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8 00: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嘉瑩
研究生(外文):CHIU, CHIA-YING
論文名稱:吳澄引《經》解《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Wu Cheng Research of interpreting the spirit(thoughts) of Lauzi by citing Confucius's classics
指導教授:陳政揚陳政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CHENG-YANG
口試委員:汪治平謝君直陳政揚
口試委員(外文):WANG,CHIH-PINGHSIEH,CHUN-CHIHCHEN,CHENG-YANG
口試日期:2016-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經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2
中文關鍵詞:吳澄道德真經註引經解老儒道兼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吳澄(1249-1333年,草廬)為宋元時期學者,博覽群書,遍注群經,用功於程朱之學,受業於程若庸,於《周易》、《尚書》、《春秋》、《禮記》各有纂言,朱熹之後有功於經術者應屬吳澄。對於《老子》、《莊子》、《太玄》、《樂律》、《八陣圖》、《葬書》等書亦有編撰校訂,學問博通;與許衡(1209-1281年,魯齋)並稱「南吳北許」。吳澄致力於經學與理學的研究,不入仕求功名,二十七歲前生活於南宋,承繼宋代理學遺緒,從《宋元學案》知其師承:朱熹、黃榦、饒魯、程若庸。魏晉隋唐以來,佛、道昌盛,深刻影響儒家,宋儒對佛道摻入儒家思想有著諸多反對,但儒家學者與道士或禪師互動相當頻繁,而宋元時期的儒家或道家學者對《老子》普遍有所研究,吳澄對於佛道的不足有所批評,對於老子《道德經》的詮釋對於後來有深遠的影響,吳澄《道德真經註》解《老》特出之處是以儒道兼採的立場來詮釋老子,本文主要研究吳澄透過引證儒家經典解釋《老子》,看見道家的不足之處,判別儒道二家的高下,欲透過儒家的積極有為來彌補道家的消極無為。
本文章節安排除了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是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周易》解《老》。第三章是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尚書》解《老》。第四章是吳澄《道德真經註》引《禮記》解《老》。第五章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四書》解《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篇章架構 42
第四節 吳澄分《道德真經註》為六十八章的理由 46
第五節 吳澄引《經》解《老》的孤例―引《春秋左氏傳》 52
第二章 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周易》解《老》 57
第一節 吳澄《道德真經註》的編纂特色 59
第二節 以《易》「道器觀」詮釋《老子》「道」 64
第三節 以《易》「曲成觀」詮釋《老子》「曲則全」 69
第四節 以《易‧兌卦》詮釋《老子》「塞其兌」 73
第五節 結語 83
第三章 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尚書》解《老》 87
第一節 以《尚書》「天聽民聽」詮釋《老子》聖人之「心」 87
第二節 以《尚書》「眚災肆赦」詮釋《老子》「勇」 95
第三節 結語 103
第四章 吳澄《道德真經註》引《禮記》解《老》 105
第一節 引《禮》「食母」詮釋《老子》「貴食母」 106
第二節 引《禮》「曲」詮釋《老子》「曲則全」 111
第三節 引《禮》「獻田宅者操右契」詮釋《老子》「聖人執左契」 117
第四節 結語 121
第五章 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四書》解《老》 123
第一節 引《論語》解《老》 124
第二節 引《孟子》解《老》 128
第三節 引《中庸》解《老》 140
第四節 結語 144
第六章 結論 145
參考書目 155
附錄一、通行本《老子》與吳澄本《道德真經註》分章比較表 167
附錄二、吳澄《道德真經註》引《經》解《老》表 168
附錄三、吳澄《道德真經註》引《四書》解《老》表 169
附錄四、王弼與吳澄分章斷句比較表 170

參考書目
一、古籍類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陸德明,《尚書注疏》,收入[清]永 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經部48.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鄭 玄、[唐]孔穎達、陸德明,《禮記註疏(一)》,收入[清]永 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經部109.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趙 岐、[宋]孫 奭,《孟子注疏》,收入[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八)》,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影印清嘉慶20年重刊宋本。
《老子河上公注》,收入〔清〕永 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子部14.道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魏]何 晏、〔宋〕邢 昺,《論語注疏》,收入〔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八)》,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影印清嘉慶20年重刊宋本。
[魏]王 弼、〔晉〕韓康伯、[唐]孔穎達等,《周易正義》,收入〔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一)》,影印清嘉慶20年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唐]孔穎達等,《禮記正義》,收入[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五)》,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影印清嘉慶20年重刊宋本,卷28。
[魏]王 弼,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2008年重印)。
[宋]宋徽宗、江澂,《道德真經疏義》,收入張繼禹等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宋]董思靖,《道德眞經集解》,收入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董思靖,《道德眞經集解》,收入張繼禹等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宋]朱 熹,《儀禮經傳通解》,收入[清]永 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冊.經部115.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春秋纂言》,收入[清]永 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9冊.經部115.春秋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朱子語類(三)》,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朱子語類(四)》,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1952年。
[宋]蔡 沈,《書集傳》,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冊.經部52.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1冊.經部195.四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易纂言》,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冊.經部16.易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易纂言外翼》,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冊.經部16.易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書纂言》,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經部52.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儀禮逸經》,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冊.經部115.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禮記纂言》,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冊.經部115.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道德真經註》,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子部14.道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劉固盛點校,《道德真經註》,收入《老子集成》第5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元]吳 澄,黃曙輝點校,《道德真經吳澄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元]吳 澄,《莊子內篇訂正》,收入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0)》,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明刊正統道藏本影印。
[元]吳 澄,《吳文正集》,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集部136•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吳 澄,《吳文正公外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元]程鉅夫,《雪樓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元]虞 集,《道園學古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明]宋 濂等,《元史》,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5冊•史部211.傳記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馮從吾,《元儒考略》,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3冊•史部53.正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卷92,收入沈善宏主編,《黃宗羲全集(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永 瑢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和 坤等,《欽定大清一統志》,收入〔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柯劭忞,《新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5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二、當代論著
(一)專書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店,1992年。
王素美,《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
王邦雄,《老子十二講》,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王新春,《易學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新春等編撰,《易纂言》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方旭東,《吳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方旭東,《尊德性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29》,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向世陵,《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向世陵主編,《宋代經學哲學研究•基本理論卷》,上海:上海科學文獻技術出版社,2014年。
向世陵主編,《宋代經學哲學研究•儒學復興卷》,上海:上海科學文獻技術出版社,2014年。
吾 淳,《中國哲學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漢民,《儒學的多維視域》,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年。
李似珍,《中國學術思想史編年•宋元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杜維明,《二十一世紀的儒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吳立群,《吳澄理學思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雁南等編,《中國經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繼平,《宋學探微》,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邱樹森,《元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3年。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上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 青,《吳澄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徐芹庭,《易經源流—中國易經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灣:中華書局, 2015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袁 冀,《元吳草廬評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臺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年。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立文主編,《道》,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立文主編,《理》,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立文主編,《氣》,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延昭,《元代儒學教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陳 來等編,《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 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 來,《仁學本體論》,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陳安仁,《中國近世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陳德和等,《老莊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7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德安編,《中國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先秦至隋唐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黃公偉,《宋元明清理學體系論史》,臺北:幼獅書店,1971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
黃忠天,《中庸釋疑》,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11年增訂。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9年。
蔡仁厚,《儒學傳統與時代》,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熊鐵基等編,《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熊鐵基等,《二十世紀中國老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湯一介、李中華編,《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錢 穆,《莊老通辨》,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 穆,《吳草廬學述》,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2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23》,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 穆,《經學大要》,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5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1940年。
錢基博,《經學通志》,《錢基博集‧經學論稿》,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 浩,《孔門傳授心法《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與建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4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趙衛民,《老子的道》,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12年。
劉 晗,《《老子》文本與道儒關係演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述先,《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重排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述先,《理一分殊與全球地域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 光,《中國哲學史.元明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1994年。
譚丕模,《宋元明清思想史綱》,上海 : 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嚴靈峰輯,《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
(日)安井小太郎等撰,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日)溝口雄三著,龔穎、趙士林等譯,《中國思想史(宋代至近代)》,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二)專書論文
王德毅,《宋史研究集(第33輯)》宋史座談會主編,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林永勝,〈張載「太虛即氣」重釋―兼論兩種型態的非一非異之說〉,收入鄭吉雄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姜廣輝,〈評元代吳澄對《禮記》的改編〉,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夏傳才,〈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楊自平,〈吳澄《易》學研究―釋象與「象例」〉,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楊儒賓,〈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收入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儒學篇(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楊晉龍,〈元代經學史的奠基與新猷〉,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詹海雲,〈吳澄的《易》學〉,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蔡方鹿,〈吳澄的《尚書》學述要〉,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董鼎,〈《書蔡氏傳輯錄纂註》對蔡沈《書集傳》的疏釋〉,收入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2002年。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三)期刊論文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草廬先生吳澄〉,《中國語文》第2期,2003年2月。
方旭東,〈為心學一辨―元代吳澄的心學觀〉,《哲學研究》2002年第1期。
方旭東,〈吳澄的格物致知說〉,《江淮論壇》2003年第1期。
朱鴻林,〈元儒吳澄從祀孔廟的歷程與時代意涵〉,《亞洲研究》第23期,1997年7月,。
吳立群,〈吳澄哲學思想研究綜述〉,《孔子研究》2007年2月。
李宜蓬,〈進退有道-吳澄的人生選擇〉,《河南社會科學》第13卷第3期,2005年5月。
李明輝,〈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鵝湖學誌》第3期,1989年9月。
何淑貞,〈吳草廬的生平〉,《高雄師院學報》第11期,1983年4月。
東方朔,〈心智與心慮―兼論荀子的道德主體與人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評論》第27期,2012年1月。
章偉文,〈略析吳澄易學中的陰陽卦對思想〉,《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
章偉文,〈略析吳澄的《易》學象數思想〉,《周易研究》1998年第2期。
章偉文,〈試論吳澄《易》學的理氣論思想〉,《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4期。
康 宇,〈論元代「四書學」之解經特色〉,《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陳政揚,〈李光地《注解正蒙》「太虛」概念辨析〉,《東吳哲學學報》第31期,2015年2月。
陳政揚,〈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年12月。
陳政揚,〈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揭諦》第19期,2010年7月。
陳政揚,〈張載心性之學的氣論基礎〉,《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
陳政揚,〈張載「大心」說析論〉,《東吳哲學學報》第17期,2008年2月。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聖人觀比較〉,《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8期,2007年6月。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
陳政揚,〈張載「太虛即氣」說辨析〉,《東吳哲學學報》第14期,2006年8月。
陳政揚,〈論莊子與張載的「氣」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
陳政揚,〈張載哲學中的「理」與「禮」〉,《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18期,2005年6月。
陳政揚,〈「人籟、地籟、天籟」與「吾喪我」之內在相似性的另類詮釋〉,《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總號第290,1999年8月。
陳逢源,〈從理學到經學―蔡方鹿教授《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評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2期,2012年6月。
曹美秀,〈漢、宋學者的聖人觀―以蔡沈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82期,2015年05月。
馮耀明,〈本質主義與儒家傳統〉,《鵝湖學誌》第16期,1996年6月。
馮耀明,〈皇帝的新心―「超越內在說」再論(上)〉,《哲學與文化》22卷第9期,1995年9月。
馮耀明,〈皇帝的新心―「超越內在說」再論(下)〉,《哲學與文化》22卷第10期,1995年10月。
楊于萱,〈吳澄心性論探析〉,《有鳳初鳴年刊》第9期,2013年7月。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賴柯助,〈孟子「性善說」―「性本善論」或「性向善說」〉,《鵝湖學誌》第42期,2009年6月。
劉千惠,〈吳澄《三禮考註》之真偽考辨〉,《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2012年9月。
劉成群,〈吳澄國子監改革與元代的儒學生態〉,《成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12年6月。
劉怡君,〈吳澄《道德真經註》「心性論」探微―以理學詮解《老子》的義理向度〉,《國文學報》第56期, 2014年12月。
劉固盛,〈論王安石學派的老學思想〉,《湖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5卷,總57期,2002年第1期。
劉固盛,〈吳澄《道德真經注》試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1年。
顏炳罡,〈孟子「四辨之學」的文化意義與價值支撐〉,《孔孟月刊》第54卷第1、2期,2015年10月。
(日)福田殖著、連清吉譯,〈吳澄小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1998年9月。
Gedalecia.David原著,魏崇武譯,〈元代理學家吳澄〉,《新亞論叢》第四期,2002年8月。
(四)學位論文
臺灣地區
白百伶,《宋元之際的朱陸異同論》,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吳致融,《陸學為體,朱學為用:從「工夫」論吳澄》,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金承炫,《元代「北許南吳」理學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涂雲清,《吳澄易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黃煌興,《論吳澄的學術歸向與教育理論》,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劉小嬿《吳澄尚書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怡君,《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魏明政,《吳澄理學思想研究―附臺灣地區公藏圖書館現收(元)吳澄著作目錄》,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大陸地區
王富河,《和會朱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杭州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0年。
朱娜娜,《吳澄《禮記纂言》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
孫美貞,《吳澄理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0年。
張國洪,《吳澄的象數義理之學》,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楊璐璐,《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2年。
賈 婧,《《老子》篇章結構芻議》,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草廬先生吳澄〉,《中國語文》第2期,2003年2月。
2. 朱鴻林,〈元儒吳澄從祀孔廟的歷程與時代意涵〉,《亞洲研究》第23期,1997年7月,。
3. 李明輝,〈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鵝湖學誌》第3期,1989年9月。
4. 陳政揚,〈李光地《注解正蒙》「太虛」概念辨析〉,《東吳哲學學報》第31期,2015年2月。
5. 陳政揚,〈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年12月。
6. 陳政揚,〈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揭諦》第19期,2010年7月。
7. 陳政揚,〈張載心性之學的氣論基礎〉,《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
8. 陳政揚,〈張載「大心」說析論〉,《東吳哲學學報》第17期,2008年2月。
9.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聖人觀比較〉,《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8期,2007年6月。
10.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
11. 陳政揚,〈張載「太虛即氣」說辨析〉,《東吳哲學學報》第14期,2006年8月。
12. 陳政揚,〈論莊子與張載的「氣」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
13. 陳政揚,〈「人籟、地籟、天籟」與「吾喪我」之內在相似性的另類詮釋〉,《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總號第290,1999年8月。
14. 曹美秀,〈漢、宋學者的聖人觀―以蔡沈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82期,2015年05月。
15. 馮耀明,〈本質主義與儒家傳統〉,《鵝湖學誌》第16期,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