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凃鴻安
研究生(外文):Hong-An Tu
論文名稱:社區心理諮商開展與萌芽:於瑞穗鄉實踐在地心理工作之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Community Counseling's Beginning-A Working Experience In Ruisui
指導教授:翁士恆翁士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eng W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論文頁數:45
中文關鍵詞:在地實踐社區諮商心理工作反思
外文關鍵詞:local practicecommunity consultationpsychological workrefl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在花蓮縣瑞穗鄉進行在地社區心理工作之過程,反思進行一個在地實踐的心理工作方式以及批判傳統心理諮商工作的內容與方式。
在第一章緒論的部分,研究說明了進行研究的動機與對於受苦的思考與理解,也說明了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在第二章知識論中,研究提到對於研究相關知識的探討與說明,包含受苦與療癒是一種對於人們生活處境之轉化,以及人文地理學人與地互相影響的觀念。再來說明了社區諮商的理念與對現況的探討,接著談論到對於於研究態度之思考。
在第三章方法論中,研究討論到了文本收集方式以及反思觀點,也就是民族誌與反思民族誌的觀點。接著研究說明了文本分析的方法與觀念,也就是透過現象學的方式來分析工作整體經驗與工作者心理歷程。在第四章研究倫理中,研究提到了本篇研究的研究倫理並對於現有的倫理守則應用於社區諮商時有一些批判與思考。
在第五章研究結果中的部分,研究說明了關於文本分析後整體經驗以及心理歷程之結果,並且提出工作者自身的反身性思考。接著在第六章研究結果討論中,研究提出了三個思考,分別是社區實際的樣貌、現有心理工作者訓練之不足,以及對於心理工作在地實踐與社會正義之建議。最後在第七章的研究反思部分,研究提到了關於看見工作者自身角色、行動與人們受苦之重要,並在最後強調了透過進入地方、看見地方的受苦、回到受苦的倫理之關於實踐在地心理工作之反思與行動建議。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mental work in the local community at Ruisui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the reflection carried out in a practiced way of working and the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ve work content and form.

In the se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illustrate the motiv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suffering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 problem want to explore. In the second chapter epistemology, the study mentioned research knowledge Discussion and description, including suffering and healing is a concep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and in the human geography discuss how people and place influence each other.Then this chapter also illustrate the ideas and discussion of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consultation, and then talk about reflection on research for Attitude.

In the third chapter methodology, study discuss the ways to gather and reflect on the text view,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ethn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hen studies illustrate the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textual analysis, that is th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overall work experience and workers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the fourth chapter is research ethics, research ethics is applied research and community consultation have som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for the existing code of ethics.

I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sults in part on studies , it illustrates the tex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experience, and the results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discuess the worker's reflexive thinking. Then in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 findings, the researchers proposed three think, are the real faces of the community, insufficient training of existing workers,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al work on the ground and social justice. Finally, in chapter seventh of reflective part, the studies discuess worker should see their role, action,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in the end emphasized by entering the place and saw the place suffering, suffering back on ethics in practice reflection and action recommendations to the psychological work.

第一章 緒論:在地心理工作探討之開始-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
第二節 在地的受苦:一個依據地方現場的深度理解- 3 -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
第二章 知識論 :相關知識與思考- 7 -
第一節 受苦與療癒- 7 -
第二節 置身於地:人文地理學以及瑞穗的地理樣貌- 8 -
第三節 社區諮商的工作模式與現況- 12 -
第四節 工作模式之反思、殖民主義- 15 -
第三章 方法論:探討工作之方式- 17 -
第一節 民族誌與反思民族誌- 17 -
第二節 現象學分析- 18 -
第三節 研究態度- 20 -
第四章 研究倫理:對於工作倫理之反思- 21 -
第五章 研究結果:工作過程之看見- 23 -
第一節 整體經驗結果- 23 -
第二節 工作者心理歷程結果- 29 -
第三節 反身性思考- 33 -
第六章 討論:分析結果討論與思考- 35 -
第一節 工作者想像中的社區與實際社區 之斷裂- 35 -
第二節 心理工作內容與訓練過程之不足- 35 -
第三節 心理工作的在地實踐與加入社會正義觀點之建議- 37 -
第七章 反思:對於在地心理工作在地實踐之反思- 39 -
參考文獻- 43 -


中文部分:
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1999)。東方主義(原作者:Edward W. Said)。台北市:立緒。(原出版年:1978)。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原作者:John Lofland ,Lyn H.Lofland)。台北:學富。
李維倫(2004)。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本土心理學研究,22,359-420。
余德慧(1998)。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10,69-115。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理工坊。
余徳慧、李維倫、林耀盛、余安邦、陳淑惠、許敏桃、謝碧玲、石世明(2004)。倫理療癒作為建構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起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253-325。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傅柯考(原作者:Frederic Gros)。台北:麥田。(原出版年:2004)。
何金針(譯)(2007)。社區諮商:多元社會的賦能策略(原作者:Lewis, J. A., Lewis M. D., Daniel, J. A., & D' Andera,M. J.)。台北:心理。(原出版年:2003)。
呂元惟、鍾明勛(2012)。團契分析理論的實務運用─英國人格違常者的治療性社區。中華團契心理治療,18 (3),9-18 。
呂元惟、鍾明勛(2014)。治療性社區與人際互動團契治療之交織。中華團契心理治療,20 (1),13-21 。
林徐達(2011)。論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從詮釋人類學的觀點省思Lahuy 的「論文返鄉口試」。台灣人類學刊,9(1),147-185。
林春旭、邵亞婷、黃惠寬、邵文娟、李世凱(2014)。改善藥癮治療性社區居民外出外宿飲酒行為方案。精神衛生護理雜誌,9(1),20-29。
東華大學觀光暨游憩管理研究所、瑞穗鄉公所 (2007)。瑞穗鄉志。花蓮 :瑞穗鄉公所。
張高賓(2004)。從社區諮商的觀點談目睹兒童的外展家庭服務。輔導季刊,40(3),55-60。
洪瑞斌(2013)。職業倦怠研究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3),107-140。
洪瑛蘭(2014)。諮商專業的社會正義責任。輔導與諮商,341,31-33。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 Cresswell )。台北市:群學。
許智傑(2006)。社區中的老人諮商-社區諮商模式。輔導與諮商,258,6-10。
連廷嘉、徐西森(譯)(2012)。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原作者:John McLeod)。台北:心理。(原出版年:2001)。
翁士恆(2012)。諮商/治療關係的反身思考:為誰而苦。哲學諮商研討會,台北。
翁士恆(2014)。學運的心理學教室: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社會正義」取向的形成。臨床心理通訊,61,45-50。
陳嘉鳳、周才忠(2011)。社區諮商典範在台灣的轉移與失落。輔導季刊,47(4),40-49。
陳彥如(2012)。以華人心理學談社區諮商模式對自殺防治工作的助益。諮商與輔導,335,36-40。
陳儀謙、鄧心怡(2012)。社區諮商模式在身心障礙學生上的應用。輔導與諮商,333,43-47。
廖祈幃、何柔萱(2012)。社區諮商模式在非行少年的應用。輔導與諮商,323,2-6。
賴阿勝(譯)(1995)。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原作者:Arthur Kleinman) 台北市:桂冠。
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學(原作者:David M. Fetterman)。台北:弘智(原出版年:1989)。
魏光莒(2011)。由地方的構成反思現代空間 一種現象學地理學的解讀。環境與藝術學刊,10,107-129。
蘇意喬、林書郁(2012)。社區諮商模式應用於獨居老人之探討。輔導與諮商,322,39-43。

英文部分:
David Seamon & Jacob Sowers (2008).Place and Placelessness, Edward Relph.Human Geography. London.(pp.43-51).
Lewis, J. A., Lewis M. D., Daniel, J. A., & D' Andera,M. J. (2011). Community Counseling: A Muticultural-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CA: Brooks/ Cole Gengage Learning.
Perkins, D. D. (2009). The death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search and 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s of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d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sychology: Shared agendas in diversity, 285-314.
Shyh-Heng Wong (2011). Suffering and Its Transaction: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ts Exploration. Ph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