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民85)。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
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大修(民9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發表於教育部主
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第三梯次,2月
20-21日。
王振鴻(民8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民90)。教材編寫的原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第三梯次,2月20-21日。
白亦方(民88)。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臼井嘉一(民88)。社會科理論與融合課程之研究(楊思偉譯)。台北:商
鼎。(原著出版於1989年)。
呂若瑜(民83)。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愛珍(民8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李柏佳(民86)。我國小學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564,
40-43。
李錫津(民88)。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與教學通訊,創刊號,1。
李宗薇(民89)。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
教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歐慧敏(民89)。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世忠(民89)。教師運用新教材對教師訓練影響之個案研究。發表於淡
江大學主辦,「教師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的因應
與挑戰」學術研討會。5月18-19日。
余霖(民86)。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
http://www.nknu. edu.tw/~edu/item/item2-article17.htm。(查詢
日期民國90年3月23日)
余安邦(民85)。當前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教學及評量的分析與批判。
教育資料與研究,13,16-19。
吳若琳(民87)。國民小學一年級社會科課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澤民(民90)。立德國中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與分享。發表於教育部
主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第三梯次,2月
20-21日。
杜美智(民86)。國小社會科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健明(民84)。參與「目標為本課程」試驗計畫教師的課程決策模式。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銀亮(民89)。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武科(民81)。生活與倫理革新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
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3-78。台北揚智。
林幸姿(民86)。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民88)。從形式課程到實質課程─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及其對
師資培育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2,105-124。
林佩璇(民8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
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高雄:麗文。
林殿傑(民89)。探析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技術及職業教育,55,51-56。
林霓岑(民89)。國民小學教師設計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青青國小主編(民89)。青青國小九年一貫課程方案。台北:青青國小。
洪寶蓮(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和進修。
http://s2.ntptc.edu.tw/九年一 貫相關資料/九年一貫7-
2.htm。(查詢日期民國90年4月16日)
柯份(民90)。生活課程學校本位之行動研究。發表於教育部主辦,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第二梯次,1月16-17日。
徐超聖(民88)。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載於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自主與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與展望,27-
56。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秦葆琦(民83)。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
師研習會。
秦葆琦(民90)。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
http://www.iest.edu.tw/ ANNOUNCE/9TEACH/16.htm。(查詢日期民
國90年5月3日)
許銘欽(民90)。從教學節數的配置構想談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的實施
問題與建議。http://s2.ntptc.edu.tw/九年一貫相關資料/九年一貫
3-4.htm。(查詢日期民國90年4月23日)
許靜怡(民89)。教師知識的轉化:以一位國小實習教師的公平概念為
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上芬(民86)。國中理化課程轉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民88)。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黃政傑(民74)。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民80)。社會科教育目標與功能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16,1-17。
黃炳煌(民85)。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炳煌(民88a)。「社會」課程從心出發。翰林文教,4,28。
黃炳煌(民88b)。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
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高雄:麗文。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譯瑩(民88)。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及社會領域統整課程示例。發表
於王大修主編,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黃世祝(民83)。地球村中國小社會科教學的定位。國教之友,45(4),42-46。
黃義良(民88)。中小學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載
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
討會會議手冊論文彙編。高雄:高師大。
郭玉霞(民85)。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53-59。
郭至和(民89)。台中市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89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草案)。台北
市: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民89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
要。台北市:教育部編印。
葉芷嫻(民9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
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向明(民89)。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社。
陳伯璋(民89)。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http://mail.zcjh.hlc.edu.tw/教師角色.htm。(查詢日期民國89年
9月18日)。
陳伯璋(民9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發表於教育部主
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第二梯次,1月
16-17日。
陳佩棻(民8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課程實施之研究─ 一所學校之
個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埩淑(民84)。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課程目標、教材編輯及實施現況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秀玉(民89)。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
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陳新轉(民89)。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
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民82)。國小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民81)。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曾郁敏(民87)。國小音樂課程轉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志朗(民89)。國民小學九年一貫執行情形專案報告。
http://www.knsh.com.tw/D/index6.htm。(查詢日期民國90年4月10
日)
游淑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洲松(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哲學分析─後現代的觀
點。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29-
52。台北:揚智。
楊益風(民88)。由九年一貫課程看實施的可能問題。教師天地,101,49-52。
楊國賜(民80)。當前我國社會教育政策與發展取向。社會教育年刊,44,3-8。
蔡清田(民88)。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行動探究。台灣教育,581,9-
21。
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主辦,「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
1月12-14日。
歐用生(民79)。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研習資訊,62,4-8。歐用生(民8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2)。加強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責任。研習資訊,10(4),1-7。歐用生(民83)。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6)。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9)。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鄭明長(民86)。課程實施與教室歷程的詮釋分析─以國小五年級社會科
教學觀察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蕭英勵(民89)。建立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以一位有創意的教師為例。
教育資料與研究,32,56-61。
饒見維(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
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
饒見維(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
http:// s2. ntptc. edu.tw/九年一貫相關資料/九年一貫7-
2.htm。(查詢日期民國90年4月10日)
二、英文書目:
Beane,J.A.(1998).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Teachers College.
Brophy,J.E.(1982).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1),1-
13.
Cuban,L.(1991).History of teaching in social studies. In J.
Shaver(Ed.)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197-209). N.Y.:Macmillan.
Dewey, J.(1963).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Y.:Macmillan.
DenzinN.K.(1978).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 Y.:McGraw-Hill.
Dolman,D.H.J.M.(1992). Assessing Test Validity through the
Use of Teachers’Judge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CA, April 20-2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43956).
Edward, J.(2000).Constructuvist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 91(5),221-225.
Eisner,E.W.(1979).The education imagination: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N.Y.:Macmillan.
Fogarty,R.(1991).Ten ways to integrs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1), 20-22.
Garrett,A.W.(1994).What Is Curriculum History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tudies Association
,Chapel Hill,NC,November 9-13.(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83584).
Glatthorn,A.A.(1987).Curriculum Leadership.ILL.: Scott,
Foresman & Company.
Goodlad,J.I.(1979).The Scope of The Curriculum Field.In
I.J.Goodlad, et al. Curriculum Inq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N.Y.: McGraw-hill.ong,Hoo-Jo.
Goodlad,J.I.(1984).A place called school. N.Y.: McGraw-hill.
Jose Native,C.F.(1997)Teacher’ way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A classroom investigation of one experienced
teacher’s use of his knowledge of both mathematicl and
pedag.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blished by UMI.
Larson,J. O.(1995).For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 Probing the
levels of Intended Curriculum for a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San
Francisco,CA,April 23.(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91642).
Locatelli,E.G.(1986).A Study of Writing Curriculum Project
and mention. Unpublished Ed.D.Dissertation. N.Y. University.
Mary,A.D.(2000).Closing theBook on Scial Studies:Four
Classroom Teachers Go beyond the Text.The Social Studies, 91
(3),132-136.
Munby, H.(1983).A Qualitative study of teachers’ beliefs and
princip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28215).
Saylor,J.G,Alexander,William M.(1974).Planning Curriculum for
Schools.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Shulman,L.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22.
Shaver,J.(1987) .Implications from research:What should be
taught in social studies?In V.Richard-kohler(Ed.),Educator’
s handbook:A research perspective,112-38. N.Y: Longman.
Snyder,J.,Bolin,F.,Zumwalt,K.(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P.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Y.:Macmillan.
Stake,R.E.(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