稅務雜誌》,第1643期,頁23。
林秀雄 (1999),〈我國現行自用住宅土地增值稅問題之探討〉,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鍾沂(2003),〈政策評估理論的方法論思考〉,《法政學報》,第10期,頁55-88。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期,頁25-35。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頁90-93。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 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文化,頁 93-134。
徐偉初、歐俊男、謝文勝 (2005),《財政學》。臺北:華泰文化。
殷章甫 (2005),《土地稅》。臺北:五南。
翁國賢 (1998),〈土地增值稅減免範圍之研究〉,《財政部87年度研究發展專題研究》。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9),《公共政策》。臺北:空中大學。
財政部 (2007a),《土地稅法令彙編》。臺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
財政部 (2007b),〈適用土地增值稅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次數限制之研究〉,《財政部委託研究計畫》。
孫克難、徐政錦 (2005),〈台灣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政策對房地產景氣之影響〉,《財稅研究》,第37卷,第6期,頁70- 83。
許水旺 (1993),〈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之檢訂與改進研究〉,《財稅研究》,第25卷,第1期,頁61-77。陳津美 (1994),〈自用住宅租稅措施之探討〉,《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3期,頁289¬-305。
陳金圍(2006),〈我國自用住宅用地土地增值稅優惠稅率之研究-以適用要件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美珍(2009),〈換屋新增一生一屋低稅率優惠〉,《經濟日報》,D3版,4月27日。
梁崇偉 (2005),〈台灣土地稅賦公平性之研究-以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為觀點〉,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黃淑惠(1994),〈各國土地增值稅之比較〉,《財稅研究》,第27卷,第4期,頁81-98。黃朗文(1999),《標準化的調查訪問》。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佩玲 (2006),〈土地增值稅減徵對台灣經濟發展影響之研究-以CGE模型分析〉,《土地經濟年刊》,第17期,頁1-18。黃耀輝 (2002),〈土地增值稅減半問題重重〉,《經濟前瞻》,第79期,頁16-19。
游千慧 (2003),〈我國當前土地增值稅課徵政策及未來修法方向評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頁30-35。李允傑、周信佑(2008),〈重分配政策的可行性分析:以負所得稅制為例〉,《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7-005號,10月17日。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7卷,第4期,頁17-13。
詹儒賢(1990),〈自用住宅相關財稅策略之研究〉,《財稅研究》,第22卷,第5期,頁191-204。趙大可(2009),〈自宅用地迷思造成租稅不公〉,《稅務旬刊》,第2065期,頁7-15。
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劉彩卿、陳怡綾 (2005),〈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政策對地方政府財政之影響〉,《財稅研究》,第39卷,第3期,頁66-83。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 合譯(2000),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明宏、陳志瑋 合譯(2003),Chava Frankfort-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原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盧淑芬 (2008),〈自用住宅用地土地增值稅政策改革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明瑞 (2001),〈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的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8期,頁27-40。謝明瑞 (2002),〈論土地增值稅之修正與實施〉,《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1-008號,1月31日。
蕭慧瑜 (2003),〈土地增值稅問題之研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頁108-115。
鐘光美 (2003),〈土地增值稅減半政策之評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Babbie, Earl R.(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Cavalcant, R.de O. and Erosa, A.(2007). “A theory of capital gains taxation and business turnover,” Economic Theory. 32: 477-496.
Dunn, William. N.(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Hanekom, S. X.(1987). Public Policy,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Macmillan South Africa.
House﹐E. R.(1980). Evaluating with Validity, C.A.: Sage.
Kvale, Steinar.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shler, Elliot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chmias, D. C.(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Approaches and Method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ister, T. H. (1978).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Quade, Edward S.(1982).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NewYork: North-Holland.
Rossi, Peter H. and Freeman, Howard E.(1989).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Suchman, E.A.(1967). Evalua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 Social Action Program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Vedung, Evert.(1997). 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valuation,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