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L. Berger,2003,《神聖的帷幕》,台北:商周出版。
楊慶堃,2007,《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
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人文。
張娟芬、許佑生,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台北:心靈工坊。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遠流出版。
John Muncie等編,洪惠芬等譯,2003,《家庭社會學》,韋伯文化。
張娟芬,2011,《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時報出版。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女書文化。
楊惠南,2005,《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商周出版。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巨流出版。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等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時報出版
張珣、江燦騰合編,2003《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台北:南天。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同研社 。
瞿海源,2002,《宗教與社會》,時報出版。
田海華、陳麟書,1997,《世界主要宗教》,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阿部正雄(Masao Abe),2003,《佛教》,麥田出版。
劉笑敢,2002,《道教》,麥田出版。
杜維明,2002,《儒教》,麥田出版。
哈維.寇克斯(Havery G. Cox),2002,《基督宗教》,麥田出版。
漢斯.昆,2007,《世界宗教尋蹤》,三聯書店。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2001,《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台北:女書文化。
王雅各,2001,〈大學校園中的性取向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頁15、101- 108。
楊文山、李怡芳,2013,〈初探台灣年輕人的同性戀行為模式〉,2013年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五次學術研討會。
林東龍,2014 ,〈從男子氣概分析男性口腔癌存活者的韌性形成過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
彭渰雯 ,2014,〈你家小孩跟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網站。
簡至潔,2012,〈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台灣人權學刊》。
鄭雁馨,2016,〈台灣人對同志態度之轉變,1995-2012〉,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江思穎,2003,〈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柳俊羽,2008,〈大學生對同性戀印象影響其同性戀接受度之調查-以國立高雄大學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林孟宜,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同性戀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