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內政部96年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結構分析(2008年2月5日)。臺北市:行政院內政部。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705.doc
內政部各縣市人口結婚和離婚對數統計(2006年5月)。臺北市:行政院內政部。2007年8月18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3.xls
內政部新生嬰兒生母狀況統計(2007年5月17日)。臺北市:行政院內政部。2007年9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620.doc
內政部歷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8年1月25日)。臺北市:行政院內政部。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703.doc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心理。
王佩玲(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臺北:心理。
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麗莉、蘇靖媛譯(2003)。Lilian G. Katz, Diane E. McClellan(1997)原著。幼兒社會能力輔導。臺北:華騰。
行政院衛生署歷年自殺及自傷死亡人數、死亡率統計(2007年10月20日)。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7&class_no=440&level_no=4
何秉燕(2006)。運用圖畫書課程增進腦性麻痺兒童友誼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華國(2005)。人際溝通。臺北:五南。
余思靜(2000)。How Chinese Children make Friends in an American School。臺東師院學報, 11(下),137-170。吳立嫣譯(1993)。Zick Rubin(1980)原著。兒童也需要友誼。臺北:桂冠。
吳宜恬(2005)。幼兒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同理心」及「分享行為」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怡萱(2006)。沒關係,長大就會變好?--明星幼兒進入小學同儕關係之後續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Michael Quinn Patton(1990)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翠夏譯(1994)。Charles A. Smith(1982)原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臺北:桂冠。
李妍儀(2004)。遊戲於兩個世界裡:小一學童對繪本中「友誼」主題之跨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瑩(2003)。社會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被拒兒童的輔導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淑梅(2004)。以圖畫書為本之活動增進個案幼兒社會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李湘凌(2005)。我們一起手牽手進入單親幼兒的友誼世界。國教世紀,216,99-106。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雅婷(2005)。國小學童的性別及社交地位與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駱遜(2002)。教室中的隱形人—被忽略幼兒的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4,91-112。林妙芬(2003)。改善被拒絕幼兒的攻擊行為與社會地位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佩蓉、馮燕﹝1999﹞。七歲以下幼兒就讀學前機構比例之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宜美、田玲瑋、許秋田、郭玲妃譯(2003)。Cara Flanagan(1999)原著。早期社會化。臺北:五南。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揚智。
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菁(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關係性攻擊及外顯性攻擊與其友誼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瑞昌(1997)。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David R. Shaffer(1999)原著。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77-193。
邵冰如(2008年3月31日)。孩子的煩惱校園霸凌6連霸。聯合晚報,A3版。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于嵐(2007)。特殊生在普通班友誼關係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秀梅(2006)。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瑋君(2005)。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胡斐瑜(2006)。充權賦能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高年級「退縮-被拒絕」學童人際關係、社會自尊和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力田譯(1990)。Aristotle(1982)原著。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新華。
徐君怡(2001)。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高秀君(2002)。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美惠譯(1996)。Daniel Goleman(1995)原著。EQ:Emotional Intelligence。臺北:時報。
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鳳吟(2005)。學前幼兒情緒性、情緒調節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德聰、黃正旭(2001)。台灣網路族群人際溝通之調查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29-60。教育部(2002)。全國幼兒教育普查計畫。臺北:教育部。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玉燕(2005)。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朋(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秀萍 (2004)。以繪本進行幼兒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忠傑(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秋吟(2004)。他是我的好朋友—談幼兒同儕關係與友誼。幼教資訊,160,13-17。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啟勳(2007)。人際溝通。臺北:啟英。
陳淑敏譯(2006)。David R. Shaffer(2005)原著。社會人格發展。臺北:華騰。
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雅鈴(2006)。貧窮學童復原力發展之研究:以總統教育獎得主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36。陳學怡(2006)。東南亞籍移民家庭之子女在校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陸瓊容(2005)。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四年級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懷真(1997)。溝通無障礙。臺北:希代。
曾文志(2005)。通往世界的橋樑—如何和孩子談友誼。師友,454,70-76。曾火城(2008)。幼兒同儕文化的分享現象分析。幼教研究彙刊,2(1),107-121。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評估與輔導。臺北:天馬。曾端眞、曾玲珉譯(1996)。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1995)原著。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
游素娟(2005)。國小中度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訓練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淑雲(2005)。這個班級怎麼這麼多衝突-幼兒園同儕衝突情境的幼兒次文化。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馮惠偵(2003)。描繪一張友誼的圖:三個國小一年級女生與朋友互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臺北:五南。
黃牧仁譯(1999)。Phil Erwin(1998)原著。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臺北:五南。
黃美雯(1998)。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 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詩萍(2006)。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鈴媚、江中信、葉蓉慧譯(2007)。Kathleen S. Verderber, Rudolph F. Verderber, and Cynthia Berryman-Fink(2006)原著。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前途。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楊國賜、蔡榮貴(2002)。全國幼兒教育普查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芳儀(2005)。幼稚園大班女生友誼類型之研究:敘事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妍均(2005)。社交技巧訓練方案運用在國小班級輔導之研究。國立新竹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劭純(2003)。我們是好朋友-進入國小二年級兒童的友誼世界。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苓莉(1997)。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麗容(2003)。突破溝通藩籬:如何跨越生命光譜中不同階段的溝通障礙。臺北:遠流。
蔡佩君(2005)。社會技巧訓練團體對受同儕忽視兒童之社會技巧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佩芬、王淑俐(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揚智。
鄭培蒂(2005)。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婉珠(2001)。兒童友誼建立的因素及其穩定性的探討:台灣社會及加拿大社會的比較研究。文教新潮,6(2),9-18。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
蕭月卿(2002)。伴隨情緒困擾的學習障礙兒童。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怡妏(2006)。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臺北:心理。
戴淑君(2004)。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明星幼兒同儕關係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一種述說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美慧譯(2001)。Patricia G. Ramsey(1990)原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臺北:桂冠。
謝素菡(2004)。人際關係之繪本輔導方案效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永吉(1996)。國小單親兒童的認知信念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顏靜芬(1999)。發現孩子的友誼天地。成長幼教季刊,10(4),70-71。顏靜芬(1999)。影響幼兒友誼關係之因素VS.如何協助呢?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48-52。羅怡華(2006)。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分享行為與同儕互動之比較。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芝芸(199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西文書目
Adams, G. R., & Crane, P. (1980). An assessment of parents’and teachers’ expectations of preschool childern’s social preference for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children and adults. Child Development, 51, 224-231.
Bergen, D. (1993). Teaching strategies: Facilitating friendship development in inclusion classrooms. Childhood Education, 69 (4), 234-236.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 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s.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95-131). New York: John Wiley.
Cahn, D. D. (1990). 「Intimates in Conflict: A Research Review,「 in Dudley D. Cahn, eds., Intimates in Conflict: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JI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Cairns, R. B. (1986). Contemporary persectives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eds. P. Strain, M. Guralnick, & H. Walker. Orlando, FL:Academic.
Coie, J. D., & Koeppi, G.K. (1990). Adapting interv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3-31). New York: Basic.
Cooley, C. H. (191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
Corsaro, W. A.(1979). "We''re friends, right?" : Children''s use of access rituals in a nursery school. Language in Society, 8, 315-336.
Corsaro, W. A.(1985). Friendship and peer culture in the early years. Norwood, N. J. :Ablex.
Delveaux, K. D., & Daniels, T. (2000).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s: Physically and relationally aggressive strategies and Children’s goal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6(4), 672-692.
Doise, W. & Mugny, G. (1984).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ect. Oxford: Pergamon.
Erikson, E.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Norton.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ossmann, K. E., Grossmann K., and Waters, E., eds (2006),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artp, W. W. (1979). 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44-950.
Hartup, W. W., Laursen, B., Stewart, M. I., & Eastenson, A. (1988). Conflict and friendship relations of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9, 1590-1600.
Hodges, E. V. E., Malone, M. J., & Perry, D. G. (1997). Individual risk and social risk as interacting determinants of victimization in the peer grou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 1032-1039.
Kelley, H. H. (1973). The processes of causal attrib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07-128.
Ladd, G. W. (1983). Social networks of popular, average, and rejected children in school setting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 283-308.
Ladd, G. W., & Price, J. M. (1987). Predicting children’s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 Child Development, 58, 1168-1189.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Owens, R. (1996). Language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4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611-621.
Parker, J. G., & Asher, S.R. (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 357-389.
Parker, J. G., & Seal, J. (1996). Forming, losing, renewing, and replacing friendships: Applying temporal parameters to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friendship experiences. Child Development, 67, 2248-2268.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1965).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New York: Free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2).
Rubin, Z. (1980). Children’s friendshi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neider, B. H., Atkinson, L., & Tardif, C. (2001). Child-parent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quantitative re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 86-100.
Schutz, W. C. (1966). 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 (pp.18-20).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elman, R. L. (1980). The child as a friendship philosopher. In S. R., Asher & J. M., Gottman (E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riendship (pp. 242-272).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Syndicate Press.
Selman, R. L.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lman, R. L., & Selman, A. (1979). Childern’s Ideas about Friendship: A New Theory.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71-114.
Shaffer, D. R. (199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Shaffer, D. 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Shantz, D. W. (1986). Conflict, aggression and peer statu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57, 32-1322.
Sherman, J.L.(1979). Storytelling with young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34(2), 20-27.
Shulman, S., Elicker, J., & Sroufe, A. L. (1994). Stages of friendship growth in preadolescence as related to attachment hist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 341-361.
Smollar, J., & Youniss, J. (1982).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friendship In K. H. Rubin, & H.S. Ross. (Ed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kill in children (pp.179-198).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nc.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pp. 9-30), 2nd ed.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Thomas, A. and Chess, S. (1977). 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Mazel.
Vygotsky, L. S., Cole, M., John-Steiner, V., Scribner, S., & Souberman, E.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mer, B. L., Kerns, K. A., & Oldenburg, C. M. (2004). Adolescents’ interactions with a best friend: association with attachment sty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8, 20-102.
Wood, J. T. (2002).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Youniss, J., & Volpe, J. (1978). A relational analysis of childern’s friendship in social cognition (pp.1-22).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Zimmermann, P. (2004).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iendship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8, 8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