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馥琰
研究生(外文):WU, FU-YEN
論文名稱:家事事件合併審理的若干問題-從離婚事件案例之分析談起
論文名稱(外文):Certain issues of Joint Trial on Family cases--From Analyzing the Divorce Case
指導教授:呂太郎呂太郎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魏大喨許政賢
口試日期:2014-01-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家事事件人事訴訟客觀合併離婚附帶請求剩餘財產分配本訴反訴
外文關鍵詞:family casespersonnel litigationjoint objectivelydivorce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propertysuitadverse suitincidental clai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婚姻關係為社會關係之重要基礎,具有高度之人倫秩序性質,統一、全面的解決婚姻關係所生紛爭,乃立法上重要設計。本文選取之個案,其所呈現之婚姻紛爭與附帶問題,在司法實務上甚為普遍,具有家事事件之典型性,可經由此個案探討有關離婚事件及其相關事件之程序法及實體法問題。事實上,在如本件個案所面臨的相同問題,實務上有各種不同見解,學說上亦有許多討論,於實際案例之操作上,對當事人之權利影響甚鉅。
離婚事件本身,涉及數離婚事由之合併及本反訴之合併,因此有合併型態、處理方式及裁判之問題,並涉及上訴時之移審及確定。又附隨婚姻關係之解消,夫妻財產之分配或分割、返還財物、給付贍養費或離婚損害賠償、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等問題,亦應一併處理。為求家事紛爭一次解決,宜合併於婚姻事件之訴訟程序中提起,此際,無論在程序法上何種案件容許合併請求,或實體法上請求權基礎、請求內容及範圍,甚至請求權主體等,均有爭議。此外,有關未成年子女扶養費及剩餘財產分配之問題,向來為學說所重視,實務上之作法亦不一致,因相關理論極為紛歧,本文僅就相關問題學說及實務之見解概略說明。此處合併提出之紛爭,當事人為假執行之請求時,因離婚訴訟尚未確定,應否准許,亦有說明必要。
民事訴訟法第九編人事訴訟之規定,已於民國102年5月刪除,家事事件法更已於101年6月正式施行,本論文所選案件雖是發生於舊法時期,但此個案中所顯示之婚姻關係紛爭型態,不會因法律之修正而改變,由此案例檢視家事事件法相關條文,仍極具意義。另為因應新法實施,亦整理學說上就合併之相關規定可能存在之問題,並提出看法。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事紛爭之原委,外人難以探知,已造成困擾;案件相關問題意識之欠缺,甚至對法規之不熟悉,亦將影響事件之判斷;相同問題實務上作法各異,則不僅影響當事人權益,更折損人民對司法之信賴。本文經由一具體個案,儘可能地提出其中所可能發生之實體法上及訴訟法上之問題,彙整學說及實務之見解,並提供本文想法,期許本論文對於家事事件之司法實務有所貢獻,更希望未來法院於家事事件之審理,能更充分運用同理心、以細膩之方法處理案件,以避免加深當事人因家事紛爭所受之傷害。
Marriage, accompanied with highly moral nature and order,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Unified and thorough measures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originating from marriage are important mechanism in the legal system. The case selected by this study can present the disputes of marriage and the affiliated issues, which is very common in the field of judicial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case is the typical type of family cases, and we can probe the related legal issues of the divorce case through it. In fact, there are not only various practical opinions but also academic discussions as well in the case, and each of them may cause very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rights of litigants.
The divorce case itself is involved in several legal reasons which can be judged jointly and then cause the questions about joint patterns, disposals, and judgments as well. Besides, it may also involve the transfer of trials and the final judgment on appeal. Moreover, the issues which should also be dealt with are as follows: dissolving the affiliated relationships to marriage, distributing or cutting apart the marital property, returning assets, paying alimonies or divorce damage compensation, exercising the rights of minor children and bearing their obligation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of the family cases once, it is adequate to propose claims mentioned above within the litigation procedure of marital cases. At this poin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ases can be allowed of claim jointly in procedure, there are still many disputes on the basis of claims, the content, range of compensation and the subject of claims in the legal system. Beside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lways focuses on the alimony of minor children and claims on property distribution so much, while there is no consistent consensus in practice due to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among various theories. This study only makes a brief statement about the related issues with perspectives from both academic theories and practical opinions.
The regulations of personnel litigation in Part 9,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have been deleted in May, 2013. Moreover, Act of Family Cases has been enforced since June, 2012. Although the case selected by this study occurred at the time before June, 2012, the type of disputes could not been affected through the amendment. Therefore, examining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in Act of Family Cases by the case is still extremely meaningful. In order to response to the enforcement of the latest act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also collects the academic opinions on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possible problems while tries to propose the viewpoint.
The reasons of family disputes are hard to be told by the outsiders, which has already caused dilemmas. The lack of “issue-driven consciousness” in the case and the unfamiliarity with legal regulations may affect the judgment. Moreover, there are different judgments on the similar cases, which may not only deprive rights and benefits of the litigant, but also damage people’s belief toward the judicial system. This study employs the specific case to present the potential issues occurring in the legal system as much as possible, integrat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al opinions, and then proposes this study’s own perspective,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field of judicial practice related to Act of Family Cases.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study hopes to awake the judge’s awareness of sympathy to judge the case in an exquisite way and then prevent the litigant from getting further hurt during the family disput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論文結構 2
第三節 預期研究成果 2
第二章 離婚之客觀合併 3
第一節 案例介紹 3
第一項 事實摘要 3
第二項 第一審聲明及判決內容 3
第三項 第二審聲明及判決內容 4
第四項 第三審聲明及判決內容 5
第二節 數個離婚原因之審判 5
第一項 提起數個離婚原因之合法性 5
第二項 數個離婚原因之合併型態 8
第三項 數個離婚原因之審判 11
第四項 數個離婚原因之上訴 13
第三節 離婚本訴與反訴之審判 14
第一項 離婚反訴之權利保護必要 14
第二項 本訴與反訴同時主張民法第1052條第2項事由 15
第三項 離婚本訴與離婚反訴之審理順序及判決 17
第四項 離婚本訴與反訴之上訴及確定 19
第三章 財產請求與婚姻事件之合併 22
第一節 財產請求得合併於婚姻事件之類型 22
第一項 舊法之規定 22
第二項 新法之規定 24
第二節 財產事件合併請求之限制 25
第三節 離婚訴訟與剩餘財產分配之合併請求 26
第一項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之性質 26
第二項 剩餘財產分配之方式 28
第三項 剩餘財產分配之基準時點 30
謝 詞 iii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論文結構 2
第三節 預期研究成果 2
第二章 離婚之客觀合併 3
第一節 案例介紹 3
第一項 事實摘要 3
第二項 第一審聲明及判決內容 3
第三項 第二審聲明及判決內容 4
第四項 第三審聲明及判決內容 5
第二節 數個離婚原因之審判 5
第一項 提起數個離婚原因之合法性 5
第二項 數個離婚原因之合併型態 8
第三項 數個離婚原因之審判 11
第四項 數個離婚原因之上訴 13
第三節 離婚本訴與反訴之審判 14
第一項 離婚反訴之權利保護必要 14
第二項 本訴與反訴同時主張民法第1052條第2項事由 15
第三項 離婚本訴與離婚反訴之審理順序及判決 17
第四項 離婚本訴與反訴之上訴及確定 19
第三章 財產請求與婚姻事件之合併 22
第一節 財產請求得合併於婚姻事件之類型 22
第一項 舊法之規定 22
第二項 新法之規定 24
第二節 財產事件合併請求之限制 25
第三節 離婚訴訟與剩餘財產分配之合併請求 26
第一項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之性質 26
第二項 剩餘財產分配之方式 28
第三項 剩餘財產分配之基準時點 30
第四項 剩餘財產分配之計算範圍 32
第五項 剩餘財產分配之計算項目 36
第六項 剩餘財產分配數額之調整 39
第四節 離婚訴訟與損害賠償之合併請求 41
第一項 離婚損害與離因損害 41
第二項 離婚損害賠償之範圍 43
第五節 合併之財產請求的假執行 44
第六節 遲延利息之計算 47
第七節 婚姻事件及合併請求之確定 48
第八節 法官就得合併事項之闡明義務 49
第四章 婚姻事件合併請求未成年子女扶養費 52
第一節 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及負擔 52
第一項 離婚後親權之行使 53
第二項 親權、保護教養義務及扶養費 56
第二節 夫妻一方請求他方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 60
第一項 婚姻事件中合併請求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性質 60
第二項 請求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依據 65
第三項 婚姻事件中合併請求之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請求主體 67
第四項 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給付標準及範圍 70
第五項 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給付方式 72
第六項 婚姻事件中合併請求之未成年子女扶養費是否得假執行 74
第七項 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裁判之執行力 75
第三節 於婚姻事件合併請求扶養費之確定 78
第五章 家事事件法有關合併之疑義 80
第一節 家事事件合併之管轄 81
第一項 家事事件合併之管轄規定 81
第二項 專屬管轄之問題 83
第三項 管轄以訴訟事件為主之疑義 84
第四項 不服移送之處理程序問題 85
第五項 先繫屬概念之疑義 85
第二節 家事事件合併之類型 86
第一項 家事訴訟與非訟事件之分類 86
第二項 數家事訴訟事件之合併範圍過寬 91
第三項 數家事非訟事件之合併條件 92
第四項 家事非訟事件合併於家事訴訟事件之條件 93
第五項 家事訴訟事件合併於家事非訟事件之容許性 93
第六項 民事事件合併於家事事件之容許 95
第三節 家事事件合併之程序適用問題 96
第一項 家事事件合併之程序規定 96
第二項 合意適用非訟程序恐剝奪第三人權利 97
第三項 分別審判之條件過於寬鬆 98
第四項 如何適用合併前之法律規定 99
第五項 家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合併之裁判形式 99
第六項 合併裁判之不服程序 100
第四節 審級利益之問題 10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5
參考文獻
《參考書》
吳明軒(2011),民事訴訟法(中),9版,自版。
吳明軒(2011),民事訴訟法(下),9版,自版。
姚瑞光(2004),民事訴訟法論,93年2月版,自版。
高鳳仙(2011),親屬法:理論與實務,12版,臺北市:五南。
陳計男(2009),民事訴訟法論(上),5版,臺北市:三民。
陳計男(2009),民事訴訟法論(下),5版,臺北市:三民。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2013),民法親屬論,11版,臺北市:三民。
陳榮宗、林慶苗(2009),民事訴訟法(上),7版,臺北市:三民。
陳榮宗、林慶苗(2009),民事訴訟法(中),7版,臺北市:三民。
楊建華、鄭傑夫(2004),民事訴訟法要論,自版。
戴東雄、戴瑀如(2009),婚姻法與夫妻財產制,臺北市:三民。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2012),親屬法,2012年8月最新修訂版,自版。
《專書》
財團法人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2013),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九),臺北市:元照。
許士宦(2006),審判對象與適時審判,新民事訴訟法之理論與實務第三卷,臺北市:新學林。
戴東雄、戴瑀如(2009),婚姻法與夫妻財產制,臺北市:三民。
《專書論文》
吳從周(2007),所謂「上訴不可分原則」,收於: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三),頁261-277,臺北市:一品。
吳從周(2007),附帶上訴之研究,收於: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一),頁451-526,臺北市:一品。
呂太郎(2009),民事訴訟闡明之理論及其趨向,收於:民事訴訟之基本理論(二),頁71-102,臺北市,元照。
呂太郎(2010),婚姻事件附帶請求扶養費之若干實務問題,收於:財團法人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七),頁281-344,臺北市:元照
沈方維(2008),有關離婚訴訟之附帶請求-以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為中心,收於:林秀雄,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分析,2版,頁85-132,臺北市:五南。
施慧玲(2008),子女最佳利益與離婚後親權行使,收於:收於:林秀雄,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分析,2版,頁37-72,臺北市:五南。
許士宦(2011),從重疊合併到選擇合併,收於:訴訟理論與審判實務,頁157-213,臺北:元照。
許士宦(2013),家事非訟之程序保障,收於:家事審判與債務執行,頁1-44,臺北市:新學林。
許澍林(2006),論非訟事件法第127條(即修正前第71條之6)第1項之「給付扶養費」與民事訴訟法第572條之1第1項之「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內容及方法」,收於: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4-56,臺北市:元照。
楊建華(1999),客觀選擇訴之合併,收於:問題研析民訴訟法(一),88年5月版,頁250-254,自版。
楊建華(1999),對於離婚本訴提起離婚之反訴,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88年5月版,頁281-286,自版。
楊建華(1999),離婚本訴與離婚反訴之審理與裁判,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88年5月版,頁287-290,自版。
楊建華(1999),離婚本訴與離婚反訴第一審判決之上訴與確定,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88年5月版,頁291-293,自版。
楊建華(2000),親屬編修正後離婚之訴之訴訟標的,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二),2000年7月版,頁425-430,自版。
楊建華(2002),非婚姻事件之訴與婚姻事件之訴合併提起,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91年元月修訂版,頁4857-490,自版。
楊建華(2002),重疊訴之合併之類型與裁判,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91年元月修訂版,頁254-259,自版。
楊建華(2002),類似的預備訴之合併(不真正預備訴之合併),收於: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91年元月版,頁266-271,自版。
魏大喨(2008),論夫妻間之扶養與家庭生活費用負擔-以夫妻別居為中心,收於:林秀雄,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分析,2版,頁241-258,臺北市:五南。
《期刊論文》
吳明軒(2012),試論家事事件法之得失(上)-逐條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05期,頁83-134。
呂太郎(2010),離婚事件附帶請求扶養費之若干實務問題-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一百零六次研討紀錄,法學叢刊,第55卷第2期,頁179-216。
呂太郎(2012),婚姻事件附帶請求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頁298-308。
呂太郎(2013),家事事件法若干解釋上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21期,頁62-78。
沈冠伶(2003),未成年子女扶養請求事件之程序法上問題—基於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保護及統合解決紛爭之觀點,政大法律評論,第73期,頁297-347。
林秀雄(1991),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輔仁法學,第10期,頁167-178。
林秀雄(2001),離婚訴訟中剩餘財產分配與損害賠償之合併請求-最高法院八七年臺上字第二五號判決評釋,輔仁法學,第21期,頁105-125。
林秀雄(2002),夫妻間之贈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2期,頁155-158。
林秀雄(2002),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請求,萬國法律,第126期,頁16-25。
林秀雄(2005),有責配偶之離婚請求權──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臺上字第九八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40-250。

林秀雄(2007),論婚姻關係存續中所取得之原有財產之意義-釋字第六二○與四一○號解釋在解釋方法上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頁243-265。
林易典(2009),論法定財產制中剩餘財產分配數額之調整:我國民法第1030條之1第2項之調整規範,與瑞士、德國民法相關規範之比較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3期,頁1-71。
姜世明(2008),離婚之本訴及反訴與權利保護必要-評最高法院九五年臺上字第一○二六號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5期,頁91-100。
姜世明(2012),家事事件之合併審理論,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頁24-38。
姜世明(2012),家事事件法理適用論,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頁150-176。
施懷閔(2011),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共同行使或負擔-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監字第191號裁定之評析,司法新聲,第98期,頁63-78。
徐慧怡、吳從周(2009),裁判離婚事由及其訴訟程序之實務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頁26-39。
許士宦(2003),家事事件之合併(上)-以離婚訴訟與夫妻財產分配或子女監護、扶養請求之合併為中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頁57-71。
許政賢(2012),人事訴訟的典範轉換?!─以家事事件合併審理制度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09期,頁39-57。
許澍林(2003),未成年子女扶養事件法院處理實務,月旦法學雜誌,101期,頁178-190。
許澍林(2004),論對未成年子女之保護及教養費用(養育費)與扶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9期,頁3-16。
郭欽銘(2008),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相關問題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3期,頁101-150。
郭欽銘(2011),評析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620號解釋後宜落實立法免生法適用上之爭議,華岡法粹,第49期,頁43-84。
陳鵬光(2002),夫妻於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四日前取得之財產應否納入剩餘財產分配之範圍內?萬國法律,第126期,頁26-40。
楊建華(1984),離婚之本訴與離婚之反訴,軍法專刊,第30卷第5期,頁3-8。
雷文玫(2009),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頁245-309。
劉昭辰(2013),物之增值及夫妻保證債務列入剩餘分配計算之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128期,2013年6月,18-20頁。
駱永家(1980),離婚之本訴與離婚之反訴,法學叢刊,第98期,頁102-107。
駱永家(1982),駱永家,離婚之本訴與反訴-民訴法研究會第五次研討記錄,法學叢刊,第106期,頁112-121。
魏大喨(1986),聯合財產關係消滅時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評釋新增民法第一千零三十條之一,軍法專刊,第32卷第7期,頁25-32。
魏大喨(2001),論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用之附帶請求-兼論非訟事件法第七十一條之六命給付扶養費,月旦法學雜誌,第68期,頁136-152。
魏大喨(2001),親權與家事事件審理程序,月旦法學雜誌,90期,頁179-197。
魏大喨(2003),附帶請求給付扶養費性質與請求方式再探-以程序法理與實體法理之交錯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01期,頁83-98。
魏大喨(2003),附帶請求給付扶養費性質與請求方式再探-以程序法理與實體法理之交錯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1期,頁83-98。
魏大喨(2012),家事事件之合併分離-程序裁量與統合處理,台灣法學雜誌,第201期,頁104-130。
魏大喨(2013),家事事件之範圍及類屬-以裁量及對審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224期,頁113-132。
《碩、博士論文》
林讌珍(2012),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請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柯政延(2011),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中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認定之研究-以美國共同財產制為借鏡,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資料庫及網路資料》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index.asp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http://law.moj.gov.tw/
行政院主計總處地方統計推展中心家庭收支科「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網站,http://win.dgbas.gov.tw/fies/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駱永家(1982),駱永家,離婚之本訴與反訴-民訴法研究會第五次研討記錄,法學叢刊,第106期,頁112-121。
2. 魏大喨(1986),聯合財產關係消滅時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評釋新增民法第一千零三十條之一,軍法專刊,第32卷第7期,頁25-32。
3. 駱永家(1980),離婚之本訴與離婚之反訴,法學叢刊,第98期,頁102-107。
4. 楊建華(1984),離婚之本訴與離婚之反訴,軍法專刊,第30卷第5期,頁3-8。
5. 陳鵬光(2002),夫妻於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四日前取得之財產應否納入剩餘財產分配之範圍內?萬國法律,第126期,頁26-40。
6. 郭欽銘(2011),評析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620號解釋後宜落實立法免生法適用上之爭議,華岡法粹,第49期,頁43-84。
7. 郭欽銘(2008),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相關問題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3期,頁101-150。
8. 許澍林(2003),未成年子女扶養事件法院處理實務,月旦法學雜誌,101期,頁178-190。
9. 姜世明(2012),家事事件法理適用論,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頁150-176。
10. 林秀雄(2007),論婚姻關係存續中所取得之原有財產之意義-釋字第六二○與四一○號解釋在解釋方法上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頁243-265。
11. 林秀雄(2005),有責配偶之離婚請求權──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臺上字第九八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40-250。
12. 林秀雄(2002),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請求,萬國法律,第126期,頁16-25。
13. 林秀雄(2001),離婚訴訟中剩餘財產分配與損害賠償之合併請求-最高法院八七年臺上字第二五號判決評釋,輔仁法學,第21期,頁105-125。
14. 林秀雄(1991),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輔仁法學,第10期,頁167-178。
15. 呂太郎(2012),婚姻事件附帶請求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頁29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