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9 0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祐勤
研究生(外文):Chen, Yu-Chin
論文名稱:從營建成本對台灣房價泡沫之再量測
論文名稱(外文):A Revisit of Housing Price Bubble in Taiwan:From A Point of View of Construction Costs
指導教授:林祖嘉林祖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u-Chia
口試委員:陳建良吳文傑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ien-LiangWu, Wen-Chieh
口試日期:2019-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1
中文關鍵詞:房價泡沫基值狀態空間模型營建成本土地成本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泡沫經濟一直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極為重要的現象,以2008年的金融海嘯為例 ,房價早在2007年的第一季就已經先開始發生泡沫破裂的現象,遠遠早於2008
年9月開始爆發之金融危機,故泡沫化是金融危機之重要先行指標,而台灣在貸款負擔率上始終高居不下,遠遠高過世界銀行建議標準,故研究泡沫實為重要課題。
  過去在泡沫化的研究中,主要都會將焦點放在需求,也就是住房需求者的投機需求,本文嘗試利用成本角度來解釋基值,並且透過觀察泡沫價格之結果是否有差異、差異來自何處、差異是否能幫助我們發現關於泡沫的更多真相。
  住宅市場具有投機兼消費的特性,在過往研究中多用租金、所得來折現基要價值,再來估計是否有產生泡沫現象讓市場價格偏離基值,進而理解泡沫之成因。而本文觀察到多篇文章皆認同營建業之營建成本是影響房價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激發本文思考,營建商做為市場上資訊量較為豐富之參與者,其擁有之預期之能力勢必遠遠高過於其它一般的市場消費者。
  本文從成本角度建立資產基值模型,並利用成本因素細分成營建成本和地價成本兩者,再利用狀態空間模型進行衡量,以此來討論台灣房價是否有泡沫化之情形。最後之實證結果顯示本文使用營建成本和土地成本建構之資產現值模型,估計出來之泡沫會有略為領先房價下跌之意味(約領先兩期),印證了營建商做為市場上資訊量較為豐富之參與者之主張,使用土地成本指數去建構基值為可行之指標,因為營建商是市場上資訊領先者,其擁有較強之預期之能力,更能讓我們去發現市場投機性需求的變化。
  對於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建議可以參考其它更長時間之房價指數或是自行改良、編制,若能加入更長時間的討論,便可看出在不同循環下,土地成本是否皆為有效,或是尋找其它不同型式的成本來做基值。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架構 5
第三節、研究流程 6
第二章、房價泡沫與營建成本相關研究之文獻回顧 7
第一節、泡沫之定義 7
第二節、資產現值模型 10
第三節、總體經濟因素影響基要價值模型 11
第四節、家庭可支配收支為基礎的基要價值模型 11
第三章、房價泡沫相關研究之模型設定 13
第一節、恆定性檢定 13
第二節、成本基值模型 14
第三節、狀態空間模型 15
第四節、卡門濾波 17
第四章、泡沫價格實證結果分析 21
第一節、資料來源與說明 21
第二節、資料處理 24
第三節、實證結果 25
一、基本統計量 25
二、Phillips-Perron恆定性檢定 29
三、實證結果 2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35
第一節、研究結論 35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36
註釋 37
參考文獻 39
李如君(1997),〈台北地區住宅租金水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李勃、張忠平(2009),〈房地產市場價格形成中的地方政府行為分析及對策研究〉,《現代城市研究》,50(6),50-55。
吳森田(1994),〈所得、貨幣與房價-近二十年台北地區的觀察〉,《住宅學報》,2,49-66。
林祖嘉、林素菁(1995),〈台灣地區住宅價格的泡沫現象〉,《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295-313.
林秋瑾(1996),〈台灣區域性住宅價格模式之建立〉,《政大地政學報》,1(1),29-49。
林秋瑾、黃佩玲(1995),〈住宅價格與總體經濟變數關係之研究—以向量自我迴歸模式 (VAR) 進行實證〉,《政大學報》,71,143-160。
陳明吉、蔡怡純(2007),〈房價蛛網與投資人行為〉,《經濟論文》,35(3),315-344。
陳隆麒、李文雄(1998),〈臺灣地區房價、股價、利率互動關係之研究-聯立方程模型與向量自我迴歸模型之應用〉,《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5(4),51-71。
張金鶚、陳明吉、鄧筱蓉、楊智元(2009),〈台北市房價泡沫知多少?房價 VS. 租與房價 VS. 所得〉,《住宅學報》,18(2),1-22。
張金鶚、楊宗憲、洪御仁(2008),〈中古屋及預售屋房價指數之建立,評估與整合─ 台北市之實證分析〉,《Journal of Housing》,17(2),13-34。
黃柏農(1994),〈股價新聞效果的研究-VAR-VECM模型之應用〉,《中國財務學刊》,1(2),57-73。
彭建文、張金鶚(2000),〈總體經濟對房地產景氣之影響〉,《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10(3),330-343。
鄧筱蓉(2017),〈房市泡沫與總體經濟關係〉,《住宅學報》,26(2),27-50。
蔡怡純、陳明吉(2004),〈住宅市場結構性轉變與價格均衡調整〉,《都市與計畫》,31(4),365-390。
薛立敏(1990),〈台北市房價上漲決定因素之估計〉,《台灣金融情勢與物價問題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經濟所主辦。
謝明瑞(2013),〈房市泡破化之探討〉,《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49。
Alessandri, P. (2006), “Bubbles and Fads in the Stock Market: Another Look at the Experience of the 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11(3), 195.
Bjorklund, K., & B. Soderberg (1999), “Property Cycles, Speculative Bubbles and the Gross Income Multiplier,”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8(1), 151-174.
Black, A., P. Fraster & M. Hoesli (2006), “House Prices, Fundamentals and Bubbl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33, 1535-1555.
Blanchard, O. J. (1979), “Speculative Bubbles, Crashes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Economics Letters, 3(4), 387-389.
Bourassa, S. C., P. H. Hendershott & J. Murphy (2001),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of Housing Market Bubbles,” Journal of Property Research, 18(1), 1-19.
Glaeser, E. L., J. Gyourko & A. Saiz (2008), “Housing Supply and Housing Bubbl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4, 198-217.
Granger, C. W. J. & P. Newbold (1974), “Spurious Regressions in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2), 111-120.
Grossman, G. M. & N. Yanagawa (1993), “Asset Bubbles and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1(1), 3-19.
Gyourko, J. & A. Saiz (2006), “Construction Costs and the Supply of Housing Structure,”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46(4), 661-680.
Krainer, J. (2003), “House Price Bubbl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Economic Letter, 2003(6), 1-3.
Stiglitz, J. E. (1990), “Symposium on Bubbl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2), 13-18.
Wheaton, W. C. (1990), “Vacancy, Search, and Prices in a Housing Market Matching Mode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6), 1270-1292.
Wu, Y. (1995), “Are There Rational Bubbles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Evidence from an Alternative T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4(1), 27-46.
Xiao, Q. & G. K. R. Tan (2007), “Signal Extraction with Kalman Filter: A Study of the Hong Kong Property Price Bubbles,” Urban Studies, 44(4), 865-88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