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2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明勳
研究生(外文):Ming-Hsung Yang
論文名稱:基隆港實施「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racticing the international ship and port facility security code in keelung harbour
指導教授:崔延紘崔延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商船學系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航海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港口國管制競爭優劣分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7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要

國際海事組織於2002年12月通過了「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海上保安修正案,增加了「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並於2004年7月1日起實施。
除對國際海事組織對海事保安所增訂之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第十一之二章「加強海上保安特別措施」與「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內對港口設施保安之相關規定及名詞作說明;基隆港係屬我國國際商港之 一,放眼整體航運之安全,其應為「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中所定義之「港口設施」;在面對以整體國際航運為架構之「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自然有其國際社會所賦予之國際航運安全責任與義務並略致說明「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 與「港口國管制」之關係。其中,基隆港實施「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國際章程」現況,進行競爭優劣分析及探討。期藉由本論文以優劣分析之方式將其加以探討,一窺端倪。
Abstract

Shipping has been the major transportation vehicl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a long time and also became a vehicle for smuggle, drug and illegal immigra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For security of ships and ports,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added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hip and Port Facility Security Code (ISPS) to the international rule—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 1974.
This research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terminology used in the ISPS code and the special measures to enhance maritime security.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arrangement, facilities, and operational status/procedures of Keelung Harbor. The SWOT analysis on security management of Keelung Harbor based on the abov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have drawn in this research for Keelung Harbor based on its strength and weakness.
目 錄
頁次
摘要 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 7
第二章 國際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安章程之概述 10
第一節 ISPS Code 之緣起背景及章程規則各相關名詞定義 10
第二節 航運安全與保安之內涵 15
第三章 SOLAS 第XI-2章及ISPS Code對港口設施保安之相關 規定 22
第一節 ISPS Code 概述 22
第二節 港口設施保安之建立與港口設施保安之容許性與限制 27
第三節 港口設施保安評估與保安計畫 34
第四節 ISPS Code 與港口國管制之關係 46
第五節 小結 50
第四章 基隆港實施ISPS Code現況 52
第一節 港口設施實施ISPS Code之基本行動 52
第二節 基隆港實施ISPS Code之基礎 61
第三節 基隆港實施ISPS Code之現況 74
第五章 基隆港實施ISPS Code之SWOT分析 110
第一節 SWOT分析法之探討 110
第二節 SWOT分析策略於基隆港實施ISPS Code之應用 11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參考文獻 129
附錄一 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 第XI-2 章(中文) 140
附錄二 港口設施保全計畫之保全措施摘要15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按筆劃排序):
1. 中國驗船中心,「1974 年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2002 年修正案暨國際船舶和港口設施保全(ISPS Code)章程簡報」,中國驗船中心,台北,2003年6月。
2. 中華海運研究協會,「未來兩岸通航海運運輸旅客可行性及相關問題分析」,中華海運研究協會,台北,1999年6月。
3. 尹章華、柯正宗編著,「海事法規」,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92年9月初版。
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國際海事公約之研究(五)─港口國管制規定對我國海運發展與港埠管理之影響及因應對策」,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北,1996年7月。
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國際港埠裝卸機具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北,2000年4月。
6.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輸安全白皮書-海運安全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北,1999年9月。
7.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碼頭平面配置與相關港埠設施設計程序準則之研擬─貨櫃碼頭部份」,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北,2000年5月。
8. 朱子芬,「海洋法」,台北:國立編譯館,72年9月台三版。
9.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巡統計年報」,京美印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6月。
10.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巡勤務」,海岸巡防署,台北,2001年。
11. 周和平,「海商法」,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研究中心,基隆,1999年10月。
12. 周和平,「航政法規與航政管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運研究中心,基隆,2000年。
13. 周和平,「國際海事法」,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研究中心,基隆,2002年2月。
14. 周和平、周明道,「海上交通管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運研究中心,92年11月。
15. 林光,「海運學」,台北:華泰書局,82年2月增訂版。
16. 邱啟舜等,「海上安全國際公約」,傑舜船舶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年。
17.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台北縣: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8月初版。
18. 崔延纮,「海洋運輸學」,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出版,91年9月出版。
19. 崔延纮、尹章華,「我國海域法規彙編」,台北:文笙書局,89年2月出版。
20. 張思聰,「ISPS Code 簡報」,海洋大學專題討論講稿,基隆,2003年5月。
21. 張淑靜等,「船舶自動識別與報告系統整合規劃之研究」,交通部委託研究劃報告書,中華海運研究協會叢書編號9202,台北,2003年。
22. 許洪烈,「1974 年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2002 年12 月12 日修正案」,全國船聯會,台北,2003年3月。
23. 許洪烈,「探討海事安全觀點及海事保全觀點介面互動之影響」,全國船聯會,海洋大學講稿,基隆,2003年4月。
24. 陳桂輝、張國治,「貨櫃安全檢查專題研究」,國境警察叢書,台北,1999年12月。
25. 陳荔彤,「海洋法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第一刷。
26.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
27. 傅崐成,「海洋管理的法律問題」,台北:文笙書局,92年8月初版。
28. 曾國雄、李彌、崔延紘,「國際商港港埠作業合理化之研究」,交通部委託,台北,1998年。
29. 馮士筰、李鳳岐、李少菁,「海洋科學導論」,台北縣:藝軒圖書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30. 鄧世卿,「現代化的港埠」,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91年增訂版。
31. 鄧家駒,「風險管理」,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2000年第二版。
32. 魏靜芬,「國際海洋法與海域執法」,台北市:神洲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3月2版。
33. 魏靜芬、徐克銘,「海洋污染防治之國際法與國內法」,台北市:神洲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4月。
34. 警學叢刊彙編,「警察業務類(下)」,中央警察大學印行,第 五輯,桃園,1995.7~1997.6。
中文論文:
1. 王國勇,「國際法上港口國管制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1997年6月。
2. 王需楓,「電腦輔助港口國管制之船舶檢查系統建置」,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2000年6月。
3. 李東興,「基隆港VTMS 與CCTV 整合系統架設前後與使用者滿意度及認知關係之研究」,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基隆,2001.12。
4. 邱劍中,「船舶之適航性規範與港口國管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2000年6月。
5. 侯玉瓊,「海洋船舶污染法律制度之研究-兼論「阿瑪斯」號貨輪海上污染事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
6. 徐國裕,「因應國際安全管理章程實施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技術研究所,基隆,1994年12月。
7. 張金泉,「船舶實施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全國際章程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2004年6月。
8. 張常生,「台灣地區北部內陸貨櫃集散站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基隆,2001年6月。
9. 張溢源,「國際商港棧埠業務民營化相關法律適用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基隆,2002年6月。
10. 陳至威,「航空保安法展策略分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基隆,2003年6月。
11. 陳坤宏,「港埠貨櫃作業安全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技術研究所,基隆,2001年6月。
12. 陳威龍,「國際商港港埠設施保全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2004年6月。
13. 陳彥百,「固體散裝貨物運載船舶運務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研究所,基隆,2003年5月。
14. 陳財貴,「國際港口設施保全章程法制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基隆,2004年6月。
15. 游寶珠,「恐怖主義與國際法」,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術研究所,基隆,2001年6月。
16. 程建宇,「港口國管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2002年6月。
17. 廖宗,「我國港口國管制建制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研究所,基隆,2005年6月。
18. 潘天立,「建立我國港口國管制船舶試驗排序系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2年6月。
19. 蔣春雨,「台灣地區國際商港安全檢查機制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基隆,2002年。
20. 蔡育明,「船長法律地位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1. 簡慧君,「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制之研究-以油污染賠償機制為中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月。
中文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1. Morrison, A., 王一三、廖宗、劉安白、吳景凱、陳崑旭、陳希敬、胡穗樂、胡家聲Canada-Taiwan Maritime System Technology Program, Project 2,year 3 Port State Control, COMART International Co.,年度期末報告,2003年12月。
2. 尹章華、凌鳳儀,「國際安全管理章程」,海事行政法概要,台北:文笙書局,87年1月初版。
3. 方信雄,「港口國管制之正確認識」,中華海員月刊,第559期,第24-27頁,2003年。
4. 方穎芝,「美國港口國管制制度簡介」,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71期,第20-31頁,2000年。
5.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初探」,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第2-7頁,1999年。
6.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國際協約之一—巴黎備忘錄」,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1999年9月出版)。
7.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國際協約之二—東京備忘錄」,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1999年9月出版)。
8.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國際協約之三—拉美協議」,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1999年9月出版)。
9. 王一三、廖宗、陳希敬、劉安白、陳崑旭、吳景凱、胡穗樂,海事系統技術AIS、VTS、PSC、SAR及其整合運作,第15屆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海洋技術學院,2003年3月。
10. 王寬弘、簡建章、柯雨端,「我國商港安全檢查之理論與實務研究」,警學叢刊28 卷5 期pp.45~65,1998年3月。
11.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蓋達組織的意識型態與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六期(2004年4月)。
12. 田文國,「我國船舶為因應港口國管制檢查之探討」,中華海員月刊第523、525期,第11-19頁,1997年。
13. 交通部航政司,「海上運輸-港口國管制之建制」,2001年6月。
14.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邁向海洋新世紀-海上執法及災害救護學術研討會資料」,民國90年12月14日。
15.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中央警察大學、國家圖書館合辦,「2004年海岸(域)安全執法與入出國管理之挑戰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資料」,民國93年5月11日。
16. 吳東明、王需楓,「港口國管制船舶檢查資訊系統的設計與實踐研究」,第一屆海峽兩岸航運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33頁,2003年。
17. 李孟怡編譯,「美國海岸防衛隊港區安全維護策略」,警學叢刊26卷3期 pp.235~255,1995年11月。
18. 周和平,「各區域之港口國管制備忘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運研究中心,2003年。
19. 周和平,「港口國管制規定對我國海運發展與港埠管理之影響及因 應對策」,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6年6月。
20. 林彬,「港口國管制對空氣污染之偵測與管制研究(I)」,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7月。
21. 林彬、廖宗,「我國港口國管制官員之養成訓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運研究中心及中國航海技術研究會,海運與航海技術研討會(航海技術組)論文集,第145-164頁,2004年。
22. 柯雨瑞,「美國海事運輸與港口保安法制之探討-以2002年海事運輸保安法為中心」,2004年海岸(域)安全執法與入出國管理之挑戰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資料(93年5月11日)。
23. 胡念祖、陳泰安,「由海洋政策論我國海域執法體制之建立」,警學叢刊23卷3期pp.23~52,1993年3月。
24. 范姜鈞瑢,「CSI 美國海關反恐策略」,航貿周刊第200337 期,pp.74~80,2003年9月。
25. 范柏椿,「IMO ISPS Code介紹(上)(下)」,船舶與海運, 第925、926期,2003.4年4月。
26. 財團法人中國驗船中心,「國際船舶與港口設施保全章程(ISPS Code)研討會資料」,民國92年4月25日。
27. 張中勇,「美國與加拿大海上保安制度-兼論海上保安制度比較」,警學叢刊23卷3期pp.93~114,1993年3月。
28. 張明德,「成功級、紀德級與神盾系統艦之戰鬥系統與作戰能力分析」,尖端科技第220期(2002年12月)。
29. 張國治,「各國反恐怖主義活動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警學叢刊23 卷4 期,pp.39~62,1993年6月。
30. 張國治,「海運進口貨櫃安全檢查之研究」,警學叢刊27 卷5 期,1997年3月。
31. 張國治、駱平沂,「我國海運進口貨櫃走私犯罪之研究」,警學叢刊27卷3 期,1996年11月。
32. 張朝芳、張簡超等,「中國PSC檢查情況分析」,大連海事大學世界海運期刊第26卷,2003年。
33. 莊金海,「從美國911 恐怖攻擊事件探討國境安全管理」,國境安全執法問題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圖書館,2002年3月。
34. 許文義,「國家安全檢查中安全檢查規定之妥當性」,警學叢刊23卷4期,pp.19~38,1993年6月。
35. 許洪烈,「探討海事安全觀點及海事保全觀點介面互動之影響」,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07期(2003年3月)。
36. 許洪烈,「船舶及港口設備保全摘要意譯與保全計畫綱要簡介」,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06期(2003年2月)。
37. 許義寶,「論入出國境之查驗及檢查機關-警察與海岸巡防機關間任務關係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二期,2004年2月。
38. 陳彥宏,「從巴黎諒解備忘錄論區域性港口國管制政策之施行」,技術學刊,第十四卷,第一期,第119-127頁,1999年。
39. 陳彥宏、翁吉村,「從港口國管制談建立我國船舶安全檢查與管理制度」,行政院海岸巡防署:邁向海洋新世紀-海上執法及災害救護學術研討會,第165-179 頁,2002年。
40. 陳桂輝、張國治,「國境警察貨櫃安檢行動方案」,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二期,2004年2月。
41. 章詩如,「PSC和船舶管理」,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57期,第2-9頁,1999年。
42. 黃余得,「SOLAS海事保全措施」,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08期(2003年4月)。
43. 黃余得,「港口國檢查」,海運月刊,201卷,2002年9月。
44. 黃清藤,「國際港口營運功能之發展」,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11期(92年7月)。
45. 黃清藤、葛益民、張雅富,「由風險管理觀點探討港口安全」,航運季刊,第十二卷第二期,pp.53~62,2003年6月。
46. 黃聰正,「建構安全開放的海洋地球村-認識AIS 船舶自動辨識系統」,海巡雙月刊006 期,pp.51~56,2003年12月。
47. 黃聰正,「與全球海上反恐措施接軌-淺談國際船舶和港口設備保安規則」,海巡雙月刊004 期,pp.38~45,2003年8月。
48. 廖宗,「探討我國港口國管制官員之養成訓練與執勤環境之研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九十二學年度研究計畫報告,2004年3月。
49. 廖宗,「港口國管制系統之應用」,國立高雄海院學報,第十七期,第15-29頁,2002年12月。
50. 趙一飛,「評美國海運反恐法案」,航貿周刊第200321 期, pp.86~88,2003年2月。
51. 劉千豪,「通用自動識別系統」,海技編號111,2004年2月。
52. 劉興祥,「淺談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之內容--以事業自主管理為中心」,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15期(92年11月)。
53. 蔡庭榕,「論貨櫃安檢與走私查緝」,警學叢刊23 卷4 期pp.77~86,1993年6月。
54. 蔡庭榕,「機場港口安全檢查工作之研究」,警學叢刊23 卷3 期,pp.3~22,1993年3月。
55. 蔡順達,「輸美貨櫃反恐安檢大作戰」,航貿週刊,第200339 期,2003年9月。
56. 鄭中義、楊丹,「水上安全監督管理(上冊)」,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年。
57. 錢閔,「ISM規則與港口國監督實務」,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1年。
英文部分:
1. Allen, Charles A., “Ocean Policy Opportunities: Confronting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t Sea”, Oceans Policy: New Institu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 1999.
2. Bin LIN and Yi JENG, Impacys and Effect of ISPS code on MerchantShips, The New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ecurity,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2003.
3. Chih-Ching CHANG and C.SCHUI, Certain Problems Concerning Ships’ plementation of ISPS Code, The New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2003.
4. Churchill, R.R. and A.V. Lowe, The law of the sea,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3rd 1999.
5. Corell, Hans, “Future Rol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Oceans and Law of the Sea”, Oceans Policy: New Institu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ague: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 1999.
6.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Port Marine Safety Code, London, 2000.3.
7. Devinder GREWAL and Peter MARTIN, Maritime Security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The New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2003.
8. European Sea Ports Organization, Port and Maritime Security,20 March 2002.
9. Final Report on Project No.3: Port State Control for the Canada-Taiwan Maritime System Technology Program, COMART, Canada, 2001-2004.
10. Glahn, Gerhard von, Law Among N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1996.
11. Hare, John, “Port State Control: Strong Medicine to Cure a Sick Industry ”, the Georg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Volume 26 Issue 3 , 1997.
12. Heinze, Eric and Malgosia Fitzmaurice edited, Landmark Cases in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1998.
13.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Company Security Officer Model Course 3.20 , London, 2003.
14.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 Assembly 14th Session Resolutions and other decision (Resolutions 558 -595), London,1986.
15.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 Assembly 17th Session Resolutions and other decision (Resolutions 680 - 732), London,1992.
16.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 Assembly 18th Session Resolutions and other decision(Resolutions 733-820), London, 1994.
17.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 Assembly 21th Session Resolutions and other decision (Resolutions 874-901), London,2000.
18.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Port Facility Security Officer Model Course 3.21, London, 2003.
19.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Ship Security Officer Model Course 3.19, London, 2003.
20.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 Practice on Security in Port, Geneva, 2003.
21.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SPS Code(2003 Edition).
22.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Model Course 3.09, Port State Control,IMO-Norwegian Programme.
23.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SOLAS, London: IMO, Consolidated Edition, 2001.
24. Joyner, Christopher C.,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5. Koh, Tommy T. B,”A Constitution for the Oceans”, The Law of the Sea: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83.
26. Langewiesche, William, “Anarchy at Sea”, The Atlantic Monthly, Vol.292 No. 2, Sep. 2003.
27. Mankabady, Samir,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Sydney: Croom and Helm,1984.Murphy,
28. Oxman, Bernard H. “Law of the Sea”,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Oxman, Bernard H.,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0. Paris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Port State Control, Annex I: Port State Control Procedures, Paris MOU, 1982.
31. Paris MOU, Annual Report 2003, http://www.parismou.org.
32. Procedures for port state control.2000 edition.(IMO-650E)。
33. ResolutionA.882(21), Amendments to the procedures for port state control(Resolution A.787(19)), London, IMO.
34. Thisdell, Dan, “Heavy-handed security”, The Motor Ship, Aug.2003.
35. Tokyo MOU, Annual Report 2003, http://www.tokyo-mou.org/.
36. U.S Cost Guard, Port State Control Annual Report, 2004.
37. U.S DT, Port Security A National Planning Guide, USA, 1997.
38. United Nations, The Law of the Sea: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
39. USCG NVIC No. 1-00, Guida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arbor Safety Committee under the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itiative.
40. USCG NVIC No. 10-02,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Vessels, USA, 2002.10.
41. USCG NVIC No. 11-02, Recommended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Facilities, USA, 2003.1.
42. USCG NVIC No. 4-02, Security for Passenger Vessels and Passenger Terminals, USA, 2002.5.
43. USCG NVIC No. 9-02, Guidelines for Port Security Committees and Port Security Plans Required for US Ports, USA, 2002.9.
44. Yang-Hong CHEN, Stowaways and Illegal Migrants by Sea to Taiwan, , The New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ational Chiao TungUniversity, Taiwan, 2003.
45. Yim, Joan B. and Mort Downey, Port Security – 2002 and beyond.
網路資料:
1. 中國船籍社,http://www.ccs.org.cn/ccs/,2005.12。
2. 內政部警政署基隆港務警察局,http://www.klhpb.gov.tw/, 2005.9。
3. 巴黎備忘錄網站:http://www.parismou.org/,2005.11。
4. 世界海關組織網站,http://www.wcoomd.org/, 2005.11。
5. 加拿大海岸巡防署網站:http://www.ccg-gcc.gc.ca/main_e.htm/ ,2005.11。
6.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w,2005.9。
7.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網站,網址:http://www.klhb.gov.tw/index01.htm
8. 行政院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report.gsn.gov.tw,2005.9。
9. 行政院交通部網站:http://www.motc.gov.tw/service/index.htm/,2005.11。
10.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ga.gov.tw/,2005.9。
11. 東京備忘錄網站:http://www.tokyo-mou.org/,2005.11。
12. 美國海岸巡防署網站:http://www.uscg.mil/uscg.shtm/,2005.9。
13. 美國海關網站,http://www.customs.ustreas.gov/,2005.11。
14. 國際海事組織網站,http://www.imo.org/,2005.12。
15. 國際勞工組織網站,http://www.ilo.org/,2005.12。
16. 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http://www.amsa.gov.au/,2005.05。
17. 聯合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http://www.un.org/chinese/law/sea/,2005.11。
18. 驗船協會網站,http://www.eagle.org/,ABS 2005.12。
19. NK驗船協會網,http://sms.classnk.or.jp/ispshp/html/Japanese/knowledge_j.htm,2005.11。
20. 中華日報航運電子報,http://www.cdnsp.com.tw/main.htm,2005.8.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7.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國際協約之二—東京備忘錄」,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1999年9月出版)。
2. 6.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國際協約之一—巴黎備忘錄」,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1999年9月出版)。
3. 5.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初探」,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第2-7頁,1999年。
4. 3. 方信雄,「港口國管制之正確認識」,中華海員月刊,第559期,第24-27頁,2003年。
5. [16] 曾享煥、劉燦雄、單懷靈、歐崇明、王鯨洋,“先進安全密碼模組分析報告“,中華電信研究所應用科技研究室,影像與識別1999, VOL. 5, NO. 4
6. 8. 方穎芝、吳佳貴,「港口國管制國際協約之三—拉美協議」,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65期(1999年9月出版)。
7. 11.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蓋達組織的意識型態與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六期(2004年4月)。
8. 12. 田文國,「我國船舶為因應港口國管制檢查之探討」,中華海員月刊第523、525期,第11-19頁,1997年。
9. 23. 胡念祖、陳泰安,「由海洋政策論我國海域執法體制之建立」,警學叢刊23卷3期pp.23~52,1993年3月。
10. 27. 張中勇,「美國與加拿大海上保安制度-兼論海上保安制度比較」,警學叢刊23卷3期pp.93~114,1993年3月。
11. 30. 張國治,「海運進口貨櫃安全檢查之研究」,警學叢刊27 卷5 期,1997年3月。
12. 31. 張國治、駱平沂,「我國海運進口貨櫃走私犯罪之研究」,警學叢刊27卷3 期,1996年11月。
13. 34. 許文義,「國家安全檢查中安全檢查規定之妥當性」,警學叢刊23卷4期,pp.19~38,1993年6月。
14. 35. 許洪烈,「探討海事安全觀點及海事保全觀點介面互動之影響」,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07期(2003年3月)。
15. 37. 許義寶,「論入出國境之查驗及檢查機關-警察與海岸巡防機關間任務關係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二期,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