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07: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樊炯烈
研究生(外文):FAN, JIUNG-LIEH
論文名稱:「我、長繭」
論文名稱(外文):「Callusing」
指導教授:屠國威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藝術學院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觸覺雕塑有機當代藝術家幾何空間
外文關鍵詞:Callusingdermaloptical vision sculptureformed contemporaryartist geometry absolute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我、長繭」是一篇記錄我個人創作歷程的自述。我的自述由觸覺為起點,通過對作品型態的探討,進入作品與空間之間的對話關係;並思索作品對場所所能創造的意義,在完成相關物理空間與感覺的交互關係之後,我以此為基礎進行關於創作心靈的反思;最後以「肯定」的態度,面對我的雕塑工作,通過一個循環式的探索,並將我的創作歷程轉化成文字進行敘述。
在論文第一章,我以「觸覺」為起點進行探討,基於觸覺與材質性質之間的互動,思索雕塑與材質、手感之間的關係,藉由探討觸覺,我嘗試表達出雕塑的官能感知原點與雕塑的起點。
論文的第二章,我以碎形的概念為起點,為我2000-2002年之間的作品,那種以圓球、圓椎、圓柱為基礎型態的表現方式,尋找作品在時間過程中從基礎型態開始的型態變化,並透過對自我「彼得潘情結」的分析,嘗試著去探討作品童趣、奇想的氣質根源。
通過對所參與的公共藝術案,在論文的第三章中,我所探討的是有關場所與作品本身的互動關係,以及作品是否能創造場所精神或呈現場所意義的問題。我嘗試藉由解析自我的作品傳達;場所與作品之間存在的共生、平衡或創造性意義的可能。
通過了觸覺的雕塑起點探討、型態於時間歷程中的微量變化,以及,作品與場所的對話關係等實存現象,在第四章中,我的論述以2003年的作品進行相關創作心理的自我剖析,通過可檢驗的作品形變,以及藝評文章的對照,讓自我的創作心理剖析呈現出客觀的面向。
在整篇論述的結尾,我以夏目漱石的作品「夜十夢」中的描寫為終點,陳述我的雕塑與傳統之間的差異──「時代性」,並以再次回到工作空間為結尾,表達一位雕塑者真正的論述場所與工具──作品。
Abstract
「Callusing」is a private documental about my artistic creation process . Through thesis I intend to express my personal journey in sculp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I started form the tactile sense, trying to search the very beginning of feeling and the origin of creating sculpture. Meanwhile I also want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the feeling of hands.
In chapter 2,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ractal, I inten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through time of my works, which based in the form of spherical, cone and cylinder. Also in analyzing my Peter.Pan complex, I trying to discover the root of my own fantasy.
Space and site spirit was the third topic of my thesis. Through the public art works of my own, I intend to express my opinion abou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ulpture and space. In this topic I want to conve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existence, the balance and the creativity meaning in both of spaces and sculptures.
Through all 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sculpture, the infinitesimal variation in time track of forms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s and sculpture works. The of mentality state of artistic creation will be the last topic about my artistic creation process, in chapter 4, I will use my newest works in 2003 and the article of art criticism to objectively analyze and dissect the foundation of my art.
In the end of my thesis, I will use the description of Natsume Souseki’c article nightmare at ten nights to clarify the diffraction between my works and the traditional sculptures: the character of era.
After finishing all of these narratives I will return to my work site and continually creating works. Art works in my opinion, which is the real expression of an artist.
目 錄
摘要 ……………………………………………………………………Ⅰ
Abstract …………………………………………………………… Ⅱ
誌謝辭 …………………………………………………………………Ⅲ
目錄…………………………………………………………………… Ⅳ
圖版目錄 ………………………………………………………………Ⅵ
前言..................................................... 1
第一章 材質、肌理、觸覺……………………………………………3
一、 以慾望看見 .....................................4
二、 用觸覺塑形......................................5
三、 以繭痕證明......................................6
第二章、圓椎、圓柱、圓球──物自體碎形…………………………7
一、 觀照自我........................................8
二、 原來生活不過是童話 .............................11
三、 世界在形體中還原................................13
第三章 獨立或從屬──自體存在與空間對話..................16
一、 關於運動與時間:凝然下的視覺動態 ..............17
二、 場所精神與具體造型 ...........................20
三、 於是、終於 .....................................23
第四章 思想、技法──自性流轉 ............................24
一、 我的吉訶德先生之旅 .............................25
二、 桑邱的回憶事 ...................................28
三、 一個人在時空中漫舞 .............................29
第五章 結論. .............................................31
圖版 …………………………………………………………………… 32
參考文獻 ……………………………………………………………… 63
附錄──個人簡歷 …………………………….…………………… 64
參考文獻
詹姆斯•巴里(1860-1937) ,辛一立/譯,詹豔玲/繪,《彼得潘》,台北,晨星出版,2003
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翻譯姚孟吟,《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事業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1547﹣ 1616)著,楊闔/編譯,《堂吉訶德》,台北,大步文化出版,2000
但丁 (Dante Alighieri, 1265-1321佛羅倫斯城),譯/王維克,《神曲》,台北,志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7
夏目漱石 著, 張秋明 譯《夢十夜》,台北, 一方出版 ,20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崔詠雪,1998,〈美術館與藝術家的互動及其倫理議題〉,《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2(2):p67-72。
2. 耿鳳英,2003,〈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7(4):p35-46。
3. 耿鳳英,2001,〈博物館展示照明〉,《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5(4):p41-50。
4. 洪懿妍,2003,〈視覺藝術之美〉,《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No.132:p22-29。
5. 林慧嫻,2001,〈一個適合兒童的互動展示-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的「加州現製」展〉,《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5(4):p71-78。
6. 李斐瑩,2002,〈藝術管理-運用對觀眾參觀經驗理論提昇博物館服務品質之探討〉,《藝術學報》,台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71期:p17-31。
7. 李斐瑩,2001,〈觀眾研究與服務行銷博物館〉,《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No.119:p45-56。
8. 張俊彥、曾慈慧,1999,〈太空劇場影片中景觀元素對觀眾心理反應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3(4):p99-110。
9. 許功明、劉幸真,1998,〈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比較-省美館與科博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2(3):p3-34。
10. 曾媚珍,2001,〈美感經驗的實踐-審美之窗.美術館〉,《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No.119:p17-24。
11. 廖新田,2003,〈藝術之愛?-美術館藝術欣賞的文化與知識操作策略〉,《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No.24:p113-131。
12. 劉天課,1992,〈台北市立美術館八十年度觀眾調查〉,《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6(2):p41-49。
13. 劉俊蘭,2003,〈多明尼克-韋馮.德儂-創立「前所未見的最美、最大的美術館」之夢想的實現〉《臺灣美術》,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No.51:p90-104。
14. 劉婉珍,1994,〈瞭解美術館成人學習者〉,《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8(2):p47-53。
15. 劉婉珍,2002,〈從普遍到特殊:人類的審美發展〉,《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No.130:p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