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尹麗雲(2006)。《職棒球迷對手機運動類加值服務之消費行為及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銀禾文化。
王昭正、朱瑞淵 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原著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王昭風 譯(2006)。《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Dobord, G. E. [1992]. La Societe du Specatcle., Paris: Editions Gallimard.)
王泰俐(2006)。〈書評:媒體景觀與民主危機:恐怖主義、美伊戰事與總統選戰〉,《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197-204。
石國棟 譯(2008)。〈運動與國家的形成〉,黃東治、邱金松 總校《運動事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原著Maguire, J., Jarvie, G.., Mansfield, L., and Bradley, J. [2002]. 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任遠、鄧理峰(1999)。〈電視是什麼?:論電視傳播的人際性〉,《中華傳播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619_1.pdf
何哲欣 譯(2008)。《運動明星:現代運動與運動明人的文化經濟學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原著Smart, B. [2005]. The sport star: modern sport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sporting celebrity. London: SAGE.)
余宗龍、張永文(2005)。(中華奧運棒球隊兵敗雅典後的省思),《中華體育季刊》,第19卷,第2期,84-92。吳世政、蘇淑娟(2006)。〈台灣棒球場域的消費景觀〉,《地理學報》,第43期,1-22。吳東威(2009)。《北京奧運中華棒球加油團的生活形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國時報旅行社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吳叡人 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原著 Anderson, B.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呂健忠 譯(1998)。《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台北:立緒。(原著Foster, H. edited [1991].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New York : New Press.)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 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著Babbie, E. [2001].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周靈山(2001)。〈大眾傳播媒體與大專籃球運動聯賽之初探〉,《大專體育》,第52期,81-88。周靈山(2004)。〈不同性別體育院校學生觀賞電視轉播之相關研究〉,《吳鳳學報》,第13期,299-314。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生智。
林千源(1994)。《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林千源(2003)。〈台灣球迷對棒球的情感與認同:以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中華對日本之季軍賽為例〉。《體育學報》,第35期,167-178。林佩玉(2008)。《棒球迷在網際網路的互動、認同與想像》。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林淑娟、林房儹(1995)。〈職業棒球與運動傳播媒體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第78期,130-135。
祁阿紅、張鲲 譯(2005)。《電視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Fiske, J. [1991].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 Routledge.)
洪建平(2008)。〈奧運轉播:在經濟和技術之間〉,《傳媒透視》,2008年05月號,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80515_76_121847.html。
洪珠媚、吳卿銅、江金山(2008),〈運動觀光體驗價值實證之研究-觀賞2008北京奧運棒球賽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5卷,第2期,93-106。洪煌佳(2003)。〈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商品化的省思〉,《台東大學體育學報》,第1期,211-223。
紅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文化。(原著Krueger, R. A. & Casey, M. A. [2000]. Focus groups: A praci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3r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雨村 譯(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Kottak, C. P. [2004].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11th ed.. Bost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高俊雄(2003)。〈重振台灣棒球熱之推手─第三十四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台灣地區運動產業典範集錦》,桃園: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張力可(2000)。《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凱翔(2008)。〈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第3期,130-136。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 (1895-1990)》。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莫季雍(2003)。〈運動、傳播媒體與產業〉,《運動管理季刊》,第4期,4-15。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經驗與CBC的【Hockey Night 0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第96期,213-259。陳月娥 譯(2008)。〈運動、媒體與社會〉,黃東治、邱金松 總校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原著Maguire, J., Jarvie, G., Mansfield, L., & Bradley, J. [2002]. 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陳芸芸 譯(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原著Abercrombie, N. [1996]. Television and society.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陳芸芸、劉慧雯 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原著McQuail, D. [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4th ed. London ; Thousand Oaks : Sage Publications.)
陳春昇(2006)。《3D/VR動態模擬棒球比賽線上轉播系統》。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家奇(2007)。《解構媒體的王建民現象—國族、名人、與媒體商品》。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麻爭旗 譯(2000)。《媒體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原著Dayan, D. & Katz, E. [1996]. 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 casting of histor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傅銘偉(2006)。《媒體奇觀與認同政治:談台灣男同志運動的影像建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資淵(2006)。《互動電視棒球轉播節目加值資訊研究-以年輕族群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文誠、盂峻瑋(2004)。《台灣棒球王》,台北:我識。
程予誠(1998)。《傳播帝國:新媒體帝國主義》,台北:亞太。
黃東治、邱金松 總校譯(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原著Maguire, J., Jarvie, G.., Mansfield, L., and Bradley, J. [2002]. 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黃秋碧(1997)。《KTV使用對個人的意義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家、宗靜萍、吳蕙芬、林妙容、錢俊豪、張書翎 譯(2006)。《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原著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2].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ed)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黃新生(1987)。《媒體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黃煜(2001)。〈提升票房密方─職業球團球賽現場促銷活動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葉雅正、李淑汝(2008)。〈2008年北京奧運會-科技奧運之探討〉,《大專體育》,第94期,36-42。褚瑞婷(2008)。〈國改研究報告:誰來轉播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從公共電視轉播的可行性談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09 年3月27 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4830
趙志卿(2003)。《社會環境變遷對第34屆世界盃棒球賽效益之影響》。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昌德(1998)。〈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台灣社會研究》,第32期,215-247。
潘宇航(2005)。《運動場上的眾聲喧嘩:台灣棒球迷與職棒球場中的空間氛圍、人群互動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岱亨(2003)。《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蔡長穎(2003)。〈虛擬、超真實的布希亞〉,《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1期,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1/31-29.htm。
賴山水(1992)。《賴山水話職棒》。台北:懋聯文化基金。
錢中文 主編(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謝仕淵、謝佳芬(2005)。《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
謝佳芬(2005)。《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俊敏 譯(2008)。〈運動、公民和族群的熱情〉,黃東治、邱金松 總校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原著Maguire, J., Jarvie, G., Mansfield, L., & Bradley, J. [2002]. 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鍾俊敏(2005)。〈「體育運動」與「認同」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第79期,90-95。鍾俊敏(2007)。〈奧林匹克活動與台灣國族主義─運動與政治關係之再思考〉,《大專體育學刊》,第9卷,第4期,17-27。鍾權(導演)(2007.11.19)。《台、北、京之比賽》。台北:公共電視。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Bairner, A. (2001). Sport,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urkheim, E. (1912/2001).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a study in religious sociology. (Cosman, C. trans.). Oxfor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n, E.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reality.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Jhally, S. (1989).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ports/media complex. In L.A. Wenner (Eds.), Media, sports and society. (pp.70-93). Newbury Park: Sage.
Kellner, D. (2003). Media spectacl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Kellner, D. (2005). Media spectacle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terrorism, war, and election battles. Boulder, Colo.: Paradigm.
Liebes, T. & Katz, E. (1993). The export of mea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ty Press.
Lofland, J. & Lofland, L.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 A.: Wadsworth.
Maguire, J. (1999). Global sport: identities, societies,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England: Polity Press.
McCarthy, A. (2001). Ambient television: visual culture and public spac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cQuail, D. (1997). Audience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Miller, T., Geoffrey, L., Jim, M., & David, R. (2001). Globalization and Sport: playing the world.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Mishler, E.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dcliffe-Brown, A. R. (1965).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essays and addresses.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Rappaport, R. A. (1974). The obvious aspects of ritual. Cambridge anthropologist, 2(1):2-60.
Real, M.R. (1975). Super Bowl: Mythic Spectac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5(1), 31-43.
Rothenbuhler, E. W. (1998). Ritual communication: from everyday conversation to mediated ceremon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Illinois: Aldine.
Vaughn, S., Schumm, J., & Sinagub, J. (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Wann, D. (1995).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sport fan motivation scale. Journal of Sports and Social Issues, 19, 377-396.
Wann, D., Melnick, M., Rusell, G, & Pease, D. (2001). Sports fans: the psychology and social impact of spectators. New York: Routleage.
Wenner, L. A. & Gantz, W. (1989). The audience experience with sports on television. In Lawrence Wenner A. (ed.), Media, sports, and society.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Wenner L. A. & Gantz W. (1998). Whaching sports on television: audience experience, gender, fanship, and marriage. In Lawrence Wenner A. (ed.), Mediasport.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