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0: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謙韋
研究生(外文):Chang Chien Weie
論文名稱:SARS新聞報導內容分析之研究-以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 Coverage on SARS Epidemic: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Times and The Liberty Times
指導教授:朱旭中朱旭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Amy Hsu-Chu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SARS健康傳播內容分析新聞報導
外文關鍵詞:SARShealth communicationcontent analysisnews cover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6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SARS是國內近年來引起社會恐慌的重大疾病,遭疫情感染的死亡病例在當時非常頻繁,舉凡對於醫院、機場、學校等都是有可能導致被傳染的危險。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針對報紙報導SARS相關之報導量、訊息內容以及訊息的呈現方式與型態;研究的對象為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於2003年3月至2003年7月,共1456則關於SARS之新聞報導,以內容分析法檢視,採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及交叉分析,同時也對疫情發展三階段時期和不同報紙報導方式的差異作進一步的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時報的報導則數所佔百分比略多於自由時報之則數。在消息來源的方面,國內政府機關是最常見的資訊提供者,比例高達四成以上,而記者與專家學者是最常見的作者等等;並針對研究問題提出討論與結果,發現自由時報在SARS部分新聞報導上有意見領袖的地位外,對於兩大報的醫療新聞專業訓練的問題也有初步的探討。
此外,本研究建議未來相關新聞報導,相關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多加入其他消息來源的資訊,提供不同面向及領域的想法及意見,給予讀者更多元與專業的訊息內容以及資訊,藉此增加民眾對於媒體報導相關重大醫療議題的注意力與了解的程度。
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modern times, and received a great amount of public’s anxious attention. News media, on the other hand,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informing the publ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RS.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coverage of SARS in different newspapers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 in the year of 2003.
A cont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news articles sampled with the keyword “SARS” from China Times and The Liberty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rch to July 2003, and a total of 1456 entries was collected. China Times provided a larger proportion of SARS coverage than The Liberty Times. Among all the articles, government agencies contributed to the majority of news articles as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most articles were written either by medical correspondents or medical experts themselves.
The research finding suggested that as major sources for health information, news media should include various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viewpoin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ther than government agencies. Therefore, the public will be able to obtain more diverse,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and form a mor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oward major medial and health issues.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SARS疫情發展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健康傳播與醫藥新聞 7
第二節 媒介框架理論 12
第三節 消息來源呈現 14
第四節 新聞倫理與新聞自律 16
第五節 相關研究 17
第六節 研究問題 21
第参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樣本 26
第四節 類目建構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33
第一節 傳播內容描述分析 35
第二節 訊息呈現方式、型態之描述性分析 47
第三節 主題類目與各變項之間分析 53
第伍章 討論 111
第一節 報導量變化 112
第二節 議題(主題)分佈情形 113
第三節 消息來源 114
第四節 新聞報導作者 116
第五節 新聞訴求方式 117
第六節 新聞標題呈現語氣 118
第七節 新聞版別 119
第八節 視覺材料 120
第九節 新聞呈現內容方式 121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25
參考書目 126
附件1 132
參考書目
中文文獻
尤昱婷(2001)。新聞報導中之愛滋人權分析─權利與權力。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方文伶(2005)。我國府際間衛生體系之政策互動過程研究--以SARS為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欣儀(2005)。從台灣SARS事件看政府危機處理與媒體傳播之角色扮演。中山學報,97-103
江靜之(2001)。報紙醫藥版的肥胖議題:以中時醫藥保健版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1香港年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關於腸病毒風暴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62:1-34。
李金銓(1990)。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三民。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
李瞻(1985)。科學、環境、醫藥新聞的報導。新聞採訪學,台北:三民。
林元輝(2003)。報紙SARS新聞處理的質化分析--以華昌國宅和瓶中信等事件為例。思與言,41:71-110。
林文琪(1996)。新聞論述建構之愛滋病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分析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林鶴玲(2003)。SARS新聞的媒體觀察。SARS與台灣社會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邱汝娜,陳奎如(2004)。面臨重大疫災危機中央政府應變處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4:4-12。
邱淑媞(2003)。走過SARS風暴。中心藥訊,58:19-25。
金海濤(2004)。煙害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以台灣報紙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8。
徐美苓(1998)。是誰在形塑我們腦海中的愛滋病圖像?--比較新聞報導與宣導內容的議題設定功能。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市。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巨流。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3:85-125
徐美苓、胡紹嘉(1998)。醫療保健新聞報導之分析。民意研究季刊,206:117-151。
徐美苓、黃淑貞(1997)。愛滋病議題媒體建構與民眾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NSC 85-2412-H-004-005)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徐美苓、黃淑貞(1998)。愛滋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新聞學研究,56:237-268。
徐美苓、黃淑貞(1999)。愛滋病報導的議題與消息來源設定。新聞學研究,58:171-199。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桓凱(1997)。滅族恐懼的建構:草根組織與新聞媒體對蘭嶼反核廢運動的意義建構。國立中正大學電傳所碩士論文
張瓈文、徐美苓(1999)。威爾鋼傳播現象座談會。新聞學研究,61:289-295。
梅達(2004)。台灣地區大學新生愛滋病知識、態度、行為調查研究。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竹玲(2001)。報紙醫藥保健版內容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莊宜昌(1997)。報紙版面設計對讀者閱報認知、態度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一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連性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隋安德(1988)。報紙報導蝦米螢光劑事件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馮建三(1998)。大媒體貳,媒體社會運動 。台北市:遠流
黃庭郁(2003年4月)。美防疫專家:北市防疫失序。聯合報,第A2版。
楊海蘭(2003)。新聞連慣性的探析-以報紙標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廖淑伶(1990)。議題設定效果因素之探討:媒介特性、人口變項、傳播行為與大眾媒介議題設定之關聯性分析-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的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觀點。中華傳播學會1998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縣:深坑。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台北:三民。
臧國仁、鍾蔚文(2000)。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62:143-151。
臧國仁、鍾蔚文、黃懿慧(1997)。新聞媒體與公共關係(消息來源)的互動:新聞框架理論的再省。台北:五南
劉立(2001)。建構多層次超媒體醫療系統。台北醫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慧雯(2002)。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研究的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70:197-227。
潘家慶(1993)。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台灣商務。
蔡鶯鶯(2000)。健康傳播之理論與實務──從公共衛生宣導與大眾傳播談起。中華傳播年會論文。
蔡鶯鶯、湯允一(1999)。健保的接觸管道對全民健保預防保健服務利用之影響。新聞學研究,61:73-98。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45:39-56。
謝瀛春(1979)。門外漢談科學傳播。科學月刊,10-1:125-128。
瞿海源、章英華(2003年7月)。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藍素禎(2001)。台灣健康傳播之分析-以威而鋼新聞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宏(1999)。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
鐘蔚文、臧國仁、陳韻如、張文強、朱玉芬(1995)。新聞的框架效果。臧國仁主編:中文傳播論述研究(p243-256)。台北:三民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3)。台北市政府SARS防治及復原委員會92年6月02日會議紀錄。2006年2月13日,取自http://sars.health.gov.tw/article.asp?channelid=B&serial=520&click=
動腦Brain(2003)。閱報率坐四望三,蘋果真的一咬上癮﹖。尼爾森2003第3季媒體大調查。2006年01月2日,取自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brain/index1126.htm

英文文獻
Adelman, R. C., & Verbrugge, L. M. (2000). Death makes news: The social impact of disease on newspaper coverage.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41(3), 347-367.
Adu-Mireku, S. (2003). Family communication about HIV/AIDS and sexual behaviour among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Accra, Ghana. African Health Science, 3(1), 7-14.
Brown, J. D., & Walsh-Childers, K. (1994). Effects of media on personal and public health. In J. Bryant and D. Zillman (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1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larke, J. N. (1992). Cancer, heart disease, and AIDS: What do the media tell us about these diseases? Health communication, 4(2), 105-120.
Finnegan Jr., J. R., & Viswanath, K (1990). Health and communication: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flunces on the research agenda. In E. B. Ray & L. Donohew (Eds.).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pp. 9-2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amson, W. A. (1989). News as Fram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157-161.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ber, D. A. (1989). Content and meaning: What is it all abou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 144-152
Hafferty, F.W., & Forster, S., (1994). Decontextualizing Disability in the crime mystery genre: the case of the invisible handicap. Disability & Society, 9(2), 185-206.
Herman, J.C. (1986). Gatekeeper vwrsus propaganda models: A critical American perspective. In P. Golding et al., (Eds). Communicating Politics. NY: Holmes and Meier
Kitzinger, C., & Wilkinson, S. (1996). Theorizing representing the other. In C. Kitzinger & S. Wilkinson (Eds.), Representing the other: A feminism & psychology reader (pp. - ). London: Sage.
Lemmens, P.H., Vaeth, P.A., & Greenfield T.K., “Coverage of Beverage Alcohol Issues in the Print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5-1991,”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 89, no. 10 (1999), 1555-1560.
Lepre, C.R., Walsh-Childers, K., & Chance, J.C., “Newspaper Coverage Portrays Managed Care Negatively,”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vol. 24, no. 2 (2003), 6-20.
Maibach, E., & Flora, J. A. (1993). Symbolic modeling and cognitive rehearsal: Using video to promote AIDS prevention self-effica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 517-545.
Manheim, J. B. (1984). Changing national image: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 agenda set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 641-657.
McGuire, W. J. (1984). Public communication as a strategy for inducing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al change. Preventive Medicine, 13, 299-319.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oy. Newbury Park, CA: Sage
Mill, K. (1992).Smoking up a storm:PR and advertis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garette problem, 1953-1954. Journalism Monographs,136
Padegett, G. F. (1990). In search of a usable definition of news for the classroom. Journalism Educators 45(3):67-69,89
Rogers, E. M. (1996).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 An up-to date report.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 15-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