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瑞敏
研究生(外文):Chen, Rui-Min
論文名稱:台南市菁寮地區架扇型傳統民居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Jia-Shan System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in Jing Liao Area, Tainan
指導教授:賴志彰賴志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Chi-Zhang
口試委員:邱上嘉陳逸杰
口試日期:2014-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菁寮地區架扇型傳統民居匠師訪談
外文關鍵詞:Jing Liao areaJia-Shan System ResidenceArtificers Interview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南市後壁區的菁寮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聚落,保存著為數可觀,當地人稱之為「架扇」的傳統民居,這些民居多是由當地匠師團隊所營建,興建時間跨距約從1900年代至1970年代,屋齡多者已百餘年,少者也有四十餘年。由於時代的變遷,不同時期營建的架扇型傳統民居,使用的建材也有所差異,因而產生了竹結構-竹lon仔厝、竹木共構-杉甲竹厝、木結構-杉仔厝等屋架材料不同結構型式卻又一脈相承的民居建築物。這些傳統民居忠實記錄著菁寮地區所經歷的不同時代背景。
藉由與菁寮地區匠師的多次訪談,得知架扇型傳統民居結構與組成構件的相關作法與名稱,也記錄了一些匠師在營建過程中不輕易示人的規範與禁忌。利用分布在同一地區,不同時間所營建的架扇型傳統民居,呈現出的不同樣貌,包括前簷區由出屐演變成出步、後簷區由出屐演變成包簷、步口柱的變更、竹結構與木結構壁體受力強度的不同造成使用構件的差異,歸納出匠師在安全、實用、美觀的準則下求精求變,以達成當地民眾對居住品質與時俱進的要求。
由於新式建築物的傳入,菁寮地區自1970年代後期起,就不再有架扇式傳統民居的興建。至今,老匠師們已逐漸凋零,而技藝卻無人傳承,這些極具特色的傳統建物在保存上也面臨困境。還好,隨著當地近年來社區發展營造有成,也為這些傳統建築的未來指出一個可行的方向,在強化社區特色的同時,若能以深具在地特色的架扇式傳統民居為主體擬定可行的方案,必定能在保存傳統與社區利益間創造雙贏。

It is a typical rural village in Jing Liao region, Hou Bi District, Tainan. There ar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while local people called it ‘’Jia-Shan ’’. These houses are built by local artificer during 1900s to 1970s. The older houses are more than hundred years, the less are at least more than 40 years. As time passed, Jia-Shan System traditional house built in different period are with different materials. Thus, there are residence buildings with differences but coming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For example, bamboo structure became bamboo lon house, bamboo and wood co structure became bamboo-wood house and wood structure became wooden house. These traditional residences truthfully recorded times and background in Jing Liao area.
Through interviewing artificers several times in Jing Liao area, we can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methods and names of composing structural units and of Jia-Shan System residence. Also, the artificers’ standards and taboo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re recorded. Through the different Jia-Shan System residences of distributing the same area but built in different time;including from Chu Ji to Chu Bu in Qian Yan District, from Chu Ji to Bao Yan in Hou Yan District, eaves gallery pillar vari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al units between bamboo structure and wood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wall sustainable force intensity.;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artificers are under the standards of safety, practicality and artistic to uphold the spirit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refinement and change so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e requirement of and keeping up to date of life quality from the residents.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building, from later 1970s in Jing Liao area, there is no construction of Jia-Shan System building. Till now, the artificers are fading away, but there is no one can pass down the skills. That causes the difficulty of preserving the distinctive and traditional buildings. Fortunately,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cent years, it figures out a possibility of these traditional buildings.
That is, at the meantim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ty identities, if they can draw up a program of the Jia-Shan System residence as main part which is with deep local identity, they could creat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preserving tradition and community interes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8
第二章 匠師之營造
第一節 菁寮地區傳統民居之營造團隊 21
第二節 菁寮地區傳統民居營建之相關步驟 39
第三節 菁寮地區營造傳統民居的規範與禁忌 45
第三章 菁寮地區架扇型傳統民居建材與形式之演變
第一節 建材的來源與演變 57
第二節 架扇型傳統民居形式之演變 69
第三節 架扇型傳統民居的主要結構及其演變 80
第四章 地方匠師用語與專業手法
第一節 相關名詞與解釋 104
第二節 架扇式傳統民居營建相關用語之整理與比較 116
第五章 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附錄一 “支師父”---楊新支老先生 生平事蹟 131
附錄二 大卿師訪談 136
附錄三 小輕師訪談 141
附錄四 榮昌師訪談 169
附錄五 民宅基本資料 171

台灣之木材,1950,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出版。台灣特種叢刊第七種。
李作屏,1967,《臺灣之木材問題》p.131~p.154。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李乾朗,1996,《台灣建築閱覽》,玉山社出版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李宗翰,2001,《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街屋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所碩士論文。
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政與洪國榮,2002,《彰化員林興賢書院木材利用及劣化調查》林業研究季刊 24 (1) :p. 29∼p.44。
林會承 ,2007,《傳統建築手冊》。藝術家出版社。
林宜君,2009,《以數位方法再現臺灣傳統大木構架丈篙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周羿君,2009,《竹材特性應用於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雄,1983,《從現存實例及臺灣工匠的體驗探討中國傳統穿斗式屋架的演變》〈東海學報〉(24):547-603。臺中:私立東海大學。
洪文雄,1993,《台灣漢人之竹構造》,文建會第六次古蹟技術研討會專輯。P.97-p.108
洪國榮與蔡育林,1998,《建築中有關台灣林業發展之研究》中興大學實驗林研究彙刊20(1)p.49~p.56
莊敏信,2002,《傳統灰作基本操作與應用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徐裕健,2003,《傳統建築大木「篙尺」之設計哲學及隱藏之空間觀念:以泉州「溪底派」王益順匠師派下為研究個案》,第13 期,城市與設計學報,p.85-115。


翁靖傑,2011,《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私立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信雄,1997,《磚瓦之美》。六甲鄉公所。
陳偉傑,2005,《台灣雲嘉南地區穿鬬式架扇木堵板壁構造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儀,2007,《農村傳統合院建築型態和建築材料之研究─以台南縣後壁鄉菁寮地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13,《菁寮聚落傳統民宅建築與木作匠師之關係》。作者個人出版。
黃叔璥,1721,《臺海使槎錄》1995 再版。台灣歷史文獻叢刊。
黃文博,1998, 南瀛地名誌(新營區卷)。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
黃珮榛,2003,《台南地區民宅穿鬬式架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2002,《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以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侑樺,2004,《台灣雲嘉南地區編泥牆壁體構造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福昌總編輯,2009,《菁采重現:無米樂故鄉的故事》,台南縣政府
劉樹幟,1967,《臺灣之木材採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鄭俊男,2004,《白河地區竹磚混造建築之形式脈絡》。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部分: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411514502133.pdf ,池永歆:嘉義林業聚落的興衰。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482,羅永富(2009):台灣大百科全書-竹種類。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86#),洪麗雯(2009):臺灣大百科全書-六甲瓦窯。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