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20: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智帆
研究生(外文):CHUNG, CHIN-FAN
論文名稱:一位桌上遊戲玩家 的自我學習與教學轉化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A Board Game Player’s Self-learning and Teaching Transformative Process
指導教授:林曉君林曉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HSIAO-CHUN
口試委員:吳慧敏許智香
口試委員(外文):WU, HUEI-MINHSU, CHIH-SHIANG
口試日期:2017-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桌上遊戲桌上遊戲玩家自我學習教學轉化
外文關鍵詞:Board GameBoard Game Player’sself-learningteaching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本研究在探討桌上遊戲玩家如何透過自我學習,並於教學過程中之轉化歷程。因此本研究探討目的如下:
一、 瞭解桌上遊戲個案玩家學習經驗與自我學習桌上遊戲之歷程。
二、 分析桌上遊戲玩家到教學之轉化歷程。
三、 提出對未來相關教育工作學習新媒材之建議。
本研究採用質性方法,訪談一位桌遊玩家,有六年的桌上遊戲教學經驗。研究者透過個別訪談與入班觀察,瞭解桌上遊戲玩家過去學習經驗、自我學習歷程與教學轉化過程。本研究資料蒐集後,將訪談與入班觀察資料進行編碼,經過資料分析與撰寫,採用三角檢驗確保資料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結果結論如下:
桌遊玩家是從外在要求學習,到內在需求學習之經驗,逐步建立個人自我學習模式。而在自我學習歷程可分為四階段:準備階段,面對個人外在困境與內在焦慮;開始階段,省思個人信念與面對人生目標;中間階段,調適學習困境,維持學習動力;成果階段,不斷突破自我,實踐夢想與體會生活。教學轉化方面,接納教學上道德譴責,面對個人陰暗面;省思教學過程與意義,提出個人批判與價值;保持不斷自我學習的態度,成為學生的人生教練。
最後研究者提出四點建議:一、多思考桌遊活動賦予教育之內涵。二、非正規教育應啟發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三、未來可聚焦成人教師自我學習之研究。四、教師應培養自身省思能力達到教學轉化。
關鍵字:桌上遊戲、桌上遊戲玩家、自我學習、教學轉化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board player learn through self-learn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1.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ard game playe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process of self-learning table games
2.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ve Process from being a board player to a teacher.
3.Giving suggestions for learning new media in related education work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use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interview a board game player who has taught board games for six years. By using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observing in the class, researcher realizes the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 self-learn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bout the board player. After the research data is collected, researcher encodes and analyses the data. To make su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tudy, researcher also uses triangulation test to ensure the docum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Board game players are learning from external requirements to internal needs learning,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personal self-learning model. The self-learn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preparation phase- facing personal external dilemma and internal anxiety. The second one is initial phase-think about personal beliefs and face life goals. The third one is intermediate phase- adjust learning dilemmas and maintain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last one is results stage- continuously break through the self, fulfill dreams and experience life.
In terms of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accept moral censure in teaching; face the dark side of the individual. Think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and propose personal criticism and value. Maintain a self-learning attitude and become students’ life coach.
Researcher makes four suggestions: First, think more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given by board games. Second, non-formal education should inspir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ird, we can focus on the self-learning of adult teachers in the future study. Fourth,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their own thinking ability to achiev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Board Game, Board Game Player’s, self-learning,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桌上遊戲的內涵與運用
第二節 自我學習意涵與理論
第三節 教學轉化的意涵與歷程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流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桌遊玩家過去學習經驗與學習動機
第二節 桌遊玩家自我學習歷程、人格特質與學習風格
第三節 桌遊玩家教學轉化歷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王靖翎(2018)。屏東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運用桌上遊戲融入教學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何宜芳(2012)。盤面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宜庭(2016)。桌遊運用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
吳武典(1990)。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李佩玲(2007)。設計研究方法。新北:全華圖書。
李明樺(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專業成長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嘉義。
李政賢、廖智恒、林靜如(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李素卿(譯)(1996)。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台北:五南。
李瑛(2013)。有效的成人學習。T & D飛訊,162。臺北:國家文官學院。
周蕙蘭(2018)。國小英語教師對於運用桌上遊戲於國小課堂之信念—以桃園市為例。開南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研究所,未出版,桃園。
林曉君(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者領導歷程與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天助 (1992)。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ezirow觀點轉換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邱惠芳、吳梅東(1995)。現代萬有百科。台北:錦繡。
侯佳惠 (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論文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姚岑亭(2017) 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運用桌上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桌上遊戲維基百科定義(2017年6月18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C%E4%B8%8A%E9%81%8A%E6%88%B2
神奇寶貝歷史由來(2017年6月18日) 取自:http://jimmypm.ehosting.com.tw/STORY.htm
高淑真(1994)。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臺北:桂冠。
高嫿庭(201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梁培勇、郭怡君(2013)。你在作遊戲治療嗎?。台灣遊戲治療學報,3,1-15。
梁婉玲(譯)(2010)。質性研究的品質管控。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梁麗珍、賴靜惠(2007)。在不同學習策略使用下學習動機與自我導向學習相關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5(1),50-68。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市:紅葉。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介宇、王沐嵐(017年2月26日)。臺灣桌上遊戲研究與文獻之回顧分析。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wanbgstudy/home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明蕾(1999)。一個新的學習典範:觀點轉化學習理論。成人教育學刊,3,1-31。
陳淑慈(2018)。教師將桌上遊戲融入教學之實施意願與影響因素-以彰化校國小教師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黃柏仁(2005)。國小教師教學轉化之研究研究發現。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習課程與教學碩士,未出版,台南。
黃瑞琴(2009)。當遊戲遇見幼兒課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0),27-54。
黃漢耀(譯)(2005)。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將內心黑暗面化為生命力的榮格陰影進化論。(原作者:Debbie Ford)。台北:人本自然。
黃馨怡(2017)。退休學習者從學員到講師發展歷程之增能研究: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嘉義。
楊惠君(譯)(2004)。S.B. Merriam & R.S. Caffarella著。終身習全書。臺北,商周。
楊鳳英(2014)。成人教學者的靈性特質對其教學轉化歷程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
齊力、林本炫(編)(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高雄復文圖。
劍橋英文辭典(2018年8月1日)取自: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board-game
歐宗明(2006)。體育與運動概念區辨。國立台灣大學體育學報,1,1-9。
蔡培村、武文瑛 (2002)。成人教育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淑苓(2009)。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市:五南。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臺北市:五南。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魏曉盈(201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習碩士,未出版,臺北。


貳、英文部分
Candy, P. C. (1991). 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rris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18-33.
Gobet, F., de Voog, A., & Retschitzki, J. (2004). Moves in mind: 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 Hove, UK: Psychology Press.
Hiemstra, R. (1994).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Reprinted here by permission.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Chicago: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Mezirow, J.(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Core concepts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n J. Mezirow, and Associates(Eds.),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on a theory in progress.(pp. 3-34).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ress.
Spear, G E, Mocker, D W 1984 The organizing circumstance: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5: 1-10
Tough, A. (1971). 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A fresh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ult learning.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I. Toront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