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2: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奕呈
研究生(外文):Yi-Cheng Liu
論文名稱:擊劍銳劍互中技、戰術應用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ouble hit techniques of epee athletes and different background athletes
指導教授:張 翔 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Sean Chang, 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運動休閒管理碩(假日)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擊劍銳劍互中擊劍技術戰術
外文關鍵詞:fencing gamesepee techniquesdouble hitthe skill of fencingtac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調查國內擊劍銳劍選手在參加比賽時,對銳劍互中技、戰術之應用情形,本研究調查之對象為參加過百年全國運動會,擊劍銳劍項目比賽的所有男、女選手作為問卷調查對象,一共發出47份,回收45份,回收率達96%,整理後有效回收問卷男生22份、女生20份,共計42份。並將所得之結果數據以SPSS for Windows 15.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完成:
一、以描述計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分析人口背景變項中,受試者性別、學 歷、
年資和全國排名的人數及百分比。
二、以t考驗分析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在應用互中技術、戰術上的差異情形。
三、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學歷、年齡、年資和最佳排名的受試者在應用互中的技術、戰術上的差異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背景變相的受試者,在應用互中的技術、戰術上無顯著差異。大部份選手對互中技術的應用,通常會應用在領先之情況。選手在進行互中攻擊時,多半選擇距離較近的上臂及前臂之間,交劍時通常選擇以6分位與4分位做接觸。對手實力比較強時會增加互中使用機率。互中之戰術以攻擊為原則,但也要視對手的實力及自己的特性來選擇主動或被動關係,普遍認為自己狀況不佳時,均會提高互中戰術的應用,賽事越關鍵及最要回合越會選擇互中技、戰術融入比賽過程。銳劍互中技、戰術在比賽中站著退可守、進可攻的重要地位,若國內銳劍選手針對此技術及戰術加以紮實訓練,擊劍成績勢必能有效提升。
The research aimed at the double hit techniques of epee athletes and different background athlet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解釋………………………………………………………………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現代擊劍運動的起源與發展………………………………………....9
第二節 擊劍技術分析之相關理論…………………………………………..13
第三節 擊劍戰術分析之相關研究…………………………………………..17
第四節 技擊類運動項目技、戰術應用之相關研究………………………..22
第五節 本章總結………………………………………………………………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30
第四節 問卷實施與步驟……………………………………………………..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擊劍銳劍比賽選手基本資料統計分析……………………………..41
第二節 銳劍選手在應用互中技術之情形分析……………………………..43
第三節 銳劍選手在應用互中戰術之情形分析……………………………..4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應用互中技術與戰術之差異分析……………..52
第五節 综合討論……………………………………………………………..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0
第二節 建議…………………………………………………………………..6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64
英文部分………………………………………………………………………..68
附件
附件一 同意書 69
附件二 銳劍(epee)比賽互中技、戰術應用問卷量表 70
附件三 專家效度名單 75
附件四 專家效度問卷 76
表 次
表3-1 銳劍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應用互中技術之情形信效度分析摘要表 35
表3-2 銳劍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應用互中戰術之情形信效度分析摘要表 37
表4-1 受試者人口變項資料分析表 42
表4-2 銳劍選手在比賽時應用互中技術之情形分析表(N=42) 43
表4-3 銳劍選手在比賽時應用互中戰術之情形分析表(N=42) 48
表4-4 不同性別銳劍選手對互中技術與戰術認知t考驗摘要表 52
表4-5 不同學歷銳劍選手對互中技術認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4-6 不同年齡銳劍選手對互中技術認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7 不同銳劍年資銳劍選手對互中技術與認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4-8 不同全國排名銳劍選手對互中技術與認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圖 次
圖2-1 擊劍攻擊與防守基本技術分析圖 14
圖2-2 擊劍戰術基本因子分析圖 17
圖3-1 研究架構圖 28
圖3-2 研究流程圖 29
中文部分
中國國家體育委員會擊劍教材編寫組(1996)。擊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擊劍協會(2005)。中華民國擊劍協會教練制度實施辦法。
中華民國擊劍協會(2008)。我國的發展概與未來趨勢。中華民國擊劍協會網。2011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fencing.org.tw/about/about_1_2.asp
王三財(1996)。擊劍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王三財(1997)。擊劍運動。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
王三財(1999)。歷屆世界擊劍錦標賽實力分析。大專體育,41,98-105
王三財、邱玉惠 (2002)。優秀銳劍運動員長刺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 (2) ,227-240。
王偉新 (2002)。淺談擊劍運動中的戰術意識。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3),47-48頁。
王琮閔(2008)。世界級優秀女子柔道選手谷亮子技術型態轉變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139-143。
付全(2005)。信息量與認知風格對擊劍運動員決策速度和準確性的影響。體育科學,25(8),33-38。
田麥久(2000 )。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
何忠鋒、王三財、胡雲雯(2000)。世界級男子銳劍選手攻擊動作型分析。2000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79-389)。:國立師範大學
吳燕妮、蔡志明、邱共鈺(2007)。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之攻擊型態語攻擊技術分析研究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蠅量級金牌選手KWON E . K各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6 年度大專育學術專刊,395-402。
李維仁、胡賢豪、王軍 (2009)。北京奧運會男子重劍團體前3名技戰術特徵分析。中國體育教練員,3。
沈易利(2002)。2001 年世界青少年盃擊劍錦標賽前四強比賽得分技術與戰術分析之評估。體育學院學報,10,277-314。
周成林、劉微娜、任莉敏(2007)。擊劍運動員個性化心裡能力指標建構及監控。體育科學,27(8),31-36。
邱盟仁 (2009)。跆拳道攻擊得分動作及區域之研究–以2008 年第五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女子組前8 強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俞繼英(2001)。奧林匹克擊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洪佳侑、林炳宏、沈易利 (2010)。擊劍軍刀比賽戰術應用與得分要件。大專體育期刊,107,76-81。
范玉章、馬岩(2008)。論擊劍戰術的三大指導思想。遼寧體育科技,30(4),90-91 。
國家體委(擊劍)編寫組(1996)。擊劍。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大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國家體委擊劍編寫組(1995)。擊劍。人民體育出版社,北京。
張志凌 (1995)。銳劍攻擊戰術的研究與分析。樹德學報,16,451-489。
張志凌 (2001)。擊劍戰術與劍具改良對運動績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張志峰(2004)。2000 年雪梨奧運男子柔道賽各量級比賽得分內容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張彩珍(1992 )。中國擊劍運動史。武漢市:武漢出版社。
教育部(1998)。體育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許芷菱(2007)。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安寶(1994)。我國劍道不同段位選手面部進擊與退擊的生物力學分析。北體學報,3,335-412。
陳怡舟(2002 )。第九屆亞洲杯青年拳擊錦標賽之決賽攻擊技術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1,62-71 。
陳怡舟、洪廷援(2006 )。世界拳擊錦標賽攻、防多樣要素分析。運動教練科學,7,140-148
陳炳宏(2008)。臺東體中擊劍運動發展過程之探討﹝摘 要﹞。2008 運動競技學術研討會,82,臺東:國立臺東大學
陳炳宏(2009)。增強式訓練對擊劍選手下肢專項肌力差異比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金珠 (2011)。擊劍運動男女技戰術差異之分析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漢琛、林成吉(1991)。男、女劍道選手全身反應時間與手部反應時間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0,71-86。
溫華昇(2004)。國際銳劍優秀選手戰術運用比較與分析以99-02 國際比賽為例。教練科學,4,211-222。
溫華昇(2006)。擊劍運動中試探性戰術的意義與重要性-以1999-2004國際銳劍比賽為例。康寧學報,8,171-184。
溫華昇、許晊豪、王三財(2006)。擊劍訓練課中個別課程的分析,運動教練科學,6,31-39。
趙傳杰、張輝 (2009)。擊劍運動項目技戰術特徵的理論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3(3),117-119頁。
劉悅萍、劉妠妠 (2011)。淺談擊劍運動員快、準、狠、變的技術風格。搏擊,體育論壇,3(8),70-71。
樊兵、昊黎 (2008) 。高水平擊劍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及影響因素分析。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1(2),101-103頁。
蔣來福 (2009)。後蹬腳角度對擊劍長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中),台中市。
蔣來福、沈易利(2008)。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銳劍個人賽得分獲勝之關鍵因素。大專體育學術專刊,573-578。
蔣來福、沈易利、林炳宏(2008)。2008 年北京奧運之擊劍技術與戰術之分析-以男、女鈍劍前四強決賽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2(2)65-87 。
賴明助 (2010)。銳劍選手臨賽時對互中認知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閻濤、陳威華、張利(2008)。北京奧運改變了世界擊劍格局。人民網。2011年10月22日,取自 http:2008.people.com.cn/BIG5/126668/126671/7680119.html
蘇寶容(2002)。我國擊劍教練及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知覺與偏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英文部分
Alaux, M. (1975). Modern Fencin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Bower, M. (1985). Foil fencing (5th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ilshers. Evangelista, N. (1996). The art and science of fencing. Chicago, IL: Masters Press.
Elaine Cheris(2002). Fencing:steps to success.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Garret,M.R.,Kaidanov,E.G.,&Pezza,G.A.(1994).Foil saber and epee fencing. University Park,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assan, S. E. A., & Klauck, J. (1998). Lower and upper extremity coordination parameters during the fencing lunge. In H. J. Riehle, & M. M. Vieten (Eds.), Proceedings І of the X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pp.149-152). Konstanz, Germany: UVK-Universitatsverlag Konstanz Germany.
Lin, F. T. (2004). Optimal handle angle of the fencing foil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8, 920-926. Selberg, C. A. (1993). The revised foil. Ashland, OR: Spotted Dog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