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2005認識同志手冊編輯小組(2005)。《同志大事記》。http://hotline-ttha.myweb.hinet.net/htm/resorce-2.htm(2014/01/14)
于國盛譯(1979)。《失落的藝術紋身》,台北:知見。
尹小玲(2010)。《消費時代女性身體形象的建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毛思慧(1999)。《當代英國電影中男性主體的切割與重建》。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王瑞鴻(2005)。〈身體社會學:當代社會學的理論轉向〉。《華東理工大學學報》。期4,1-7。
王譯彬(2013)。《華語女同性戀電影中的身體表徵》。碩士論文。上海。華東理工大學。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1995)。《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碩人。
台灣伴侶推動聯盟(2013)。《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 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4/01/01)
台灣電影網(2005)。《李安》。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26958_252(2014/01/01)
台灣電影網(2005)。《周美玲》。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12488_39(2013/6/3)
台灣電影網(2005)。《周美玲豔光電影絮語》。http://www.taiwancinema.com/fp_52459_332(2012/12/08)
成蹊同志藝術雜誌(2012)。《酷兒電影興與衰》。http://qp.org.tw/%E9%85%B7%E5%85%92%E9%9B%BB%E5%BD%B1%E8%88%88%E8%88%87/(2014/01/01)
朱偉誠(200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朱偉誠 主編。《批判的性政治》。台北:唐山。
何春蕤(2003)。〈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跨性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吳冠軍(2005)。《女人並不存在:再論酷暑裡的第二性》。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4729.aspx3.(2013/10/16)
吳莉君 譯 (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
吳瓊(2005)。《視覺性與視覺文化》。http://www.philosophyol.com/dept/teacher/aeth/wuqiong/200511/720.html(20013/10/16)
呂政霖(2007)。《的台灣小成本電影的生存之道:以《17歲的天空》、《盛夏光年》和《刺青》等三部同志題材電影為例》。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宋素鳳譯(2009)。《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分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李二仕(2006)。〈酷兒理論與電影〉。李恒基、楊遠嬰 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幼新(1997)。〈同志電影的影片展演與影響延展〉。《聯合文學》。期148,83。李銀河 譯(2000)。《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Gayle Rubin。Queer Theory: Western Sexual Thought in.
李銀河(2002)。〈酷兒理論面面觀〉。《國外社會學科學》。期2,23-29。
李銀河(2005)。《女性主義》。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靜怡(2007)。〈同志文化VS台灣文化:《刺青》導演周美玲和演員楊丞林〉。《破報》。http://www.fridae.asia/tc/newsfeatures/2007/05/29/5766.vs(2013/12/8)
李銀河(2006)。《後現代女權主義思潮》。http://philo.ruc.edu.cn/bbs/TopicOther.asp?t=5&;BoardID=22&;id=548(20013/10/16)
杜凡(2010)。《閣樓裡的衣櫃:21世紀以來大陸女同性戀文學初探》。北京:九州出版社。
周華山(1997)。《同志論》。香港:同志研究社。
屈獨芳(2005)。《賽璐珞櫥櫃的開啟》。碩士論文。四川。四川大學。
林秀麗 譯(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Harding, J。Sex act: Practices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林佳誼(2009)。《青春系列:從類型觀點看台灣同志電影》。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林雨萱(2010)。《周美玲的同志三部曲》。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2626&;from_type=issue&;from_id=121(2013/6/3)
林宣孝(2012)。《女同志書寫:白先勇小說〈孤戀花〉及其改編電影研究》。碩士論文。 台北。輔仁大學。林郁庭 譯 (2008)。《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苗栗:三灣。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林恒妃(2010)。《台灣同志電影的在地化與全球化(2002-2009)》。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林婷萍(2008)。《初探華語同志電影隱/現中的議題 :以《蝴蝶》、《面子》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林寶元 譯(1990)。〈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的反思以及金維多《太陽浴血記》一片的啟示〉。《電影欣賞學刊》。期43,44。Laura Mulvey。Afterthought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spired by Duel in the Sun in Feminism and Film Theory.
邱貴芬(1993)。〈在絕地邊境尋找出口:「私角落」的紀錄美學〉。《婦研縱橫》。期68,9。邱貴芬(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張京媛 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洛楓(2005)。〈男身女相,雌雄同體:張國榮的歌衫舞影與媒介論述〉。《媒介擬想》。期3,134-146。
洛楓(2005)。《媒介擬想:媒介與性/別》。台北:遠流。
紀孟均(2008)。〈霓虹流光下的性別逾越/愉悅:《艷光四射歌舞團》中的跨性別扮裝美學與性別政治言說之探究〉。《議藝份子》。期10,147。紀孟均(2008)。《自製性別︰酷兒的扮裝旅程 —一個男同志的觀點》。碩士論文。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美國中文網(2008)。(彩虹旗: 同志文化的多元與繽紛)。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bbs.sinovision.net/portal.php?mod=view&;aid=49496(2014/01/10)
范波波(2009)。《春光乍泄百部同志電影全紀錄》。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孫冉(2006)。《華語女同性戀電影處境尷》。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feature/1084041.htm(2013/5/22)
孫淑紅(2011)。〈電影”刺青”對主流文化中另類影像的消融〉。《電影文學》。期7,83-84。
容乃加(2013)。〈相思無情,曼珠沙華〉。《大紀元文化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9/27/n3974190.htm(2014/01/01)
徐苔玲、王志弘 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Linda McDowell。Gender, Identity &;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
章立明(2013)。《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身體與性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張小虹(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張小虹(1996)。《欲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張娟芬 譯(1997)。《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Cheshire Calhoun。Leaving Home。
張娟芬(1998)。《姐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欲壓抑》。台北:唐山。
張新煜、張紅岩(2005)。《陽謀,恰似溫柔的耳光》。北京:東方。
張靄珠(2000)。〈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文化羨妒〉。《中外文學》。期343,139-157。梁秉鈞(1995)。〈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張京媛 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許耿維(2011)。《性/別景框的內外:同志影片的電影現象學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陳乃菁(2004)。〈紀錄片女俠周美玲〉。《新台灣週刊》。期426。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6885(2012/12/08)
陳明珠(2010)。〈性別身體的偽裝、模仿、與展演〉。世新大學廣播電影電視學系 主編。《當代廣電研究:科技、產業與文化》。臺北:秀威。
陳明珠(2012)。〈談台灣新生代女導演的經驗主體與影像敘事〉。《當代電影》。期10,120-125。
陳明珠(2013)。〈台灣新生代女導演的同志書寫:性別與在地性符號的操演〉。林少雄 編。《鏡中紅顏:華語電影的性別體認》,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明珠、黃勻祺(2010)。〈新電影之後台灣女性導演及作品:作者、映像、語言〉。陳明珠、黃勻祺 主編。《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台北市:秀威。
陳芳儀(2007)。《天生的電影創作者:「刺青」導演 周美玲》。http://www.taiwancinema.com/fp_54296_259(2013/11/13)
陳耀民(2001)。〈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與抗爭之可能性〉。 何春蕤 主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台北:巨流。
魚玄阿璣、鄭美里(1997)。〈幸福正在逼近: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期148,89-95頁。彭晚晚(2009)。《電影影像中的易裝現象》。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3/12/08)
曾炫錞(2012)。《關不住的春光華語同志電影二十年》。新北市:八旗。
游婷敬(2004)。《凝視與對望:端睨九十年代台灣女性電影原貌》。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大學。游婷敬(2010)。〈新電影之後台灣女性導演及作品〉。陳明珠、黃勻祺 主編。《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台北市:秀威。
焦雄屏 譯(2005)。《認識電影》。台北:遠流。Louis Giannetti。Understanding Movies。
程波(2013)。〈身體經驗與策略性想像:近年來大陸與台灣女性導演同性戀題材電影比較研究〉。林少雄 主編。《鏡中紅顏:華語電影的性別體認》。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黃玉珊(2006)。〈女性影像在台灣:台灣女性影像簡史〉。台灣女性影像協會 主編。《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台北:書林。
黃玉珊、王君琦(2010)。〈新電影之後台灣女性導演及作品〉。陳明珠、黃勻祺 主編。《2000-2010台灣女導演研究》。台北市:秀威。
甯應斌(2004)。《身體政治與媒體批評》。台北:巨流。
楊田田、趙海龍(2008)。〈周美玲的同志電影論略〉。《電影評介》。期24,22。
楊珮芸(2006)。《後現代攝影對西方繪畫正典的擬訪與顛覆性:以辛蒂雪曼與森村泰昌為例》。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維基百科(2013)。(台灣同志遊行)。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90%8C%E5%BF%97%E9%81%8A%E8%A1%8C(2014/01/14)
維基百科(2013)。〈女魔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9%AD%94%E5%A4%B4(2014/01/02)
維基百科(2013)。〈男孩別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7%E5%AD%A9%E5%88%A5%E5%93%AD(2014/01/02)
維基百科(2013)。〈麥婉欣〉。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5%A9%89%E6%AC%A3(2013/12/22)
維基百科(2013)。〈解離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9%9B%A2%E7%97%87(2014/01/01)
聞天祥(1993)。〈「非」同志電影〉。《電影欣賞》。期63,43-49。
聞天祥(2006)。〈浮世繪電影俱樂部〉。《聞天祥的同志電影Top:10》 http://blog.yam.com/formosamovie/article/5828559(2013/12/31)
趙庭輝(2008)。〈迷樣的身分.認同的游移:《豔光四射歌舞團》扮裝皇后的男性易裝與性別操演〉。《電影欣賞學刊》。期136,130-148。劉亮雅(2006)。〈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陳大為、鍾怡雯 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二: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圖書。
劉曉曼(2009)。《華語同志電影的命運及啟示》。碩士論文。山東。山東師範大學。
鄭煥釗(2009)。〈華語同志電影:尋求認同的艱難探索〉。《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卷7,期2,94-97。http://www.docin.com/p-436718183.html。(2014/12/08)。
鄧芝珊、彭心筠、童楚楚(2010)。〈觀看中的女孩—凝想周美伶《漂浪青春》中小女孩的婆主體性〉。陳明珠、黃勻祺 主編。《2000-2010台灣女導演研究》。台北市:秀威。
獨立媒體(2005)。〈振翅的蝴蝶:女性的愛情與電影〉。http://www.inmediahk.net/node/13757(2013/12/22)
賴正哲(2007)。〈同志題材持續延燒〉。《2007年台灣電影年鑑》。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賴俊雄(2003)。〈傅柯的《規訓與懲罰》〉。《規訓與懲罰-再探傅柯權力系譜學研讀會》。http://www.360doc.com/showWeb /0/0/54729.aspx(20013/10/16)
錢丹丹(2007)。〈淺談電影中的女同性戀身份〉。《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卷7。期3,52-54。
錢俊 譯(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Hubert L. Dreyfus、Paul Rabinow。Michel Foucaul:Beya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閻雲飛(2007)。〈拍《色.戒》是因為中年危機 李安發佈會獲熱捧〉。《新聞晨報》。http://www.chinaenglish.com.cn/n19324c173.aspx(2013/12/25)
龍冰 譯(1992)。〈自然的身體:我們這些離經叛道者〉。汪民安、陳永國 主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Markwalter Land。Natural Bodies.
謝鳳娟(2007)。〈華語女同志電影中「家的意義」:以《蝴蝶》、《今年夏天》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卷5。期2,3-4。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藍蝴蝶(2008)。《用影像看清同志的六色光譜:和周美玲談“漂浪青春”》。 http://www.fridae.asia/tc/newsfeatures/2008/08/30/6189.(2013/10/21)
顏培鑫(2008)。《台灣酷兒/同志劇情電影成長書》。碩士論文。台南。臺南藝術大學。魏淑美 譯(1993)。〈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期9,48-54。Monique Wittig。The Straight Mind。
羅松堅(2010)。《巴索里尼‧電影‧符號‧象徵‧意義‧詮釋》。http://alicetheatr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330157(2013/11/05)
邊靜(2006)。〈性別越界的狂歡-華語電影中的易裝審美〉。《藝苑》。期11,50-55。
籃慧蓮(2008)。《電影《面子》與《蝴蝶》中的女同志情慾與母女關係》。碩士論文。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蘇淑冠(2005)。《愉悅/逾越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靈均(2008)。《彩虹旗: 同志文化的多元與繽紛 》。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bbs.sinovision.net/portal.php?mod=view&;aid=49496(2014/01/14)
外文部分:
Rich,B.R.(2004)New Queer Cinema.In New Queer Cinema: A Critical Reader, ed. M.Aar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Becker,M.C.,Lesage, J., &; Rich,B.R.(1995). Out in culture: Gay,lesbian,and queer essays on popular culture.Durham and London:Duke UP.
Judith Butler.(1990)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Routledge.
Rubinstein,R. P.(1995).Dress codes: Meanings and messages in American culture.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Westview Press.
Sedgwick,E.K.(1993)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