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6 1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任鴻
研究生(外文):Wei, Ren-Hong
論文名稱:都會消費者參與食農教育活動效益之研究-城鄉互動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Food & Agriculture Education Beneficial Evaluation for the City Consumers - the View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s
指導教授:顏建賢顏建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 Chyen-Hs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景文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旅遊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食農教育城鄉互動參與效益
外文關鍵詞: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Urban-Rural InteractionsParticipation Benefi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食農教育現行推廣模式大部分以地方政府、農業單位與教育單位推廣較多,包括從國中小學營養午餐透過地方政府與農業單位合作,提升營養午餐食材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從校園日常飲食著手。食農教育推廣除了政府與教育單位辦理推廣活動外,近年來歐美、日本等國家藉由Growing Home、Orange fiber、Ooooby、JA(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等民間團體組織協力推動食農教育、在地飲食、地產地消與有機農業活動,並成功帶動消費者接觸飲食教育與在地農業發展促進城鄉互動並產生正向的參與效益,並透過辦理活動振興地方發展。
本研究透過食農教育活動,探討都會消費者參與食農教育活動在參與前後及多次參與的認知、態度、行為的改變,以問卷調查與參與觀察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因為直接性的體驗、產地消費與農事生產者互動更清楚其生產理念,原本對食農教育僅只於飲食教育的想法,活動後對於飲食教育與農業體驗的關聯與重要性有顯著的提升。更於食農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親身農事體驗體悟生產者的辛勞,日後再參與活動之意願和關注食農教育相關議題和城鄉互動的態度有顯著的改變。
Most of the style of promoting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has been promote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gricultural units and education units. Which include the nutritional lunch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are deliver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agricultural units as a team, and it has been start from the school’s daily food and beverage, to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the use of local ingredients for the nutritional lunch.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ot only promote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ducation units. In recent year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by the Growing Home, Orange fiber, Ooooby, JA (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othe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local dishes, produce and sell from the local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activities, and successfully lead consumers contact with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lo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an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 of the cognition, point of view and behavior after the consumer join several times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e study try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consumers in the activity by participation and questionnaire. The conclusion shows the consumers can b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idea of producing by directly experience, local consump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agricultural producer. After the activity the thought of consumers used to think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just about the education of food and beverage, has been upgrade in to another level, start to think of the gravity between food and beverage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After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y, consumer can strongly experience all the difficulty and hard work tha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er had face. So on the desire of join the activity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consumption has change obviously.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食育 5
第二節 食農教育 10
第三節 城鄉互動 14
第四節 體驗學習與相關理論 17
第五節 參與效益 21
第六節 符合食農教育精神與內涵之場域選擇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2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1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2
第五節 預試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7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7
第二節 食農教育認知效益分析 41
第三節 食農教育態度效益分析 50
第四節 食農教育行為效益分析 59
第五節 食農教育效益迴歸分析 68
第六節 食農教育體驗觀察 72
第七節 都會消費者體驗訪談分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2
(一) 中文部份
陳世雄 (2008)。台灣的農業困境肇因於錯誤的農地政策。有機誌,16,88-92。
曾宇良、顏建賢、蔡必焜(2010)。透過節慶活動以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地方發展關係之探討-以日本農村體驗活動為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第七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學術研討會,45-64。
陳建宏(2005)。“食育基本法概要”,行政院農委會農業政策,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資訊之蒐集與研究,94年9月份。
王小鶴、陳冬梅(2010)重視食的教育,遼寧行政院學報,12(5),139-140。
朱芷君(2007)食育革命─日本小學生的微笑餐桌,康健雜誌,242-245。
朱海萍(2010)健康類媒體的“食育”探索─以大河健康報為例,青年記者,2010(10)B,55-56。
李里特(2010)“食育”:國民素質教育的新課題 ─ 兼議傳統食品產業化與標準化,中國標準化,2010(9),20-22。
施用海(2007)關於日本的食育,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10),4-6。
張瑋琦、顏建賢 (2011) 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5(2),51-69。
康以琳(2013)。人與食物的距離─農村小學推行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顏建賢、曾宇良、莊翰華(2011)。以農村節慶活動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農村發展之探討,農業推廣文彙,56,13-30。
董時叡 (2012)。有機農產品行銷與農夫市集。農業生技產業季刊,32, 60-63.
董時叡、蔡嫦娟(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台中市: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劉芳妏(2016)。應用農村休閒體驗活動推動食農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翊愷(2016)。遊憩體驗觀點探討食農教育意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王雅惠(2016)。食農教育課程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健康飲食認知、態度及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鄒怡婉(2011)。中部地區中學生之食育認知與農業體驗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璚(2010)。大學生食育推動成效之研究─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金谷、徐惠瑩(2015)。推動農糧產品地產地消之新思維與成果。農政與農情,274。
陳怡指(2006)。居民對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遊憩意象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彭衍芳(2009)。休閒農業體驗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祥慈(2011)。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影響探討─以臺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美蓉(2012)。登山步道參與者之認真休閒特質對其參與效益影響之研究─以田中地區八卦山登山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周玉秀(2005)。從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2-6。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第127期。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
吳松齡(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金柱(2007)。休閒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2014)。103年度提升農產業價值及加強政策溝通機制之研究─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103年度科技計畫(計畫編號103農科-5.1.1-企-Q2 (5) ),未出版。
顏建賢、方乃玉(2006)。農業和鄉村發展的藍海策略。農政與農情,167。
(二) 英文部份
Wardle, Guthrie, Sanderson, Birch & Plomin (2001) “Food and activity preferences in children of lean and obese parents.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5(7), 971-977.
Gould, W. T. S. (1982).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the Third World, Area, 14: 334.
Gould, W. T. S. (1985).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the Third World: building from R.U.I.N., mime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 In B. L. Driver, P.J. Brown & G. L. Peterson (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3-1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Tinsley, H. E. A., & Manfredo, M. J.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Results from two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263-28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三) 日文部份
朝岡幸彥(2005)新しい環境教育の実践。東京,高文堂出版社
大野時正(2012)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及措施。論文發表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之「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座談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青木辰司(2004)グリーン・ツーリズム実践の社会学。丸善。
(四) 網路部分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報導(2015年,07月19日)。日本食育立法…營養失衡、孤食者增是社會問題。取自https://goo.gl/aPGs3o
中華民國行政遠農業委員會知識入口網(2016年,11月30日)推動食農教育─行健有機村的種菜趣─食農教育─找回人與食物、土地的關係。取自https://goo.gl/UFHQ4M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興產業精緻農業具體執行績效(2016年,04月01日)。取自https://goo.gl/gn2Wss
台灣農業推廣學會(2016年,05月28日)。食與農之間:什麼是食農教育。取自http://www.extension.org.tw/education/about.html
張瑋琦 (2012年,11月18日)。食物主權與小農市集的倡議。取自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0266/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6年,05月25日)認識綠食育,行動議題。取自http://www.huf.org.tw/action/content/195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