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1 15: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安宜
研究生(外文):Cheng An-Yi
論文名稱:《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Justice Culture of "Long-T''u-Kung-An"
指導教授:林啟屏林啟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p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明代龍圖公案文學-社會民間文化公道包公
外文關鍵詞:The Ming DynastyLong-T''u-Kung-AnLiterature-SocietyPopular CultureJusticeBao Ku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5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以「名公判案」為發展主線的作品,在十六至十九世紀中國俗文學領域盛極一時。名判替民眾伸張正義的故事,不但提供讀者發抒不滿,成就大眾的公道夢;在邪不勝正主題外,內容更反映出當代的社會公平準則及意識,適足以提供我們考察民間「公道」一辭的實際涵義。因此本文以探討公道為主題的公案小說進行分析,擇取集大成的《龍圖公案》研究。劃分出判官形象、婚戀題材、竊奪題材、官害題材、怨憾題材、神鬼設置六個主題進行討論,試圖由民間俗文學作品中歸納出屬於當代的公道意見,我們將此研究定義為公道文化。
問題處理從兩方面進行:一為行為層面的歸納,即判官為達成公道而做的各種設置,本文預期由此看出存在於世俗生活的社會準則。另一方面則是探討存在於行為背後的理由,或是民眾選擇某種方式的心理因素並評其優劣,本文預期由此看出構成民間公道觀念呈現出的人文意識。
  在判官形象部分,先由判官出現與執行任務之歸納,說明判官確為公案小說核心。再由判官身上「接受訴冤」與「人智辦案」特質,說明判官被塑造出來的原因,是針對現實世界的訴訟管道無法提供人有效的保護,以及案情膠著不易偵破而設。因此《龍圖公案》中的包公在滿足民眾公道夢想的前提下,表現出廣受各方訴冤與運用各種技巧破案的特質。此外,書中不乏精采的「人智辦案」案例,這與民眾崇尚智慧破案的喜好有關,崇智的傳統可上推至更早的文獻中印證。本章最末探討人民尋求判官協助的心態,說明這種心態是基於人類社會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同時古代社會是由國家肩負公道系統的傳統下,因此人民碰到困難仍然希望尋求合法管道-判官協助處理。
  接下來是對書中的關鍵和衝突進行分析與討論。婚戀題材先由案發對象分為才子佳人、尋常夫妻、姦夫淫婦三種糾紛類型,再由判官的處置糾紛方式,討論當時社會現存的公道法則,發現世人聲援公道,其實是圍繞女德為考量核心。
  竊盜題材則由財物偷盜轉移間的衝突處理,探討世人對於財物糾紛時的處置原則,包括同姓同宗繼承原則,以及規避原告引誘犯罪的立場。
  官害題材針對社會上下階層兩極化發展事實,討論遇衝突對峙時下層群眾認同的原則,包括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嚴懲瀆職者、行赦爭議等。從情節衝突中所得民意,反映出要求落實執法公平,不因身分地位而差別之主張。
  怨憾題材以書中自成一類的陰司上告案例,討論果報未報進而質疑正義不存在之事實。在判例中可看到以「人力難以改變」和「人力可致力改進」二種固定模式,企圖圓飾果報非必然性問題。從其與人為善而不破果報說的做法,可見人肯定公道必然存在之態度。
  神鬼設置部分以「神鬼為人用」的觀點說明「神與鬼」在小說中的功能,再從經常出現的魂訴、托夢、畜申、風引四種類型,說明四者以完成報案和破案目的為主要任務。最後以神鬼涉足刑案的範圍和限制,得出人援引神鬼破案時仍必須遵循的原則:一方面追求公道的決心不受時空之限;然另一方面人世的問題仍必須回歸人世的制度與方法解決。 
  由《龍圖公案》書中六大主題的討論,指引我們得出民間公道文化的內涵有:
 第一,標榜公道者其立場並非超然無私,被多數人認定為適當的處置,不一定真是公道。
 第二,執行公道時若不慎公器濫用,恐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第三,人探討公道的觸角向外擴充至人類社會中的價值觀,不限於金錢傷害等事件。
 第四,公道不受時空、物我之限,同時人世問題最終仍回歸人世解決。
這四點分別說明了論斷公道時:立場上的不客觀、執行時之限制、聲援的範圍,與回歸人世原則處理。
In 16th century to 19th century, the works emphasize on "Famous judges inquisition" were famous in the area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The stories that famous judges fight for people provide readers to express their dissatisfaction and make people''s justice dreams come true. Beside the idea of evil won''t win justice, the contents had revealed the social justice rules and consciousness at the that time, and this just happened to be enough for us to see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word "justice" in society. Therefore, we will analyze judgement stories that emphasize on justice, and we will focus on "Long- T ''u-Kung-An". We will have a discussion from six themes: judge image; marriage and love affairs; steal and plunder; officials aggrieve; complaint and regret and gods and ghosts .We try to induce justice opinions at that time from private folk literature, and we define the result as "justice culture".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from two respects: one is to sum up the behavior aspect, what the judge does in order to reach justice. We expect to see the society rules that exist in civil lives from this. The other one is to discus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behaviors , or the mental reasons why people choose some way then to criticize the reasons . We expect to see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which form the civil justice concept.
In the part of judge image, first, through the inducing of judge''s appearance and judge''s mission executing, we prove that judge is the main point of judgement fictions. Then,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eipt of injustice telling" and "wise inquisition", we explain that a judge is formed because the lawsuit tract in the real world can''t provide people effective protect, and because the case is in a stalemate. Therefore, in precondition of satisfying people''s justice dreams, Bao Kung in "Long-T''u-Kung-A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ccepting lawsuit from every places and using skills to settle a criminal case. Besides, in the book, it has excellent examples of "wise inquisition". This is related to people''s favorites of praising settling a case by wisdom, and the tradition of praising wisdom can be traced back to earlier books and get proved in the books. In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we will discuss people''s attitudes of searching for judge''s help, and we can explain this kind of attitude is based on people''s need to justice. Beside this, in the tradition that in ancient society, state is responsible for justice system, when people meet difficulties, they still wish to search for a legal tract---judge''s help.
After that, we will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key points and conflicts in the book. Marriage and love affairs can be divided by case leading roles into ideal couples (handsome gentleman and pretty lady), common couples, and lovers who are not legally married. And from the way that judges deal with the affairs, we discuss the justice rules exists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we find that what people called justice actually is decided by a woman ''s virginity.
The topic of steal and plunder is by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property stealing and transferring to discuss people''s handling attitudes to property problems. This includes the inherit rules of the descendants and avoiding accuser''s fault.
Officials aggrieve aims directly at the facts that upper ranking and lower ranking in the society have developed into two totally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discussing the principles people in lower ranking agreed with when conflicts happens. This part includes nobles receive the same punishment with common people if they break the laws, punishing those who profane their jobs sharply, and pardon giving arguing. People''s wishes in the conflict reveal the demand of enforcing the law really fair
The topic of complaint and regret is through the underworld accuse case to discuss justice is not carried on then to suspect justice . In the case we can see two stable models: "human power can''t change" and "human power can promote" These two try to cover up the problem that judgement is not definitely. From the way it doesn''t break the judgement saying, we can see that people''s attitudes of confirming justice certainly exists.
As to gods and ghosts, then we induce four types: ghosts telling, dream telling, animals telling, and wind telling to explain these four types play a role of instruments to report an case to the officials and to settle a case. At last, through the range and limitation gods and ghosts could involve in the case, we get the rules people have to follow up when draw assistance from gods and ghosts to settle a case. One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chasing justice won''t be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the other is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s still have to be resolved by the systems and ways of the society.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six topics in "Long-T ''u-Kung-An", we get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ntents of civil justice culture are:
1、People who declare fair are not detachment and disinterested. What most people think a proper treatment is not exactly fair.
2、To abuse one''s authority when executing justice will lead to a greater damage.
3、The justice people discuss has expanded to the concept of values in the society, not only money.
4、Justice is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material and spirit. Meanwhile,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s at last return to be solved by people.
The above four points cover the crisis of discussing and judging justice, the limitation of carrying on, the range of giving mortal support, and th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of return to people''s lives to probe.
《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二章 判官形象與公道文化9
第一節 判官為公案小說核心9
一、為民申冤、勇於辦案9
二、明察秋毫,突顯智辦10
三、判官職權擴充11
四、判官能力增加12
第二節 訴冤之表現與反映出的社會問題15
一、衙門乘機斂財17
二、訴訟是精神與人格上的折磨17
三、無訟思想降低訴訟意願18
第三節 審案特徵與崇智傳統20
一、審案情21
(一)喬裝暗察21
(二)使計誘騙23
(三)隔離訊問25
二、辨曲直27
(一)細繹證詞:27
(二)物性常理:28
第四節 仰賴判官心態之分析31
本章小結:34
第三章 《龍圖公案》質疑之社會問題36
第一節 情理衝突之婚戀型態36
一、才子佳人(婚前)37
二、尋常夫妻(婚後)38
三、姦夫淫婦39
第二節 貪欲犯罪之竊奪行為41
一、偷竊財物42
二、謀奪財物42
(一)行商行人被害42
(二)謀害友人主人45
(三)拐騙財物46
第三節 權力相脅之官害糾紛48
一、強搶民女48
二、徇私不公49
第四節 果報不察之怨憾主題54
一、怨福壽不均54
二、怨功名不就54
三、怨子嗣不昌55
四、怨婚配不當56
第五節 起冤徵實之神鬼設置60
一、萬物有靈60
二、人鬼合作62
三、神鬼設置類型67
(一)魂訴67
(二)扥夢69
(三)畜申71
(四)風引72
本章小結:74
第四章 《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76
第一節 考察女德之預設立場76
一、婚前不失貞德76
二、受辱殉節明志79
三、淫亂罪歸婦女82
第二節 物權歸屬之還報觀點84
一、同姓同宗繼承原則85
二、規避引誘犯罪之責86
第三節 刑無等級之執法立場86
一、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87
二、嚴懲瀆職者89
三、行赦爭議91
第四節 圓飾果報之公道法則94
一、人力難以改變者94
二、人力可致力改進者96
第五節 神鬼助人之意識98
一、神鬼相助98
二、公道不受時空、物我之限100
三、回歸人事人斷之思考架構102
本章小結:104
第五章 結論107
第一節 各章研究重點及成果10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09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古籍
先秦 《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 戴德、戴勝:《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先秦 左丘明:《左傳》(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漢 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南朝宋 范曄:《二十五史-後漢書》(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元 脫脫:《二十五史-宋史》(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先秦 莊周:《莊子》(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先秦 管仲:《管子》(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先秦 商鞅:《商君書》(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
先秦 韓非:《韓非子》(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晉 干寶:《搜神記》,收錄於《百子全書》(台北:古今文化,1963年)。
宋 包拯:《包拯文集》(台北:捷幼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總經銷,1993年)。
宋 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宋 羅燁:《醉翁談錄》,收錄於《中國筆記小說名著》(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 李昉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明 無名氏:《龍圖公案》(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84年)。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鼎文出版社,1974年)。
清 李伯元:《活地獄》,收錄於《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圖書公司,1984年)。
清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七冊。
清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涵芬樓秘笈第九冊。
清 崔述:《無聞集、訟論》,收錄於《崔東壁遺書》(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 丁福保:《全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 長孫無忌:《唐律疏義》(東京:律令研究會編輯發行,汲古書院製作發賣,昭和50年)。
明 丘濬:《大學衍義補》(台北:中文出版社)。
二、專著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6月)。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0年9月)。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李漢秋、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侯忠義:《三俠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出版社)。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王秋桂:《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靜宜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8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吳村:《200種中國通俗小說述要》(台北:漢欣文化事業,1990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康來新:《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漢威出版社,1998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林岷:《歷史與戲劇的碰撞》(台北:歷史智庫出版,1996年)。
龔鵬程:《大俠》(台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邱燮友等:《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8年)。
文產生:《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瞿同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李用兵:《中國古代法制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鳥瞰》(鄭州:大象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武樹臣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6年)。
羅伊德(Dennis Lloyd):《法律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淡江大學:《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文崇一、蕭新煌:《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1988年)。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兼論在中國文學上的實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周作人:《夜讀抄》,收錄於《周作人全集》第二冊(台中:藍燈文化事業,1982年)。
戴華、鄭曉時:《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28),1991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齊曉楓:《元代公案劇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5年)。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
柯玫文:《三俠五義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9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慧貞:《施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廖鴻裕:《海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緯甄:《元雜劇中的獄訟劇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范長華:《元代報冤類雜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潮》(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
王世榕:《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行》(政治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1967年)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1年)。
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89年)。
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邢曉軍:〈傳統中國的厭訟現象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汕頭大學學報》(1998年第14卷第2期)。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傳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
金介甫:〈中西推理小說的比較〉,《聯合文學》(1985年8月,一卷十期)。
呂明修:〈試析兩篇唐人公案小說-崔碣與蘇無名〉,《輔仁學誌》(1994年第23期)。
成中英:〈論孔孟的正義觀〉,收錄在《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趙志裕:〈義-中國社會的公平觀〉收錄在高尚仁、楊中芳合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陳大康:〈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雜誌(1987年第16期)。
閻明恕:〈禮教與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評述〉,《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筱紅:〈規矩與方圓-中國古代女誡思想述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謝真元:〈古代小說中婦女命運的文化透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
羅洪洋:〈論中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李中耀:〈論明傳奇中的才子佳人婚姻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程國賦:〈試論唐代婚戀小說的嬗變〉,《齊魯學刊》(1995年第4期)。
許建平:〈明清小說人欲表現特徵及其嬗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褚贛生:〈中國古代奴婢文學述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趙維江:〈論唐代小說中商賈描寫的文化意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8卷第2期)。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史研究論叢》(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吳智和:〈明代的江湖盜〉,《明史研究專刊》第一冊(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大工業與文化》(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年)。
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84年,第三卷第一期)。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1986年,第15卷第5期)。
曾永義:〈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型態〉,《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林保淳:〈中國古代公案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朱萬曙:〈百家公案與龍圖公案合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竺洪波:〈稀見小說新民公案考評〉,《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總第44期)。
竺洪波:〈清官形象與清官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6期)。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章子仁:〈包公:歷史與舞台〉,《浙江學刊》(雙月刊)(1994年第1期)。
李叢昕:〈范仲淹與包公戲〉,《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王廣新:〈論元雜劇官吏形象的喜劇審美價值〉,《海南師院學報》(1994年第2期)。
趙章超:〈論陳州糶米在元代包公戲中的兩點創新〉,《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總第15卷第3期)。
張如法:〈包公現象的成因與故事敘事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2期)。
楊芷華:〈演為說唱,繼往開來-明成化刊包公故事說唱詞話八種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2期)。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與清代中後期大眾文化心理〉,《通俗文學評論(武漢)》(1999年3月)。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繁榮與清代北京曲藝業的發展〉,《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荊學義:〈晚清武俠公案小說與農耕文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程如峰:〈論包公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江淮論壇》(1997年第3期)。
王紀河:〈淺談包公的用人與嚴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傅玉璋:〈試論包拯的用人之道〉,《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朱萬曙:〈論包拯的儒家人格〉,《學術界》(1999年第2期)。
賈玉英:〈包拯的台諫官政績述論〉,《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周寶珠:〈略論包拯生活的歷史時代〉,《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劉坤太:〈包拯改革賦稅弊政的主張與實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孔繁敏:〈包拯與慶歷新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陳洪瀾:〈中國首次包拯學術研討會綜述〉,《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于莉莉:〈試談元雜劇中包公的智慧風趣與幽默〉,《河北學刊》(1996年2月)。
涂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聯〉,《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胡萬川:〈士之未達,其困何如-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未達之秀才〉,《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思想與文學》(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89年)。
王穎:〈略論元雜劇中的科舉考試〉,《遼寧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孫生:〈鬼道、談風、女鬼-魏晉六朝志怪小說女鬼形象獨秀原因探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姚偉鈞:〈夢象、占夢與中國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林榮芹:〈中國戲曲創作多夢的心理透視〉,《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許祥麟:〈鬼魂藝術型態與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構思〉,(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周曉琳:〈試論中國古代作家的夢幻體驗〉,《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田兆元:〈中國先秦鬼神崇拜的演進大勢〉,《華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吳紹玖:〈文言夢小說與宗教文化心理〉,《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王立:〈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0卷第1期)。
惠繼東:〈談談元雜劇中的冤鬼復仇問題〉,《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5卷第2期)。
張健:〈略論中國古代喜劇中的崇生主義〉,《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7卷第1期)。
劉興漢:〈因果報應觀念與中國話本小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
王引萍:〈三言因果報應與編撰意圖論析〉,《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