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婷婕
研究生(外文):LIN, TING-CHIEH
論文名稱:臺灣中部兩所中學國際教育旅行實施理念、運作模式及其對師生影響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dea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and Its Impact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wo High Schools in Central Taiwan
指導教授:洪雯柔洪雯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WEN-JOU
口試委員:謝斐敦羅雅惠
口試委員(外文):HSIEH, FE-DUENLUO, YA-HUI
口試日期:2017-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國際教育教育旅行國際教育旅行
外文關鍵詞:Intern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tou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為了因應全球結構改變,所面臨的國際化與全球化趨勢,國際教育成為重要的教育議題。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也顯示我國政府將國際教育發展向下延伸至其他教育階段。最早教育部於2001年起已開始推動高中職校學生「國際教育旅行」,為影響學生最直接、最深刻的一項國際教育政策,也是推展時間最久、人數、校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國際交流活動。因此檢視國際教育旅行對學生帶來什麼影響是重要的議題。本研究將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文件分析法,瞭解並分析兩所中部中學國際教育旅行之理念與運作模式對師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兩校國際教育旅行理念:以國際視野擴展、超越課堂知識學習為目標。
兩校國際教育旅行運作模式:1.行前活動規劃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有更深入的學習;2.交流方式有單向與雙向交流的模式;3.行程安排多以學校參訪與寄宿家庭為特色;4.老師使用不同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的學習;5.學伴制度的安排幫助學生深化交流;6.活動結束後的分享會有助於學生思考活動學習的核心;7.行政團隊的建立與經驗傳承有助於活動的運作及教師增能。
國際教育旅行對老師的影響:拓展國際視野、將經驗化為教學內容。由訪談中發現,除了參與活動老師,非出團老師也感受到活動的成效,希望參與相關活動。
國際教育旅行對學生的影響:培養學生國際知能,如:拓展國際視野、跨文化理解、人際互動相處、自我國家認同、國際技能培養,影響學生態度與想法的轉變、激勵學生學習動機、升學意向選擇等。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所獲致之結論,給予其他舉辦國際教育旅行單位、學生參考建議。對國際教育旅行相關單位提出的建議,如:可參考雙邊交流方式、建立薪傳制度的建立、設計行前活動、建立學伴制度、培訓學生語言能力、開放部分行程給學生規劃、舉辦分享會、適時地納入家長角色等。對學生的建議為加強學伴互動、加強語言能力、更深入體會當地日常生活、將經驗詳細地記錄等。未來研究建議:研究對象可擴展至除中部以外的地區、可與其他國際交流活動比較、可長期追蹤活動之影響、可採用其他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可做公私立學校的國際教育旅行比較等。
Nowaday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issue due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Since 2011,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a whit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shows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l stag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rted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ince 2001. He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mplemen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and their impact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vi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idea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at two high schools:to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horizon and learn beyond classroom and textbook knowledge.
2. The implemen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at two high schools:(1)The pre-event planning program helps students to learn more in the activity. (2)One-way exchange and two-way exchange are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3)The itinerary features are school visit and homestay experiences. (4)The teachers guide the students to learn in the activity by different ways. (5)The buddy system helps students to deepen their exchange. (6)After the end of the event, sharing meetings will help students catch the points in the activity. (7)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ecutive team and the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the mentoring system will help the operation of the activities and teacher empowerment.
3.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to teachers including they can broaden their horizon and put the experience to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teachers who are not involved in also agree with the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and hope to join in the future.
4.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to students include enhancing students’ transnational competence, for instance, student participants have better knowledge and skills on international horizon,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human interacti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Moreover, it also changes students’ attitude and thinking,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nd future college entrance choic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othe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s. To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relations units can refer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y, for example, two-way exchange,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the mentoring system, pre-event program, buddy system, train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part of the itinerary to the students planning, sharing meetings, parent involvement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 To the students, they can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ies, strengthen language skills, experience the local daily life in-depth, and record details of experience in the tour. For further study,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Surveys could extend to other areas; results could compare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activity impacts are tracked in the long term; further study is suggested to adapt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r compare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s between public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國際教育的意涵 5
第二節 我國高中國際教育相關政策 9
第三節 我國國際教育旅行相關政策與現況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24
第四節 資料分析 29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3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5
第一節 A校日本國際教育旅行理念、運作模式及其對老師之影響 35
第二節 B校新加坡國際教育旅行理念、運作模式及其對老師之影響 59
第三節 A校學生參加國際教育旅行各階段活動的收穫與影響分析 98
第四節 B校學生參加國際教育旅行各階段活動的收穫與影響分析 155
第五節 兩校研究結果比較 2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27
第一節 結論 227
第二節 建議 229
參考文獻 232
一、 中文部分 232
二、 英文部分 235
附錄 236
附錄一 活動規劃老師訪談大綱 236
附錄二 領隊老師訪談大綱 238
附錄三 學生訪談大綱 239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教師/行政人員版) 240
附錄五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學生版) 243


表目次
表2-2-1 我國高中國際教育相關政策 9
表2-3-1我國高中職赴日韓國際教育旅行統計資料 16
表2-3-2國際教育旅行相關研究 18
表3-3-1 兩校教師受訪者基本資料 24
表3-3-2 A校學生受訪者基本資料 25
表3-3-3 B校學生受訪者基本資料 26
表3-3-4其他名詞代稱 27
表3-4-1資料代碼索引 30
表3-4-2資料內文符號意義 30
表3-4-3資料分析範例 31
表4-3-1 A校學生行前對日本的印象 111
表4-4-1 B校學生行前對新加坡的印象 167
表4-4-2 B校學生參加活動後的影響 197

圖目次
圖3-1-1 本研究架構 23
一、中文部分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正中。
周誼、劉揖建(2007)。載於陳時見(主編),比較教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柏儀(2015)。國際教育旅行的內容開放與機會平等。師友月刊,581,22-26。
洪雯柔(2012a)。紐西蘭中等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207-230 。
洪雯柔(2012b)。《海外研修融入課程:跨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書評。課程研究,7(1),111-124。
洪雯柔(2015)。邁向國際的旅程:國際教育政策與實務的探析。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胡炳仙、秦秋田(2003)。困境與出路_全球化_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5(2),54-56。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國際教育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63-78。
張芳全(2012)。邁向科學化的國際比較教育。臺北:心理。
張憲庭(2010)。國際化教育的影響因素與推動策略。北縣教育,72,40-45。
張靜雲(2012)。國民小學英語村情境建置與學生學習動機之個案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5,83 -113。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99年8月28-29日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郭喬雯(2012)。從台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過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怡如(2011)。臺灣中等學校國際教育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集刊,50,1-26。
陳時見、冉源懋(2007)。載於陳時見(主編),比較教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瀅(2009)。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程其偉 (2005)。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三年)(頁458-494)。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3。
黃三吉(2011)。國際交流的實質效益。師友月刊,529,9-12。
黃文三(2014)。比較中等教育。台北:高教出版。
黃政傑(2006)。國際視野與國際旅行。師友月刊,474,8-24。
黃藿(2006)。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四年)(頁406-42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藿(2007)。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五年)(頁406-42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藿(2008)。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六年)(頁413-44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藿(2009)。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七年)(頁431-462)。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藿(2010)。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八年)(頁469-505)。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藿(2011)。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九年)(頁465-51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藿(2012)。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OO年)(頁435-477)。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藿(2013)。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O一年)(頁429-47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長青(2012)。與世界交朋友~比球技更重要的事。竹縣文教,43,63-66。
楊啟光(2011)。教育國際化進程與發展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楊深坑(2013)。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比較教育,74,1-32。
楊深坑(2009)。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策略。收錄於楊深坑、李奉儒(主編)。比較與國際教育(頁18-44)。台北:高等教育。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福現、詹盛如(2015)。嘉義市高中職國際教育旅行經驗。師友月刊,581,16-21。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6a)。104年度施政計畫_教育局。民國105年4月6日,取自:http://www.taichung.gov.tw/ct.asp?xItem=1450860&ctNode=21896&mp=100010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6b)。105年度施政計畫_教育局。民國105年4月6日,取自:http://www.taichung.gov.tw/ct.asp?xItem=1654293&ctNode=21896&mp=100010
臺灣國際教育旅行聯盟(無日期)。成果統計資料。民國105年9月5日,取自:http://travel-edu.com.tw/statistics/
臺灣國際教育旅行聯盟(無日期)。設立宗旨。民國105年4月6日,取自:http://travel-edu.com.tw/about/
劉永順(2006)。臺灣推動高中職校學生國際教育旅行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37-46。
劉永順(2015)。國際教育旅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師友月刊,581,10-15。
劉慶仁(2002)。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年)(頁359-390)。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慶仁(2003)。國際文教交流。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一年)(頁389-41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鄭彩鳳 (2013)。高中教育。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O二年)(頁123-169)。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揮豪(2014)。高中推動國際教育促進跨文化素養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清守 (2005)。高中教育。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三年)(頁137-18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蘇清守 (2006)。高中教育。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四年)(頁124-16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蘇清守(2000)。高中教育。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八十八年)(頁79-9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蘇清守、高強華(1999)。高中教育。載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八十七年)(頁63-71)。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二、英文部分
Bereday, G. Z. F. (1967).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1964-1966.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3), 169-87.
UNESCO (2004). What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Answers. Editorial San Sebastian UNESCO Centre.
Wilson, D. (1994). Comparative and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raternal or siamese twins? A preliminary genealogy of our twin fiel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8, 449-48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柏儀(2015)。國際教育旅行的內容開放與機會平等。師友月刊,581,22-26。
2. 洪雯柔(2012a)。紐西蘭中等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207-230 。
3. 洪雯柔(2012b)。《海外研修融入課程:跨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書評。課程研究,7(1),111-124。
4.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5.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國際教育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63-78。
6. 張憲庭(2010)。國際化教育的影響因素與推動策略。北縣教育,72,40-45。
7. 張靜雲(2012)。國民小學英語村情境建置與學生學習動機之個案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5,83 -113。
8. 陳怡如(2011)。臺灣中等學校國際教育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集刊,50,1-26。
9.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3。
10. 黃三吉(2011)。國際交流的實質效益。師友月刊,529,9-12。
11. 楊深坑(2013)。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比較教育,74,1-32。
12. 劉永順(2006)。臺灣推動高中職校學生國際教育旅行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37-46。
13. 劉永順(2015)。國際教育旅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師友月刊,581,10-15。
14.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