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
先秦 《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 戴德、戴勝:《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先秦 左丘明:《左傳》(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漢 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南朝宋 范曄:《二十五史-後漢書》(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元 脫脫:《二十五史-宋史》(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先秦 莊周:《莊子》(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先秦 管仲:《管子》(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先秦 商鞅:《商君書》(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
先秦 韓非:《韓非子》(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晉 干寶:《搜神記》,收錄於《百子全書》(台北:古今文化,1963年)。
宋 包拯:《包拯文集》(台北:捷幼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總經銷,1993年)。
宋 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宋 羅燁:《醉翁談錄》,收錄於《中國筆記小說名著》(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 李昉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明 無名氏:《龍圖公案》(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84年)。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鼎文出版社,1974年)。
清 李伯元:《活地獄》,收錄於《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圖書公司,1984年)。
清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七冊。
清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涵芬樓秘笈第九冊。
清 崔述:《無聞集、訟論》,收錄於《崔東壁遺書》(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 丁福保:《全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 長孫無忌:《唐律疏義》(東京:律令研究會編輯發行,汲古書院製作發賣,昭和50年)。
明 丘濬:《大學衍義補》(台北:中文出版社)。
二、專著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6月)。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0年9月)。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李漢秋、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侯忠義:《三俠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出版社)。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王秋桂:《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靜宜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8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吳村:《200種中國通俗小說述要》(台北:漢欣文化事業,1990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康來新:《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漢威出版社,1998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林岷:《歷史與戲劇的碰撞》(台北:歷史智庫出版,1996年)。
龔鵬程:《大俠》(台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邱燮友等:《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8年)。
文產生:《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瞿同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李用兵:《中國古代法制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鳥瞰》(鄭州:大象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武樹臣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6年)。
羅伊德(Dennis Lloyd):《法律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淡江大學:《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文崇一、蕭新煌:《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1988年)。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兼論在中國文學上的實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周作人:《夜讀抄》,收錄於《周作人全集》第二冊(台中:藍燈文化事業,1982年)。
戴華、鄭曉時:《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28),1991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齊曉楓:《元代公案劇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5年)。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柯玫文:《三俠五義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9年)。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張慧貞:《施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廖鴻裕:《海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王緯甄:《元雜劇中的獄訟劇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范長華:《元代報冤類雜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潮》(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王世榕:《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行》(政治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1967年)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1年)。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89年)。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邢曉軍:〈傳統中國的厭訟現象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汕頭大學學報》(1998年第14卷第2期)。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傳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金介甫:〈中西推理小說的比較〉,《聯合文學》(1985年8月,一卷十期)。
呂明修:〈試析兩篇唐人公案小說-崔碣與蘇無名〉,《輔仁學誌》(1994年第23期)。
成中英:〈論孔孟的正義觀〉,收錄在《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趙志裕:〈義-中國社會的公平觀〉收錄在高尚仁、楊中芳合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陳大康:〈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雜誌(1987年第16期)。閻明恕:〈禮教與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評述〉,《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筱紅:〈規矩與方圓-中國古代女誡思想述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謝真元:〈古代小說中婦女命運的文化透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
羅洪洋:〈論中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李中耀:〈論明傳奇中的才子佳人婚姻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程國賦:〈試論唐代婚戀小說的嬗變〉,《齊魯學刊》(1995年第4期)。
許建平:〈明清小說人欲表現特徵及其嬗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褚贛生:〈中國古代奴婢文學述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趙維江:〈論唐代小說中商賈描寫的文化意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8卷第2期)。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史研究論叢》(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吳智和:〈明代的江湖盜〉,《明史研究專刊》第一冊(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大工業與文化》(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年)。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84年,第三卷第一期)。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1986年,第15卷第5期)。
曾永義:〈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型態〉,《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林保淳:〈中國古代公案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朱萬曙:〈百家公案與龍圖公案合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竺洪波:〈稀見小說新民公案考評〉,《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總第44期)。
竺洪波:〈清官形象與清官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6期)。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章子仁:〈包公:歷史與舞台〉,《浙江學刊》(雙月刊)(1994年第1期)。
李叢昕:〈范仲淹與包公戲〉,《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王廣新:〈論元雜劇官吏形象的喜劇審美價值〉,《海南師院學報》(1994年第2期)。
趙章超:〈論陳州糶米在元代包公戲中的兩點創新〉,《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總第15卷第3期)。
張如法:〈包公現象的成因與故事敘事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2期)。
楊芷華:〈演為說唱,繼往開來-明成化刊包公故事說唱詞話八種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2期)。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與清代中後期大眾文化心理〉,《通俗文學評論(武漢)》(1999年3月)。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繁榮與清代北京曲藝業的發展〉,《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荊學義:〈晚清武俠公案小說與農耕文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程如峰:〈論包公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江淮論壇》(1997年第3期)。
王紀河:〈淺談包公的用人與嚴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傅玉璋:〈試論包拯的用人之道〉,《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朱萬曙:〈論包拯的儒家人格〉,《學術界》(1999年第2期)。
賈玉英:〈包拯的台諫官政績述論〉,《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周寶珠:〈略論包拯生活的歷史時代〉,《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劉坤太:〈包拯改革賦稅弊政的主張與實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孔繁敏:〈包拯與慶歷新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陳洪瀾:〈中國首次包拯學術研討會綜述〉,《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于莉莉:〈試談元雜劇中包公的智慧風趣與幽默〉,《河北學刊》(1996年2月)。
涂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聯〉,《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胡萬川:〈士之未達,其困何如-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未達之秀才〉,《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思想與文學》(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89年)。
王穎:〈略論元雜劇中的科舉考試〉,《遼寧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孫生:〈鬼道、談風、女鬼-魏晉六朝志怪小說女鬼形象獨秀原因探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姚偉鈞:〈夢象、占夢與中國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林榮芹:〈中國戲曲創作多夢的心理透視〉,《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許祥麟:〈鬼魂藝術型態與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構思〉,(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周曉琳:〈試論中國古代作家的夢幻體驗〉,《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田兆元:〈中國先秦鬼神崇拜的演進大勢〉,《華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吳紹玖:〈文言夢小說與宗教文化心理〉,《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王立:〈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0卷第1期)。
惠繼東:〈談談元雜劇中的冤鬼復仇問題〉,《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5卷第2期)。
張健:〈略論中國古代喜劇中的崇生主義〉,《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7卷第1期)。
劉興漢:〈因果報應觀念與中國話本小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
王引萍:〈三言因果報應與編撰意圖論析〉,《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