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頁2-31。王全世(民90)。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角色。資訊與教育雜誌,83,頁52-62。教育部(民8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作者。
教育部(民9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作者。
王秋錳(民92)。「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92年6月。
王驥德(民93)。從創新擴散後同化架構探討企業資源規劃建置影響因素。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王千倖(民87),「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視聽教育,34卷,第4期,14-19頁。
吳皇儒(民92)。以創新擴散理論之階段模式探討ERP系統建置重要影響因素。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陳志龍(民93)。服務業學校創新擴散模式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姜禮能,「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式寬(民91)。電腦在教學上的運用之成就與方向-初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第四屆「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
徐新逸、吳佩謹(民9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63期,63-73頁。徐新逸、林燕珍(民92)。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之知識庫建構與分享機制「學習加油站」,資訊與教育,95期,80-96頁。朱國光(民86)。我把世界變小了-電腦網路於國小的應用研究。國教之友,49(1),頁42-46。
李新民(民88)。統整課程簡介。教育研究,7,頁83-89。
李玉芳(民90)。曾志朗(教育部長)提出IT 教育總藍圖。載於吳怡靜等著:網上學習(頁270-273)。台北:天下。
呂聰賢(民91)。淺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北縣教育,41,頁47-49。吳怡靜等(民90)。網上學習。臺北:天下。
吳正己(民90)。從英特爾e 教師計劃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頁15-21。吳文中(民89 )。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31-38。吳祥麟(民91)。擴散過程中推動者扮演的角色 --- 以「LOXA 教育網」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藍玉如(民89)。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7,頁22-27。
何榮桂(民90a)。如何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資訊教育。毛連塭、張玉成(主持人),載於現代教育論壇-電腦融入教學(頁2-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何榮桂(民90b)。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頁5-14。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民89)。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2-12。林佩璇(民90 年10 月)。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歐用生(主持人),載於課程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座談會3-行動研究(頁1-1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陳柏宏(民92)。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中小型企業採用新事物之因素分析--以IP-VPN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江武崇(2000):《資訊系統創新的擴散與競爭優勢關聯性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頁2-9。張國恩(民90年10月)。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歐用生(主持人),資訊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資料,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國恩(民91)。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Q & A 問題與解答篇。臺北:教育部。教育部(民9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六大議題。臺北:教育部。
溫明正(民89)。E 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20-30。葉國樑(民91)。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落實於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翰林文教雜誌,26,頁26-33。劉世雄(民90)。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用生(民90)。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29-41)。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民87)。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頁1-22。顏龍源(民89)。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頁32-39。榮泰生(2001),「創新擴散有助市場行銷」,管理雜誌,頁118-120。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王曉璿(民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第十卷,第四期,7-24頁。 何榮桂、籃玉如(民89)。「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期,22-28頁。何榮桂(民90)。「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期,5-14頁。何榮桂(民90)。「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習領域整合內涵之分析暨整合教學範例設計之規劃」期末報告。
何榮桂(民90)。「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期,22-41頁。張國恩(民9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歐用生(主持人),「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資料,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二、英文部份
Rogers Everett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Fourth Edi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Rogers Everett M.,(2002) Diffusion of preventive Innovations. Addictive Behaviors, Vol. 27.
Rogers, Everett M.(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Rogers E. M. & Shoemaker F. F. (1971) ,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s: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verett M. (1962) ,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NY.
Rogers Everett M. (2002) , Diffusion of preventive innovations, Addictive Behaviors, Vol. 27: 989-993.
Corwin, R. G. (1975).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 The case of school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8, 1-37.
Tushman, N. L. and Nadler, D. A.(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 74-92
Van de Ven, Andrew H.(1986),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90-607.
Wietze van der Aa, and Tom Elfring,(2002)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Wolfe, R. A,(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 405-430
Zmud, R. W.(1984), “An examination of push-pull teory applied to process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work.” Management Science, 30, 727-738.
Weston, F.C. Jr., (2001),”ERP Implementa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Produca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pp.75-80, Third/Fourth Quarter.
Roberta,Ferrence (2001). Diffusion theory and drug u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ddiction to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p165 – p173
Hoffman, R. P(1996)。 “Levels of technology use and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Hall, G. E & Shieh, W. H..(1998)。A study of teacher’s concerns about an innovation:It’s concept, assessing, technique, and implications。花蓮師院學報,8,23~68。
Leeuw, S. E. vander & Torrence R.(1989) . Introduction:What’s new about Innovation? In S. E. van der Leeuw & Torrence(Eds.) , What’s new?(p.p.1-15). Mass:Unwin Hyman Inc.
Roblyer, M.D.(2003).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3rd ed.). New Jersey, CT: 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