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
尹弘颷(2004)。課程改革中教師關注階段理論的研究評述。比較教育研究,8, 38-43。
王俊民(1989)。國民中學教師成就動機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方德隆(譯)(2004)。Allam C. Ornstein & Francis P. Hunkins 著。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高等教育。
李子建 、 尹弘颷(2005)。教師對課程變革的認同感和關注:課程實施研究的探討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1(1), 107-128。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臣(2001)。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舉辦「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55-169), 台北市。
阮光勛(1999)。國民小學課程實施之研究∼以桃園縣鄉土教學活動為例 。國立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網,088CCU00331001。李復惠 (2001)。台中市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網,090NTNU0483016。邱慧玲(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關注階段與使用層次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網,090NTCTC576069。汪霞(2003)。課程實施: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北京教育科學研究,3,6-9。
吳海助、陳照明(2004)。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對教師課程實施的探討。弘光學報, 43,.219-228。林進材(1999)。從形式課程到實質課程: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啟示。中等教育,50(1),34-44。
林建能(2002)。教學現場一位老師生活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國民教育,42(4), 39-43。林煌凱(2001)。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網,090NKNU0395001。郭玉霞(1996)。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53-60。郭至和(2002)。誰抓得住我─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和定位。花蓮師院學報,14, 1-24。洪瑛璘 (200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育變革關注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新課程」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網,089NKNU0332037。范信賢、黃耀宗(2004,11月)。國民中小學教師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探討 。載於「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論文研討資料輯(頁 17-67),台北市。
徐鶯娟(1994)。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參與決定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07年3月3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1.php。
陳玫秀(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實施生活課程的關注階段、使用層次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光雄、蔡清田(2000)。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永和(1998)。「 課程實施 」的三點觀點及其對課程改革之啟示。教師之友,39(1), 14-21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嘉雄(1996)。建立新課程實施的評鑑制度邁向更合理的課程改革工程。國民教育,37(1),49-55。張善培(1998)。課程實施程度的測量。教育學報,26(1),149-170。
張華(1999)。論課程實施的意涵與基本取向。外國教育資料,2,28-33。
靳玉樂、尹弘颷(2003)。教師與新課程實施:基於CBAM的個案分析。課程、教材、教法,11,51-58。
葉興華(2002)。重視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層級的課程實施問題。教育研究月刊,104,107-116 。 葉興華(2006)。我國國家層級中小學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9(1),33~50。蔡清田(2004)。學校課程實施與課程評鑑。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 1 」(頁 151-174),台北市。
歐用生(1993)。加強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責任。研習資訊,10(4),1-6。歐用生(1996)。課程教學與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劉亞平(1998)。教育改革的關心程度問卷與線上測驗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想歷程與影響因素。課程與教學季刊, 1(4),43-56。
貳、西文
Anderson, S. E. (1997). Understanding teacher change: Revisiting the concerns based adoption model. Curriculum Inquiry, 27(3), 331-367.
Champion,R.(2006). Research-based tool gauges actual use of a new approach.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27(2), 60-62.
Fullan, M.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Cassell.
Fullan, M., & Pomfret, A. (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 335-397.
Hall, G. E.(1974). The concerns-based adoption dodel: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adoption process with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peeches/Meeting Papers (ED111791).
Hall, G. E., & Loucks, S. F. (1977).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treatment is actually implemented.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4(3), 263-276.
Hall, G. E., & Loucks, S. F. (1978). Teacher concerns as a basis for facilitating and personalizing staff developmen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0(1), 36-5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7342)
Hall, G. E. & Hord, S. (1987). Change in schools :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Albany,NY : Suny Press.
Hall, G. E.(1999).Using constructs and techniques from research to facilitate and assess implementation of an innovativ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34(1), 1-8.
Hall, G. E. & Hord, S.M.(2001).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Boston:Allyn & Bacon.
Heck, S., Stiegelbauer, S. M., Hall, G. E. & Loucks, S. F. (1981). Measuring innovation configurations: Procedures and applications. Austin,TX: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for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4147)
March, C. & Willis, G.(1995)Curriculum: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going issues. Engleewood Cliffs, N. J. :Merrill.
Snyder, J. , Bolin, F. & Zumwalt, K.(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Macmillan Pub.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