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31 08: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永緯
研究生(外文):Chiu, Yung-Wei
論文名稱:稅捐法上舉證責任及協力義務–以租稅規避防杜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Burden of Proof and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on Tax Law – Focus on Tax Avoidance Preventing
指導教授:盛子龍盛子龍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清秀黃源浩
口試日期:2014-01-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舉證責任協力義務租稅規避
外文關鍵詞:burden of proof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tax avoid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1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於訴訟審理的過程中,法院依照其所認定之事實,以適用相關法規範。其中,法院認定之事實,完全仰賴於審理中的證據蒐集、提出與證明,以為合理客觀之認定,尚得其心證。然於審理終結時,法院仍因該證據資料之認定無法得其確信高度之心證時,在法院不得拒絕裁判之前提下,則涉及應由何人來承擔此等舉證責任分配上之不利益;然而,又因在稅務案件上,構成要件事實大部分發生在納稅義務人一方,以其較為接近證據之前提下,稅法上為使公法債權得以合理實現,即要求納稅義務人應負有相關之協力義務。同時,在兩造當事人中,其應提出多少具有證據價值之證據,方可使法院對於此待證事實產生確信之心證,此亦與舉證責任分配以及課予協力義務相關。故關於本文首以程序事項上之舉證責任之概念究竟為何,其中又有主客觀之區別下,當其在行政訴訟之職權調查原則下又有何區別實益;舉證責任分配在稅務訴訟上之原則及相關調整,以使法院在待證事實真僞不明時,應如何作為此判準,特別是在於納稅義務人本身因法律負予應盡之協力義務下,其程度上、揭露上以及保管上又為何,將為本文作論述。本文為使此等相關規範有一具體之落實,故選擇租稅規避行為為研究中心,為使其有效防杜,在當前法規範之舉證責任分配、納稅義務人應盡之協力義務及證明度調整,作出相關研究分析之依據,並於文末提出相關應為修改現行作法或法規範之建議,以供參酌。
In the process of adjudicating the proceedings, th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cts as they are identified in order to apply the relevant legal norms.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facts completely rely on evidence gathered in adjudicating presented with proof that a reasonable objective identified, still obtaining of evaluation of evidence. If the evidences may not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truth and the court cannot refuse to judge the case, under the premise, it comes to who should be borne such proof does not interest on the burden of proof; however, in tax cases,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elements occur in the taxpayer side, closer to its evidence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tax law to make public law claims can be reasonably achieved, which requires the taxpayer should bear the relevant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Meanwhile, in cases, how much it should have evidentiary value of the evidence presented before the court for the facts to be proved to be truth, which is also relevant to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Therefore, the thesis first on procedural matters to prove burden of proof on the concept of exactly why this distincti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under which there ar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when it is beneficial in authority investig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burden of proof on the tax litigation principles and relevant adjustments to the court i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alleged facts as unknown how this criterion should, in particular, that the taxpayer itself to be due to legal obligations of cooperation of its extent, exposure, and keep on w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testify the theor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x avoidance, making it valid for the prevention, in the current burden of proof of legal norms, obligation of cooperation of the taxpayer and the standard of proof adjustments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research analysis and mak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should be modified current practice or legal norms, for reference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預期結果 7
第二章 租稅規避、其他相關概念及對租稅規避防杜之方式 9
第一節 租稅規避之概念及規範 9
第二節 租稅規避與其他相關概念之辨別 22
第三節 租稅規避行為之要件 27
第三章 租稅規避防杜之舉證責任與協力義務 33
第一節 租稅法上之舉證責任 34
第二節 租稅法上之協力義務 55
第三節 租稅法上認定事實之證明度 63
第四節 防杜要件之舉證責任分配與協力義務調整 65
第四章 實務案例評析 79
第五章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文獻

(一) 專書著作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初版二刷,1999年
王建煊,租稅法,台北:自版,32版,2009年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三民,修訂版2刷,2009年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8版,2004年
吳 庚,行政爭訟法論,台北:自版,6版2刷,2012年
吳明軒,民事訴訟法,台北:自版,修訂9版,2011年
吳東都,行政訴訟之舉證責任–以德國法為中心,台北:學林文化,2001年
李木貴,民事訴訟法(上),台北:自版,3版1刷,2010年
李平雄,租稅爭訟與舉證責任,台北:自版,增補版,1984年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台北:新學林,13版1刷,2012年
林騰鷂,行政訴訟法,台北:三民,4版1刷,2011年10月。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二○○八年筆記版,台北:自版,2008年
金子宏著、蔡宗羲譯,租稅法,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初版,1985年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台北:自版,2004年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台北市:新學林,1版1刷,2013年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台北:元照,3版1刷,2009年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註釋書(四),台北市:新學林,1版1刷,2013年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台北:新學林,1版1刷,2006年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台北:新學林,1版1刷,2008年
柯格鐘,租稅規避案件中補稅與裁罰問題之研究,收錄於避稅案件與行政法院判決,頁73-125,台北:葛克昌出版,初版,2010年4月
柯格鐘,稅捐規避及其相關聯概念之辦正,收錄於兩岸避稅防杜法制之研析,頁89-131,台北:資誠教育基金會,初版1刷,2010年4月。
徐瑞晃,行政訴訟法,台北:五南,3版1刷,2012年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所得稅法令彙編(98年版),臺北市:財政部,初版,2009年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稅捐稽徵法令彙編(100年版),臺北市:財政部,初版,2011年
張文郁,權利與救濟–以行政訴訟為中心,台北:元照,1版,2005年
張文郁,行政救濟法中職權調查主義與舉證責任之研究,收錄於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頁228-270,台北:元照,1版,2001年3月
張則堯,財政學原理,台北:中國經濟月刊社,增訂版,1988年
陳 敏,行政法總論,台北市:自版,7版,2011年
陳 敏,德國租稅通則,台北:司法院,1版1刷,2013年
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台北:三民,初版,2001年
陳清秀,行政訴訟法,台北市:元照,4版1刷,2011年
陳清秀,稅法總論,台北市:元照,7版1刷,2012年
陳清秀,稅務訴訟之理論與實務,板橋:自版,初版,1991年
陳清秀,行政訴訟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自版,再版,1994年
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舉民事程序法(第二冊),台北:自版,1984年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台北市:三民,5版1刷,2008年
黃士洲,掌握稅務官司的關鍵:舉證責任實案例分析,台北縣中和市:自版,初版1刷,2005年
黃士洲,稅捐協力義務與推計課稅,收錄於納稅人協力義務與行政法院判決,頁51-75,台北市:葛克昌發行,初版,2011年4月
黃士洲,稅捐舉證責任與協力義務的規範關聯,收錄於稅捐證據法探討暨台灣2012最佳稅法判決,頁193-225,台北市:資誠教育基金會,初版1刷,2013年3月
黃士洲,稅務訴訟的舉證責任,台北市:自版,初版2刷,2004年
黃士洲,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障,台北市:翰蘆圖書,初版,2011年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自版,6版2刷,2011年
黃茂榮,稅法總論(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第一冊,台北:自版,3版,2012年
黃茂榮,稅法總論(稅捐法律關係)第三冊,台北:自版,2版,2008年
黃茂榮,職權調查原則及合作原則與證據方法之提出時限,收錄於稅捐證據法制探暨台灣2012最佳稅法判決,頁35-97,台北市:資誠教育基金會,初版1刷,2013年3月
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台北市:元照,初版1刷,2005
黃源浩,營業稅法上協力義務及違反義務之法律效果,收錄於納稅人協力義務與行政法院判決,頁77-106,台北市:葛克昌發行,初版,2011年4月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台北:自版,2版1刷,2010年
楊建華原著、鄭傑夫增訂,民事訴訟法要論,台北:三民,2003年
葉百修、吳綺雲,司法院79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司法院,1990年7月
葛克昌,協力義務與納稅義務人基本權,收錄於納稅人協力義務與行政法院判決,頁3-22,台北市:葛克昌發行,初版,2011年4月
葛克昌,脫法行為與租稅國家憲法任務,收錄於避稅案件與行政法院判決,頁3-72,台北市:葛克昌出版,初版,2010年4月
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財政憲法篇,台北市:元照,2版1刷,2005年
葛克昌,稽徵程序之證據評價與證明程序,收錄於稅捐證據法制探討暨台灣2012最佳稅法判決,頁135,初版1刷,2013年3月
雷萬來,民事證據法論,台北市:自版,初版,1997年
蔡孟彥,租稅規避否認之運用與界限–以日本法制為中心,收錄於兩岸避稅防杜法制之研析,頁237-256,台北市:資誠教育基金會,初版1刷,2010年4月
蔡孟彥,推計課稅之舉證責任–以日本法為核心,收錄於稅捐證據法制探討暨台灣2012最佳稅法判決,頁625-646,台北市:資誠教育基金會,初版1刷,2013年3月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台北:自版,初版10刷,2003年
鍾 騏,以美國Coltec Industries案例簡介「經濟實質標準」,收錄於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護,頁725-742,台北市:資誠教育基金會,初版1刷,2012年3月
顏慶章、薛明玲、顏慧欣,租稅法,臺北市:自版,3版,2010年

(二)期刊
吳德華,美國經濟實質原則成文法化對稅務實務影響之探討,高大法學論叢,8卷1期,頁173-216,2012年9月
沈克儉,不合營業常規安排之課稅研究,財稅研究,24卷2期,頁73-94,1992年3月
周佳宥,租稅規避之舉證責任分配–最高行100判2217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14期,頁224-229,2012年12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法,月旦法學教室,頁76-87,2005年4月
洪家殷,論行政調查中職權調查之概念及範圍-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1卷3期,頁1-42,2010年1月
張文郁,行政訴訟法之職權調查主義,台灣法學雜誌,160期,頁27-33,2010年9月
盛子龍,租稅法上舉證責任、證明度與類型化方法之研究–以贈與稅課徵要件上贈與合意之證明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4卷1期,頁41-86,2012年7月
許士宦,新民事訴訟法之爭點(五)–行為責任之舉證責任(下),月旦法學教室,112期,頁90-100,2012年2月
許祺昌、李益甄,從稅政革新談納稅義務人權利保護--以台灣法與美國法的比較為中心,月旦財經法雜誌,22期,頁147-163,2010年9月
郭介恆,納稅者應有之權利保護-以程序正當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37期,頁240-255,2006年10月
陳 敏,租稅債務關係之成立,政大法學評論,39期,頁369-396,1989年6月
陳 敏,租稅稽徵程序之協力義務,政大法學評論,37期,頁37-78,1988年6月
陳 敏,租稅課徵與經濟事實之掌握–經濟考察方法,政大法學評論,26期,頁1-25,1982年12月
陳清秀,稅捐規避行為之認定–以所得稅法第66條之8為例,東吳公法論叢,5卷,頁191-233,2012年7月
陳清秀,違反廢棄物清理法之舉證責任,月旦法學教室,121期,頁67-86,2012年11月
陳聰富,脫法行為、消極信託及借名登記契約–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362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123期,頁220-228,2005年8月
馮保郎,泛論舉證責任與證據調查,律師雜誌,293期,頁68-78,2004年2月
黃士洲,依照「形式」或「實質」課稅—從以贈與論的規定與裁判論起,財稅研究,36卷4期,頁79-97,2004年7月
黃士洲,借鏡韓國思考臺灣納稅人權利保護制度之興革,月旦財經法雜誌,27期,頁1-36,2011年12月
黃士洲,課稅要件法定原則與舉證責任分配(上),月旦法學教室,84期,頁94-103,2009年10月
黃國昌,舉證責任,月旦法學教室,16期,頁32-35,2004年2月
黃舒芃,從普通法背景檢討美國司法違憲審查正當性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4卷2期,頁63-75,2005年3月
黃源浩,稅捐規避行為與處罰,月旦法學雜誌,187期,頁134-149,2010年12月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0期,頁49-63,2004年7月
葛克昌,所得稅法裁判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8期,頁90-98,2001年1月
葛克昌,租稅規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6卷2期,頁167-187,1977年6月
葛克昌,脫法避稅與法律補充,月旦法學教室,76期,頁109-118,2009年2月
葛克昌,稅法目的與法律解釋,月旦法學教室,71期,頁73-83,2008年9月
雍桂芳,稅法疑義得預先申請核釋,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2004年3月號,頁1-2,2004年3月
劉建宏,當事人協力義務與稅捐稽徵機關舉證責任之衡平,當代財政,17期,頁28-38,2012年5月
鍾芳樺,稅捐規避行為之事實如何認定(上)–以所得稅法第六六條之八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88期,頁165-181,2011年1月

(三)學位論文
朱敏賢,行政爭訟舉證責任分配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江彥佐,論稅務訴訟舉證責任及其在遺產稅債務關係之適用,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柯格鐘,稅捐稽徵協力義務與推計課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榮哲,租稅規避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葛克昌,租稅規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7月
劉健右,租稅規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士論文, 2008年7月

(四)判決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訴字第218號判決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332號判決
行政法院36年判字第16號判例
行政法院52年判字第272號判例
行政法院75年度判字第68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10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238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353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43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28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42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726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94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95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155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5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740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74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74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75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97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14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22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25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423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824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60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110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2216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655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656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77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79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160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5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14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148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52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675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5年判字第124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5年判字第943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8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5年裁字第2253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判字第197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054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80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3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34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410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51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7年度判字第67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08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08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124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1247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1355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1355號判決
最高法院73年台上字第2174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4986號刑事判例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866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403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保險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

二、外文文獻
(一)Books
FREELAND, JAMES J., LATHROPE, DANIEL J., LIND, STEPHEN A. & STEPHENS, RICHARD B., FUNDAMENTALS OF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 U.S.A. (2011).

(二)Periodicals
Bankman, Joseph, The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7 S. CAL. L. REV. 5, 5-30 (2000).
Kessler, James, Tax Avoidance Purpose and Section 741 of the Taxes Act 1988, 4 B.T.R. 375, 375-409 (2004).
Nicoll, David, Commissioner of Inland Revenue v. Challenge Corporation Limited – Tax Mitigation, 3 B.T.R. 134, 134-138 (1987).

(三)Cases
ACM Partnership v. Commissioner, 157 F.3d 231 (3d Cir. 1998).
Bullivant v A.G. of Victoria, [1901] AC 196 (H.L.).
C.I.R. v. Challenge Co., [1987] A.C. 155 (P.C.).
C.I.R. v. Duke of Westminster, [1936] A.C. 1 (H.L.) 19.
Compaq Computer CO. v. C.I.R., 277 F.3d 778 (5th Cir. 2001).
IES Industries, Inc. v. U.S., 253 F.3d 350 (8th Cir. 2001).

(四)Working Paper & Research Paper
McMahon, Martin J., Jr., Living With (and Dying By) the Codified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1-47 (University of Florida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 2010-13), available at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6238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做法。教育資料集刊,27,191-209。
2. 蔡進雄 (1998)。學校領導的新方向:談轉型領導,高市文教,63, 60-63。
3. 張明輝(2000)。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15-19。
4.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7,1-10。
5.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6. 林俊傑(2007)。組織承諾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之探討組織承諾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51,35-53。
7.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30。
8. 林明地(1999)。建構學校行政實際的專業社區。學校行政,創刊號,69-73。
9. 吳百祿 ( 2002 )。掌握學校願景理念,開創願景領導契機。學校行政雙月刊,19,127-138。
10. 江明修 (1996)。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上),人事管理,33 (10), 4-13。
11. 王如哲(1999)。外國教育改革與政策啟示。理論與政策,13(2),57-83。
12.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30,5-11。
13. 黃嘉雄(1999)。芝加哥與肯塔基學校本位管理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197-224。
14. 劉子利(2002)。衝突理論在學校社區化之運用。教育資料集刊,27,35-44。
15. 吳德華,美國經濟實質原則成文法化對稅務實務影響之探討,高大法學論叢,8卷1期,頁173-216,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