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5)。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結論(摘要版)。臺北市:教育部。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欣宜(2014)。特殊教育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規準問題初探-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例。特殊教育輔助科技,7(2),7-13。
王康宇(1998)。遞迴程式之蘇格拉底式合作學習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曉朝(譯)(2004)。柏拉圖全集卷三(Plato著)。臺北市:左岸文化。
王曉朝(譯)(2004)。柏拉圖全集卷四(Plato著)。臺北市:左岸文化。
古芳瑜(2006)。「德」是否可教?-試論郭爾堡(Kohlberg)對於蘇格拉底提問的回答。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嘉義縣。石凌霜(2013)。蘇格拉底方法在法律通識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教育實踐與研究,26(1),119-156。石靜瑜(2012)。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高年級數學課上的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朱芳梅(2013)。新北市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何高志與林志成(2012)。教師領導對突破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困境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81,110-130。
何蕙如(2011)。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吳和堂、黃翠蓮(2011)。國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困境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08,5-19。吳明清(2005)。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臺灣教育,631,43-45。吳金香與陳世穎(2008)。國小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3,211-253。
吳俊憲(2007)。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檢討與改進。國教之友,59(3)。
吳俊憲(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社群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吳南成(2000)。潛談特教課綱在國小特教班可能實施之困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縣。
吳清山、張素真(2004)。「360度回饋」重要意涵及其在教學視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3,97-113。
吳清山(2006)。臺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教育資料集刊,32,1-22.吳清基、黃乃熒(2005)。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訂定計畫。教育部中教司委託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吳瑞珠(譯)(2008)。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格拉底對(Saran,R.& Neisser,B.著)。臺北市:五南。
吳嘉惠(2002)。杜榮琛教師專業發展之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李昆璉(200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之個案研究-石頭坑的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沈清松(1996)。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初版)。臺北市,臺灣書店。
杞昭安(1997)。啟智教育初任教師專業智能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法的落實與展望。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93-311。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Robert K. Yin著)。臺北市 : 弘智文化出版。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玉体(2008)。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頁2-27)。臺北市:五南。
林雨蒨(譯)(2002)。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新口味(Phillips, C著)。臺北市:麥田。
林品杰(1995)。運用蘇格拉底式對話之矯治學習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香君(2011)。花蓮縣國教輔導團進行專業學習社群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 : 理論與實務。高雄市 : 巨流。
林逢祺、洪仁進(2014)。啟蒙對話與轉化-教師成長之路。臺北市:學富。
林惠苗(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的教師賦權増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
姜添輝(2000)。教師專業意識、影響性、社會控制與實質內涵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1-24。
施雅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與運作-以一所國中創新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洪榮照(1998)。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策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洪榮照(2011)。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育之探討。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10001。75-82.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行政雙月刊,60,138-158.徐悅淇(2003)。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9401,55-6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張景富與張育銓(2012)。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之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27-30。
張德勝、施宇謙、游家盛(2009)。花蓮縣中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現況分析。2009年結合專業發展之教師評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6)。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的研發、推廣、研究與實施展望。初等教育學刊,23,1-26。
教育部(2000)。特殊教育學校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2000)。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臺北市。
教育部(200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臺北市。
教育部(2008)。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精簡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
教育部(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臺北市。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行運作實施計畫。臺北市。
教育部(2011)。高職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臺北市。
教育部(2011)。高職階段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實施普通教育課程領域調整應用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2011)。職業學校服務類群科課程大綱。臺北市。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
教育部(2014)。各類身心障礙學生安置班級類型人數一覽。臺北市。
教育部(2015)。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臺北市。
許誌庭(2002)。教師做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27-52。郭美滿(2012)。多人共榮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臺中市。陳玉心(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之研究:以教師觀點為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陳佳伶(2010)。國中教育實務工作者對教專評鑑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期刊,60(3),66-88。
陳信宏(2008)。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陳美華(2011)。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品格教育上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陳清溪(2009)。國中小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評鑑手冊編製之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1 ,1-30。陳清溪(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策略。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雪琴(2004)。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2007)。規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之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會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馮莉雅(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進階人才培育方案之探討:以高高屏區域中心為例。國民教育學報,8,137-161。黃貞錦(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教師閱讀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市。黃福賢(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市。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臺北市。楊孟麗、謝水南(譯)(2008)。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實務(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著)。臺北:心理。
楊國賜(1985)。教育專業精神之內涵與策進。臺灣教育,417,2-5。葉連祺(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觀點及實施之分析。學校行政,69,159-185.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瓊珉(2010)。兩個自我的交會與對話-以蘇格拉底對話增進兒童友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新北市。劉嘉樺(2004)。臺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臺北縣市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劉藍芳(2006)。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劉藍芳與林信志(2014)。蘇格拉底對話在學生適應輔導之應用。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52-60。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8)。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潘慧玲(2003)。教育評鑑之概念釐清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2,22-30。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蔡碧璉(199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鄭詩釧(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賴慧玲(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其對學校文化影響之研究-以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四版)。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豐隆(2004)。蘇格拉底認知引導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思考風格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鍾國全(2014)。臺北市高中職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韓繼成(2008)。論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改進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55,169-189.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蘇明勇(2004)。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蘇昱蓁(2013)。國民教育階段學校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行現況與問題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蘇富芝(2009)。柏拉圖的假設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2,123-144。饒見維(1996)。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的評析。教育資料集刊,22,59-84。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Achenbach, G. B. (1984). Philosophische Praxis. Cologne: Juergen Dinter.
Aronowitz, Stanley, and Henry Giroux. (1991).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nveniste ,G(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olam, R., McMahon, A., Stoll, L., Thomas, S., Wallace, M., Greenwood, A., Hawkey, K., Ingram, M., Atkinson, A. & Smith, M. (2005).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search Report 637. London: DfES and University of Bristol.
Christopher Phillips (2002) Socrates Cafe: A Fresh Taste of Philosophy Paperback,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City.
Dubravka Knežić ,Ed Elbers ,Theo Wubbels and Maaike Haje(2013) Teachers' Education in Socratic Dialogue: Some Effects on Teacher-Learner Interaction,The Modern Language jounal, 97(2), 490-505.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2010).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Duke,D.L.(1990).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Leadership,47(8),71-76.
Guskey, T. R.(2001).Evaluation profession development. CA: Corwin Press, Inc.
Hargreaves, A. (2000). Four ag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6 (2), 151-182.
Heckmann, C. (1981). Dassokratische Gespräch: Erfahrungen in philosophischen Hoclischulseminaren. Socratic Dialogue: Experiences in philosophical higher education seminars. Hannover, Cermany:Schroedel.
Heckmann,G(2004).Six pedagogical measures and Socratic facilitation.In R.Saran &Neisser (Eds.),Enquiring mind: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pp.107-111) Wiltshire :Cromwell.
Hord, S. M. (1997).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Kant, I. (1980).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 and what is enlightenment? (L.W. Beck ,Trans.).New York: Macmillan.
Kruse, S., Louis, K. S., & Bryk, A. S. (1994).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schools. Madison, WI: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p.p2-6.
Lipman, M., Sharp, A.M. & Oscanyan, F.S. (1980).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Marinoff, L. (2002). Philosophical practice.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ichael Fullan(2002). The Change Leader. Beyo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 59(8), 16-21.
Michael Noah Weiss (2015). The Sacratic Handbook-Dialogue Methods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 USA:Lit Verlag.
Nelson, L. (1949). Socratic method and critical philosophy selected essays (T. K. Brown III, Tran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Osceola School District PLC Coach(2014),The PLC guidebook-leading your team to success. p.p 1-32
Paul, Richard(1995).Socratic questioning and role-playing,Santa Rosa, CA :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Rene Saran & Barbara Neisser (2004). Enquiring Minds 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Wiltshire: Cromwell.
Rosenholtz, S.J.(1989).Teachers’Workplace:The Social Orgenization of Schools. White Plains, NY:Longman.
Richard Dufour(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Shlomit C. Schuster(1999).Philosophy Practices as Alternative Ways to Well-being. Radical Psychology, 1(1), 44-45.
Sharon Kruse, Karen Seashore Louis and Anthony Bryk(1994)Build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Schools(pp.9-31).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Sergiovanni , T J,(1995)The Leadershi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san Koba &Anne Tweed (2009) ,Hard-To-Teach Biology Concepts: A Framework to Deepen Student Understanding, Arlington ,Virginia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Thomas C. Brickhouse and Nicholas D. Smith(1989), Socrates on trial,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C.Brickhouse and Nicholas D.Smith.(2009). Socratic Teaching and Socratic Method , In H. Siegel(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77-194.
Westheimer, J. (1999) Communities and consequences: an inquiry into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work,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5 (1): 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