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岡學報,67 期,1999 年9 月。頁191-222
今周刊708期:《歐普拉 從黑人貧戶到百億媒體天后》。
吳佳玲(2006)。共同體的悲喜笑劇:從政治談話性節目與全民大悶鍋談起 交通大學 文化研究月報61期
吳倩慧(2008)。電視政論性節目談話節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台北市。李珉愷。2004。「台灣電視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政谷。2005。「台灣民眾收聽及觀看政論性叩應節目與民主認知之研究」,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5 國際學術研討會:經驗調查之跨國比較,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林巧婷。1998。「新聞性電視談話叩應節目之論述過程研究—以溝通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麗雲(2004 年 5 月 5、6 日)。是民主的論壇,還是祭壇?透視政論性節目(台灣日報)。8,名家論壇版。
林育卉。2006。媒體的魔戒-收視率迷思,臺北市:財團法人廣電基金,初版。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市:聯經。
林照真(2011)。收視率的宰制:台灣媒體代理商與電視頻道業者權力競逐之研究
林倖妃(2009)。 被綁架的電視台 2009-07-01 天下雜誌 425期 電視新聞戲劇化效果研究: 由議題設定與收視動機角度來看
施伯燁(2005)。《一場遊戲一場夢:再思考電視新聞頻道競爭邏輯》。政大碩士論文陸地(2013)。< 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的創建與創新> 北京大學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市: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64 年度專題研究)。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6)。台灣地區大眾傳播過程與民眾反應之研究。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64 年度專題研究))
唐士哲等(2013)。建立電視時事議題討論(政論)節目觀察評鑑指標成果報告。 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
陳孝凡(2003 年11 月3 日)。〈台灣奇蹟—政論節目,每週860 萬人次看〉,《中時晚報》,第4 版。
陳清河、鄭自隆(2007)。科技匯流下台灣民眾傳播消費行為研究。台北市:台 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
陳昀隆(2009)。 <我國政論節目名嘴現象之研究—以2100全民開講為例> 政大碩士論文陳嘉彰(2001)。打破電視收視率掛帥的迷思(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 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憶寧*‧新聞學研究‧ 第一○九期 2011年10月 頁77-120
高瑞松。1996。「政治性扣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 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講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郭岱軒(2011)。《電視新聞敘事研究:以戲劇性元素運用為例》。 政大碩士論文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 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 新聞學研究。第八十四期 頁163-203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 期,2005 年7 月,頁163-203。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 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政治大學
張哲鳴、蔡維歆(2013年05月13日)。李安嘆氣電視新聞雞毛蒜皮 批「太不像話」。蘋果日報。
張雅喬。2006。『台灣政論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與收視觀感研究—以「替罪羊」現象為例』,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 93 期。頁 83-139。
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論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8 期。頁 47-91。張素華。1999。「收視率是吸金大法」,廣告雜誌 ,101 期,1999 年10 月7 日,頁48-62 。
康紀漢。2002。「電視談話性叩應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湯明儀。2003。「新聞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分析暨其節目中記者專業意理實踐之研究:以「新聞駭客News98」為例」,台灣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書局,初版。
彭芸(2001)。「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2000年總統大選選民媒介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89-2412-H-004-013-SSS。
彭芸(2008)。21 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市:雙葉書廊。
游鎮槐、張佩玲(2013 年 9 月 13 日)。馬王鬥發燒收視前 80 名搶 43 席。中時電子報。
游鎮槐、張佩玲、林怡秀(2013 年 9 月 12 日)。馬王鬥新聞台收視暴衝。中時電子報。
黃葳威(1999) 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 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 。政治大學
黃淑芬(2011)。觀察收視率在新聞室之權力移動─以電視新聞編輯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黃淑芬(2012)。收視率在電視新聞室裡的真實面貌。中華傳播學會,台北市。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作者:Morley, D.)。台北市:遠流。
褚瑞婷(2012)。如果媒體放棄守門人的角色(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npf.org.tw/post/1/11642
楊意菁。2002。「民意公共性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臺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董文榮。2003。「收視行為紀錄器之設計與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鄭自隆(2009)。替代或襲奪?台灣電視產業的問題與因應。台北市 政治大學。
鄭自隆(2012)。電視數位後收視率調查的新思考:ABR。台北市 政治大學。
滿昱綸。2005。「媒體與政治:以年代電視台汪笨湖主持政論性節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蔡慶立(2014)。《影響時事評論論節目收視率率率因素之研究-年年代晚報新聞點對點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論文蔡維歆(2014年03月24日)。反服貿黑箱 張雅琴罵出22萬人收視。蘋果日報
數位媒體:新聞傳播的主流管道-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2012/10/1
劉幼琍(2012)。自律、共管與公評人:媒體問責制度的建構與實踐. 研究成果 報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
蕭孜玹、陳幼英(2014年03月23日)。反服貿夯 台劇蒸發23萬觀眾 《54新觀點》收視漲8成。蘋果日報。
簡余晏。2005。「從台灣心聲看政論節目之變化」,Radio & TV Library news,第12 卷第17 期,2005 年11 月30 日,頁1-12。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C. B., & Rubin, A. M. (1989). Talk radio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9(2), 84-94.
Barker, D. C. (1998). Rush to action: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health care (un)reform.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5, 83-97.
Barker, D. C. (2002). Rushed to judgment: Talk radio, persuas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ennett, S. E. (1998). Political talk radio’s relationships with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merican Review of Politics, 19, 17-30.
Bennett, S. E. (2002). American’s exposure to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their knowledge of public affair.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1), 72-86.
Beville,H.M.Jr.1988.Audience ratings:Radio, television and its audience. Hillsdale,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lliott, D. (1988). Family ties: A case study of coverage families and friends during the hijacking of TWA flight 847.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5, 67-75.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British press. New York, NY: Routledge.
Ghanem, S. (1996). Media coverage of crime and public opin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Ghanam, S. (1997). Filling in the tapestry: 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In M. McCombs, D. Shaw, & D. Weaver (Eds.),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 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pp. 3-1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Herbst, S. (1995). On electronic public space: Talk show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2, 263-274.
Hall, S. (1981). A world at one with itself. In S. Cohen & J. Young (Eds.), The manufacture of news: Social problems, deviance, and the mass media (pp. 147-156). Newbury, CA: Sage.
Herbst, S. (1995). On electronic public space: Talk show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2, 263-274.
Himmelstein, H.(1984).Television Myth and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Praeger Scientific.
Hofstetter, C. R., & Gianos, C. L. (1997). Political talk radio: Action speak louderthan wor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1, 501-515.
Kunelius, R.(2006). Good journalism: on the evalution criteria of some interested and experienced actors. Journalism Studies.7(5): 671690.
Jones, D. A. (2004). Why Americans don’t trust the media: A preliminary analysis.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9(2), 60-75.
Jost, K. (1994). Talk show democrac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Research, 361-384.
Kurtz, H. (1997). Hot air:All talk, all the time. New York: Times Books.
Liebes, T.(1999). Displacing the news: The Israeli talkshow as public space. Gazette 61(2): 113-125.
Magnier, M.(2005).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Los Angeles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