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3 11: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馥榕
研究生(外文):Tsai Fu Jung
論文名稱:「另類風俗畫」-蔡馥榕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外文):「Alternative Genre Paintings」-The Study of Tsai Fu Jung 's Painting
指導教授:莊明中莊明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g Min Chung
口試委員:林欽賢陳冠君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n HsienJhen Guan Jyun
口試日期:2014-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風俗畫日常生活童話童年意識九重葛
外文關鍵詞:genre paintingsdaily lifefairy taleschildhood consciousnessBougainvill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創作旨在探討於2011年至2014年間所進行系列創作的作品與歷程,研究目的在於透過描繪兒時生活的人物與風景,運用九重葛、紅磚屋、紅蜻蜓、貓、童玩、眼睛等童年圖像的元素錯落於畫面中,以超現實主義的非邏輯性風格,將童話場景融合於舊時農村生活在變遷與改變下的風景,賦予生活故事性,構築出充滿幻想空間的另類風俗畫。
理論方面探討了風俗畫在中國、日本、西方的風格表現,並引用當代繪畫中符合時代性、且描繪生活內容並抒發個人情感之作品,由此部分深入了解進而發展出本系列創作的方向和表現形式;並概述童話的發展與演繹,除了童話的源流,同時也說明童話背後的現實情懷,包含了社會和文化的認同感、自我觀感、以及社會變遷的過程,並運用寓言擬人化的手法舉例了繪畫背後的寓言性,傳達本創作背後的故事性。
美術史的發展歷程中呈現不同的風貌,隨著時光的遞嬗,生命不停歇地流轉,也在不同的歲月裡烙下不同的痕跡。期待藉由本創作中觀察日常生活的人與景,從中累積創作靈感,並進一步實踐創作,開啟模糊的片段回憶,追溯著童年意識的腳步,拼貼與再造美好的童年消隱時光。

This creation aims to probe into the works and process of serial creation from 2011 to 2014. The purpose is to combine the elements of childhood images, such as Bougainvillea, brick houses, dragonflies, cats, toys and eyes in the creation by depicting characters and sceneries in childhood. By non-logical style of Surrealism, it constructs fantasy scenes of fairy tales in illustration books and infuses scenes of fairy tales in changed sceneries of the past village life. The stories of lives are established and alternative genre paintings filled with imagination are created.
As to theories, we explore the styles of genre paintings in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and adopt the works i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which match the time, depict lives and express personal feelings. We probe into and develop the direction and expressive style of the serial creation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Besides origin of fairy tales, we explain the reality behind fairy tales, including social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self-view and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By personification of fables, we suggest the meanings of the paintings and the stories of creation of fairy tales.
In art history, there were various styles.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lives go on and leave the traces. By observing people and scenes in daily lives in the creation, we attempt to develop the ideas of creativity for the practice, recall the fragmental past, follow childhood consciousness and recreate the wonderful childhood which has been passed.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創作流程與架構
第三節、研究範圍
第四節、名詞釋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風俗畫的藝術表現
第二節、童話的發展與演繹
第三節、超現實的藝術表現
第三章、形式分析與技法探討
第一節、創作理念
第二節、創作形式分析
第三節、創作的媒材、工具、技法
第四章 系列作品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九重葛森林》系列
第二節、《花聚落》系列
第三節、《花與眼》系列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專書
Christopher Woodward著,張讓 譯,人在廢墟,邊城出版社,2006。
Gombrich,E.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臺北縣:聯經,2008。
Linda Nochlin 著,刁筱華 譯,寫實主義,遠流出版社,1998。
TAIWAN NEWS編輯部,穿梭府城今昔,台灣英文新聞,2009。
王士樵,另類視界觀: 新世紀的視覺經驗,臺北市: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7。
王耀庭,繪畫,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
光復書局 編,世界名畫與巨匠:梵谷,光復書局,1996。
托多羅夫 著,曹丹紅 譯,日常生活頌歌:論十七世紀荷蘭繪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頂淵文化出版社,2006。
伯格約翰 著,何佩樺 譯,另類的出口,臺北市:麥田,2008。
何政廣,布魯格爾:尼德蘭繪畫大師,臺北市:藝術家,1997。
何政廣,夏卡爾:鄉愁與愛的畫家,臺北市:藝術家,1996。
何政廣,馬格利特,藝術家出版社,2003。
何政廣,魏斯:美國懷鄉寫實大師,臺北市:藝術家,1997。
佛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志文出版社,1990。
宋珮 鍾榮光,光與影的二重奏,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李欽賢,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雄獅美術,1993。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印刻文學出版社,2013。
李霖燦,中國風俗畫欣賞,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
林央敏,文學寓言意義,台北市:光復書局,1992。
邱麗卿,彩虹的邊線--徐瑞憲個展,臺北市:北市美術館,2012。
金衛東,明清風俗畫,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
保真,森林三部曲,遠流出版社,1989。
韋葦,世界童話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夏爾‧貝洛,法國民間故事,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4。
宮竹正,浮世狂歡浮世繪,好讀出版社,2006。
泰勒 著,沈豈余 譯,藝術哲學,北市:南天書局,1995。
泰勒,藝術哲學,沈豈余譯,北市:南天書局,1995。
張紅雨,寫作美學,麗文文化,1996。
張貴興,猴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許麗雯,西洋藝術便利貼,華滋出版,2012。
陳香君,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臺北市:東大,民94。
陳傳發,梵谷傳奇,雪嶺文化出版社,2009。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市:藝術家,1995,。
陳履生,中國人物畫-元明卷,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陳履生,中國人物畫-宋代卷,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陳履生,中國人物畫-隋唐卷,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陳履生,中國人物畫-魏晉卷,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凱瑟琳‧奧蘭斯汀,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三百年的演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聯經出版公司,2006。
黃舒屏,卡蘿:墨西哥傳奇女畫家,臺北市:藝術家,1996。
楊儒賓 著,黃俊傑 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正中書局,1996。
鄔昆如,哲學與哲學家-西方篇,五南出版社,2006。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劉振源,印象派繪畫,藝術圖書有限公司,1900。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藝術圖書有限公司,2001。
潘朝陽,台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蔡淑惠 劉鳳芯,童年.記憶.想像: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2。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東大出版社,1999。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譯部,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市:中華書局,1988。
魏伶容、朱燕翔、謝汝萱 編譯,莫內在吉維尼花園,藝術家出版社,2011。
羅伯.丹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聯經出版公司,2002。

期刊
顏仁德,「談老樹的保育」,台灣林業第29卷第5期,2003。
黃冠華,「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4。
楊文貴 游琇雯,「主流與另類之間」,研習資訊第23卷第3期,2006.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