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05: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素如
研究生(外文):YU,SU-JU
論文名稱:松山文創園區的設置及其發展特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指導教授:李汾陽李汾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FEN-YANG
口試委員:陳桓敦謝登旺
口試委員(外文):CHEN,HUAN-DUNHSIEH,DENG-WANG
口試日期:2017-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SWOT分析公私協力與在地文化融合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SWOT analysi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integration with local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設置文創産業園區既能秉承文化資産保留的理念,又能延續工業時代的産業集聚效應,同時還符合綠色環保的文化産業發展理念。許多國家都期許文創園區最後能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象徵。
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地處臺北市繁華地段,周圍高樓林立、空間無限,被定位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重點培育創意人才和創意力,卻在營運短短幾年的時間就遭到諸多的批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想要探究松山文創園區的經營與管理是否符合其當初的規劃?松山文創園區的定位是否明確適當?松山文創園區現今的經營模式是否恰當?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等進行系統性研究,主要從松山文創園區的歷史背景與現況分析來探索松山文創園區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分析松山文創園區的經營定位是否明確適當與經營模式是否恰當;最後,針對松山文創園區之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如園區應加強古蹟區和BOT區的連結、政府與企業應協力合作、園區應與在地文化融合,如此讓各種文創產業在園區周邊的空間聚集,讓園區內育成的創意在周邊空間發酵,內外形成互動,文創產業鏈得以延伸,最終形成「大園區」的概念,讓園區得以長久發展。
Set up a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can not only uphol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ssets to retain, but also to extend the industrial era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moreover, to in line with the green concept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Many countries are expected to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can eventually become a symbol of the city's cultural brand.
Taipei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is located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Taipei, which surrounded by tall buildings and have unlimited space. It was designated as "the original base of Taipei City", focus on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and creativity. But in the operation of just a few years time was a lot of criticis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urr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yle is following its original planning. And weather if its current business model and positioning is adequate and clear enoug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ar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in regard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 business operation. Furthermore, by analyzing its business model and positioning, we attempt to rule out the hidden issues and problems at the moment.
At the end, this study proposes and points out several solutions in accordance to analysis outcomes, such as to enhance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monuments and the BOT area,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companies, to integrate the factors of the local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By doing so, it will be able to converge and in rich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mong the area, and to incubate the creativities and innovation and boost the interaction from all aspects.
Ultimately, fulfill the vision of "grand park"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 錄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錄…………………………………………………………………Ⅴ
圖目錄………………………………………………………………Ⅵ
表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工業遺產與產業遺產之緣起 11
第二節 文化創意園區 25
第三節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3
第三節 訪談設計 46
第四章 個案分析及訪談相關論述 49
第一節 松山文創園區現況SWOT分析 49
第二節 訪談相關論述 5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5
第二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 68

參考文獻……………………………………………………………72

圖 目 錄
圖2-2- 1 David Throsby的同心圓模型 27

圖2-3- 1 松山文創園區平面圖 38

圖3-2- 1 研究流程圖 44

圖3-2- 2 研究架構圖 45

圖4-1- 1 松山文創園區地理位置交通配置圖 50

圖4-1- 2 松山菸廠植栽生態圖 51

表 目 錄
表2-1- 1 三種文化景觀定義與類別表 14

表2-1- 2 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旅遊開發模式特點 21

表2-2- 1 各國對文化產業之定義與類別 27

表2-2- 2 台灣文化產業與園區發展脈絡 33

表2-3- 1 松山文創園區之歷史脈絡簡表 36

表3-3- 1 訪談對象資料表 46

表3-3- 2 訪談大綱 47

表4-1- 1 松山文創園區SWOT分析表 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類
江政達、楊琴芳、李佳芳(2015)。臺灣文創園區發展趨勢與議題分析。載於洪泉湖編:族群文化與文化產業(189-209頁)。臺北:商鼎。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臺北市:秀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2009中文版。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二)期刊或雜誌類
黃瑞玲(2014)。臺灣產業資產「資產化」和「文創化」的政策歷程與爭議:以松山文創園區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9,7-26頁。
(三)在研討會發表的論文
房芳(2016,5月)。松山文創園區經營管理問題與對策之研究。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主辦,第十一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市。
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2012.11.13)。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
(四)博碩士論文
何信府(2015)。百年學派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規劃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藝真(2013)。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茱涵(2015)。應用品質機能展開分析文創園區永續經營管理績效評估指標。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彩慈(2014)。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為文創園區之成功因素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五)從網路引用的資料
Ally Lu(2011.01.)。英國工業遺址保存-前言。2016年7月17日。取自:http://allysurbansketchbook.blogspot.tw/2011/01/blog-post.html。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http://www.boch.gov.tw/boch/。
李光中(2007.07.17)。世界遺產系列(1)—文化景觀的緣起和內涵。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np.cpami.gov.tw/%E5%85%AC%E5%9C%92%E5%B0%88%E6%AC%84/%E4%B8%BB%E9%A1%8C%E5%A0%B1%E5%B0%8E/472-2009-07-22-15-57-42.html。
李光中(2007.07.17)。世界遺產系列(4)-從UNESCO世界遺產及IUCN保護區新趨向談文化景觀劃定(下) 。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np.cpami.gov.tw/%E5%85%AC%E5%9C%92%E5%B0%88%E6%AC%84/%E4%B8%BB%E9%A1%8C%E5%A0%B1%E5%B0%8E/448-4-unescoiucn.html。
李蕾蕾(2002)。逆工業化與工業遺產旅遊開發: 德國魯爾區的實踐過程與開發模式》。2016年7月17日,取自:http://www.china-up.com: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855。
辛晚教、周志龍(2003),全球化趨勢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策略之研究。2016年8月12日,取自: http://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DE76C5BA163408BF&sms=3067CBEFA95E83AB&s=67115B1ABA6DBFFE。
松山文創園區網站:http://www.songshanculturalpark.org/Index.aspx
松菸2年遊客掉近百萬,北市議員憂將成蚊子館(2017.05.15)。聯合報。2017年5月16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3/2463883。
富岡製絲廠官方網站:http://www.tomioka-silk.jp/hp/tcn/outline/index.htm。
傅朝卿(2005.03.29)。世界文化遺產課程-世界文化遺產最新觀念:文化景觀-臺南社區大學上課講義。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fu-chaoching.idv.tw/file/tnn_wh/tnn_wh_03.pdf。
傅朝卿(2009.09.17)。從世界遺產觀點探討產業文化資產之保存-2009年國際文化資產研討會。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s://nchdb.boch.gov.tw/_upload/Web_manage/File_download/4115/file/2009%E5%B9%B4%E5%9C%8B%E9%9A%9B%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7%A0%94%E8%A8%8E%E6%9C%83--%E5%BE%9E%E4%B8%96%E7%95%8C%E9%81%BA%E7%94%A2%E8%A7%80%E9%BB%9E%E6%8E%A2%E8%A8%8E%E7%94%A2%E6%A5%AD%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4%B9%8B%E4%BF%9D%E5%AD%98%E5%A4%A7%E6%9C%83%E6%89%8B%E5%86%8A.pdf。
黃靖軒(2016.12.20)。不要再給我「文創園區」!臺灣 ROT 最大問題不是沒創意,而是只會收很貴的門票。2017年3月19日,取自:https://buzzorange.com/2016/12/20/rot-new-possbility/。
鄒怡(2016.02.28)。日本是如何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的。2016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6390。
臺北文創(2015.05.03)。臺北文創聲明稿。2016年7月7日,取自:http://www.taipeinewhorizon.com.tw/TNH/Content_CTemplate1_6a4e3305-794a-440e-8b9a-e2962bd33ca0?SiteMapID=9&ParentID=1。
漢寶德、劉新圓(2008.05.27)。漫無目標的創意文化園區。2016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2/4292。
蔡宜蒨(2015.06.29)。從英美以及韓國文創產業來看,臺灣還只是停留在「用文化做生意」?。2016年7月7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43。
劉新圓(2009.05.1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2016年8月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2/5867。
二、英文文獻
Hilary Anne Frost-Kumpf(1998).Cultural Districts: The Art as a Strategy for Revitalizing Our Cities.Americans for the Arts:Washington, DC.
Montgomery, J. (2003).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1: Conceptualising cultural quarters. Pi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18(4),
293-306.
Nonaka, I & Konno,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 (3), pp. 40-54.
Wynne, D. and O'Connor, J. (1998) Consumption and the postmodern city, Urban Studies, 35, pp. 865-8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