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0 18: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世慧
論文名稱: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王以仁王以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偏差行為家庭氣氛父母教養
外文關鍵詞:deviant behaviorfamily atmosphereparents’ upbring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2
  • 點閱點閱:17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社經地位、學制別)的高中職學生偏差行為差異情形。並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家庭氣氛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的關係及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總計收回有效問卷716份 。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如下。
一、瞭解高中職生偏差行為之現況。
二、高中職生不同的「性別」及「學制別」其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家庭氣氛的高中職生與偏差行為之呈現負相關。
四、不同父母教養方式的高中職生與偏差行為呈現負相關。
五、家庭氣氛中的「關係和諧性」及「系統維護性」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母親要求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學制別」兩個向度對偏差行為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於父母親、社會、教育相關機構及未來進一步研究提供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loring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dition in deviant behavior with variety of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s, family ranking,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s). And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and prediction strength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family atmosphere, and parents’ upbringing styles to deviant bahavior. The research adapts the method of questionaire to collect materials out of 716 effective questinaires. The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iant behavior condition in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Second: There are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among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because of various genders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s.
Third: It is presented that there is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amily atmosphere and deviant behavior among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ourth: It is also presented that there is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rents’ upbringing styles and deviant behavior.
Fifth: There is prediction strength showing concerning “family relationship concordance” and “family system maintaining” in the family atmosphere, “ mothers’ demanding” in parents’ upbringing styles, and “genders”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s” in individual variabl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relevant organizations of educ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recommend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附錄…………………………………………………………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偏差行為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家庭氣氛之理論基礎的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5
第六節 實施程序……………………………………… 46
第七節 資料處理………………………………………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中職生偏差行為之現況……………………… 4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生在偏差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情形51
第三節 高中職生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方式之相關……… 56
第四節 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方式之相關… 57
第五節 高中職生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對偏差行為方式之預測分
析……………………………………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三節 建議…………………………………………… 6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 71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73
英文部分………………………………………………… 77

附 錄

附錄一 嘉義市高中職九十三學年度教育概況…………… 80
附錄二 嘉義縣高中職九十三學年度教育概況…………… 84
附錄三 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預
試問卷………………………………… 87
附錄四 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問
卷…………………………………… 95
附錄五�量表使用同意書
中文部分
93 學年度各級公私立學校校數及學生總人數。教育部網站。〔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u.tw/school
內政部( 2004 )。暴力犯罪概況分析。九十三年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moi.gov.tw/w3/sat/home.asp.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高中職生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68,191-209。
王淑女(1999)。家庭、高中職生性格與其偏差、犯罪行為。高中職生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主編,165-194。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高中職生行為表現。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何咏俞(1994)。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 29,25-49。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師大教育心理學報, 18,97-116。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
吳金香( 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高中職生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吳柳蓓 (2004) 。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辰 (2000 ) 。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李慧美(2003)。已婚男性對其父親形象知覺、背景變項與實際父職角色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文瑛、王震武(1996)。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弘茂(1993)。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9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初正平(1974)。雙親態度與幼兒之創造能力-文化間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16,63-72。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徐淑美 (2003 )。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
馬傳鎮(1988)。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 警學叢刊,9(1),30-40。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張春興(1993)。社會變遷與高中職生問題:臺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5,1-12。
張麗梅(198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鵲 (2002 )。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係之研究。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2004)。取於2005年5月1日,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TYPE=1&UNITID=93&CATEGORYID=0&FILEID=106201
許春金、馬傳鎮(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書(1988)。社會連結與女性偏差行為——Hirschi 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輝 (2000)。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陳佳琪(2001)。高中職生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陳羿足( 2000 )。影響高中職生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曾 玉( 2002 )。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與輔導策之研究。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拓榮(1997)。高中職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德祥(1994)。高中職生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9)。高中職生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高中職生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主編,77-107。
趙雍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高中職生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書局。
劉俊良( 2002 )。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劉玲君(1995)。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峻誠( 2003 )。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賴保禎( 1998 )。高中職生犯罪預防及矯治,台灣省政府。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中國行為科學社。台北。
謝文彥( 1996 )。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139-156。
謝高橋 (1988)。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4。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台灣。
羅基聰 (1984)。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gnew, R. (1997).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crime over the life course: A strain theory explanation. In T. P. Thornberry(Ed.),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Advances in criminological theory, Volume 7.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acon﹐M. K.﹐ Child﹐I. L. & Barry﹐H. Jr. (1963) Across-cultral Study of Correlates of Crim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291-300.
Baumrind, D. (1965).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57, 887-905.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 56-95.
Berk,L.(2000).Child development (5th Ed.).London:Allyn and Bacon.
Bernburg, J. G., & Thorolfur, T. (1999). Adolescent Violence, Social Control, and the Subculture of Delinquency: factors Related to Violent
Cernkovick﹐ S.﹐& Giordano﹐P.(1987).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 Norton.
Farrington﹐D.P.(1983). Randomized experiments on crime and justice. In M.
Fergusson, D., Norwood, L., & Lynskey, M. (1994). The comorbidities of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 A latent class model.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2, 339-354.
Fergusson, D., Norwood, L., & Lynskey, M. (1994). Thecomorbidities of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 A latentclass model.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2,339-354.
Hirschi, T. (1983). Crime and Family. In J.E. Rhodes (eds.), Crime and Public Policy(pp. 53-68). San Francisco: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Hirschi, Travis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mborn, S. D.,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 1049-1065.
Lewin, L. M., Davis,B. and Hops,H. (1999). Childhood Social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dictive Accuracy and Efficac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7(4), 277-292.
Loeber, R. (1990). Development and risk factors juvenile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delinquenc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0, 1-41.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pp.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cus, R. F. (1999). 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33-46.
Mednick, B. R., Baker, R. L., & Carothers, L. E. (1990). Patterns of family instability and crime: The association of timing of family’s disruption with subsequent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criminal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 201-220.
Moos, R., Moos, B. (1975). Families. In R. H. Moos(Ed.),Evaluating correctional and community settings (pp.263-28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fefferbaum, B. & Wood, P. B. (1994). Self-report study of implusiv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anl of Adolescence,5, 295-302.
Pulkkinen, L. (1982). Self-control and continu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P. B. Baites, & O. 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on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affer, H.R. (1977). Earl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H.R.Schaefer (Ed), Studies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