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品格、情緒管理、挫折復原力。P286-287。
方永泉(2003)。E世代應具備的電影素養。載於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王玉玲(2005)。高中地理科使用影片教學與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江家珍(2009)。電影融入高中國防通識課程之行動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雪齡(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艾爾.席伯特 (Al Siebert)(2009)。逆勢翻升—從谷底翻轉的挫折復原力(The Resiliency Advantage-Master Change,Thrive Under Pressure,and Bounce Back from Setbacks,蔡宏明譯)。臺北:梅霖文化(原作2009出版)
吳庶深、黃菊珍(2009)。微笑天使向前走—逆境家庭的生命復原力。臺北:張老師文化。
吳碧霞(2001)。電影教學之我見。南投文教,2001(15),53-55。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周麗芬(2010)。共有體驗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復原力的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靈山(2007)。大學生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以休閒觀賞運動電影「練習曲」為例。大專體育,93,70-77。林文魁(2012)。高中寬恕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葉問」系列相關電影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志哲(2007)。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43(1),1-8。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洪葦倉(2011)。電影融入教學的應用策略—從「費城」談性別平等。經國學報,28,1-8。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輔導季刊,41(2),37-45.胡凱楊,王俊杰(2004)。淺談運動電影中的教育意涵:以「追夢高手(HARD BALL)」為例。大專體育,73,41-45。
范姜林鳳(2009)。培養挫折忍受力之歷程—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夏林清等譯(1998)。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市:遠流。(原作1997年出版)
馬偉娜、桑標、洪靈敏(2008)。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華東師苑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6(1),89-96。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精要。P40-41。
莊偉聖(2010)。臨終者追求生命意義與價值之生命教育啟示—以三部電影文本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許秀雲(2009)。大專生參與社群服務活動對復原力的影響。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姿璇(2007)。運用冒險式學習建構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陳建榮(2006)。電影融入教學於國小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應用。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雲芬(2006)。效易管理導向之活動計劃模式對國中生復原力與自我控制力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麗槿(2008)。觀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影片對高中生閱讀經典文學名著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曾文志(2004)。如何和孩子談復原力。師友月刊,2004(10),60-65。童竹暄(2010)。希望課程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希望感及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黃美瑤、廖莉安、吳家馨 (2011)。勵志影片融入健康與體育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運動期望與價值之影響。100 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69-175 。
黃傳永(2011)。從符號互動論談電影教學在生命教育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01,6-9。
黃麗瑾(2004)。以影片討論增進國一學生自我瞭解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楊涵鈞(2011)。運動電影觀賞體驗與運動態度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大專校院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涵鈞(2012)。運動電影—運動與生命歷程的融合。休閒與社會研究,5,119-125。
劉嘉雄(2006)。多媒體生命教育方案融入高中電腦課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樊明德(2004)。以電影開啟生命教育: e 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學富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盧蘇偉(2009)。復原力—激發孩子逆境向上的潛能。臺北:寶瓶文化。
親子天下(2010,10月)。現況篇: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第17期,P124。
謝佳容、張玨(2003)。青少年預防憂鬱和心理健康促進。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3。藍慧蓮(2006)。電影教學在國小生命教育課程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8(1),21-34。
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薩姆.戈爾茲坦(Sam Goldstein)(2004)。挫折復原力:在人生中找到平衡、自信與能量 (The Power of Resilience: Achieving Ballance, Confidence, and Personal Strength in Your Life)(洪慧芳譯)。台北市:天下文化。(原作2004年出版)
羅婷婷(2010)。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心理彈性研究的概述。現代企業教育,16,204-205 。
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What is Resilience[DB/OL]。(2002-03-06)。http://www.apahelpcenter.org/featuredtopics/feature。
Connor K M.Davidson J 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18):76—82。
Dale, E.(1954).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Fraser, M. W., & Richman, J. M. (1999)。Risk, production, and resilience [J].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3),131-144。
Jew,C,L.,Green,K,E., &Kroger,J,(1999)。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silience。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32(2),75-89。
Kumpfer,K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amework.In M.D . Glantz& J..L.,Johnson(Eds),Resiliency and developm ent:Positive life adaptions.N ew York:Kluwer Academic,1 999:179-224。
Luther, S, S.,Cicchetti, D., & Becker, B.(2000)。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Child Development,71(3),543-562。
Masten A.S.(2001)。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227—238。
Mastern, A. S., & Obradovic’, J.(2007)。Disaster preparation and recovery: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resilience in human development。Ecology and Society,13(1)。
Patterson,J,L. & Kelleher,P.(2005)。Resilience school leaders—Strategies for turning adversity into achievement。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utter M.(1993)。Resilience:Some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4,626-631。
Rutter,M(1995)。Psychosocial adversity::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Southern African Jourm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7(2),75-88。
Rutter,M.(1987)。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57,316-331。
Small,S. & Memmo,M.(2002)。Contemp rary Models of Youth Development and Problem Prevention : Toward a Clarificationand Elaborationof Concepts and Frameworks. Madison:U. of Wisconsin.
參考網站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070017
奇摩電影( 2012)。翻滾吧!阿信。2012年07月01日檢索自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897
施如齡(2007)。影片融入教學之應用策略 讓您的教學影音四射。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66)。 http://ctld.ntu.edu.tw/_epaper/?post_type=epaper&p=1108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健康與護理」課程綱要。2012年07月05日檢索自http://health-nursing.lygsh.ilc.edu.tw/相關文件/課綱相關檔案-正式版/健康與護理課程綱要.pdf
普通高級中學健康與護理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2009)。2012年07月05日檢索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18-%e3%80%8c%e5%81%a5%e5%ba%b7%e8%88%87%e8%ad%b7%e7%90%86%e7%a7%91%e3%80%8d%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8%a3%9c%e5%85%85%e8%aa%aa%e6%98%8e.pdf
董氏基金會(2010)。2010大台北地區國、高中學生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之相關調查。2012年07月05日檢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files/2010/2010大台北地區國、高中學生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F.pdf
維基百科(2012)。燃燒鬥魂。2012年07月01日檢索自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7%87%83%E7%87%92%E9%AC%A5%E9%AD%82
戴爾的經驗之塔。國立教育資料館視聽教育。2012年07月05日檢索自http://3d.nioerar.edu.tw/2d/av/lesson/lesson_0301.asp
蘇芸仙(2006)。復原力的淺談。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2012年12月26日檢索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59.htm
觸電網(2012)。靈魂衝浪手:左手的勇氣。2012年07月01日檢索自http://www.truemovie.com/2011moviedata/SoulSurf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