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5: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勝欽
研究生(外文):Sheng-chin Chu
論文名稱:知覺組織支持對國中教師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公立國中教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ork attitude
指導教授:陳建州陳建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jho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學校教師工作態度知覺組織支持
外文關鍵詞:work attitudeschool teacher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8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關於影響組織成效之研究,早期將焦點置於員工對組織的組織承諾,晚近的研究關注員工知覺組織支持對於工作態度的作用情形,強調組織內社會關係對於個人的影響力。雖然相關研究頗多,但是大多以營利組織或者是權力階層清晰的科層組織為分析對象,以「學校教師」為對象所進行的討論,尚有補充的必要。
 
  本研究先討論員工知覺組織支持、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三者之間的關係,回顧相關研究的作法與研究發現,接著說明「學校」這類組織與營利事業的不同,以及「教師」這項工作與其他職業的差異,以表明本研究之必要性。而後以嘉義縣市公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分析結果發現:
一、 教師個人特質及背景因素,與工作態度之間並無關聯性。
二、 教師所知覺的整體組織支持,對於其整體的工作態度具有正向效果。
三、 教師所知覺的組織人際關係支持程度,對其組織承諾及離職意願並沒有什麼影響。
四、 教師感受到的主管支持程度,對其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程度及離職意願,並無影響力。
五、 相對而言,教師知覺的制度性支持與工具性支持,對其各面向工作態度的影響較大。
  The study ab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zation efficiency had focu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employees for a long time. To 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their work attitude has been emphasized because the social relation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were meaningful.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es are full, but most of them focused on 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ignored school teachers as the obje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mploye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ork attitude and job performance, and then reviews other researchers’ discussions and findings. Furthermore, we interpre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s and for-profit enterprises, teaching stuffs and other employees. Then we sampled from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a-yi and collected information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suggest 1) the working attitude is not related to the teache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factors; 2) teachers’ perception to overall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ffects their overall working attitude; 3) teachers’ perception to interpersonal supports in organizations has no impact on thei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he intention to quit; 4) teachers’ perception to the supports from supervisors has no influence on their job satisfaction, job involvement and the intention to quit; 5) by contrast, institu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s that teachers perceived affect their work attitude.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總目錄 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一、緒論1
1.1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1.1.2研究動機3
1.1.3研究目的3
 
二、文獻回顧4
2.1由組織承諾到組織支持4
2.2組織支持之理論基礎及定義5
2.3知覺組織支持之構面與量測工具8
2.4影響工作態度的因素12
2.4.1工作滿意度14
2.4.2組織承諾17
2.4.3工作投入20
2.4.4離(調)職意願22
2.5知覺組織支持、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之關係25
2.6學校組織與營利組織的比較28
2.7教師工作的特質30
 
三、研究設計33
3.1研究架構33
3.2研究對象、樣本與抽樣34
3.2.1對象34
3.2.2樣本與抽樣34
3.3研究工具35
3.3.1工具35
3.3.2正式問卷產出流程36
3.3.3分析方法56
 
四、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57
4.1樣本基本資料分析57
4.1.1樣本敘述性統計57
4.1.2樣本各變項之敘述性統計值60
4.2各變項對工作態度之效果的估計結果63
4.2.1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工作態度之效果63
4.2.2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與知覺組織支持變項對工作態度之效果65
4.2.3年齡及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態度之效果67 
4.3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態度各個構面之效果69
4.3.1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滿意度之效果69
4.3.2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組織承諾之效果70
4.3.3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投入之效果71
4.3.4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離職意願之效果72
4.4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支持各構面之效果的估計結果75
4.4.1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制度支持之效果75
4.4.2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主管支持之效果77
4.4.3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工具性支持之效果78
4.4.4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人際關係支持之效果79
 
五、結論與討論81
 
附件1問卷初稿88
附件2專家內容效度問卷(經專家修正後)93
 
參考文獻99
中文文獻99
西文文獻107



 
表目錄
表1.各研究者對知覺組織支持之定義7
表2.組織承諾之構面19
表3.專家學者資料39
表4.知覺組織支持各構面預試問卷信度係數表44
表5.工作態度各構面預試問卷信度係數表44
表6.制度性支持問卷信度45
表7.主管支持問卷信度46
表8.工具性支持問卷信度47
表9.人際關係支持問卷信度48
表10.工作滿意度問卷信度49
表11.組織承諾問卷信度50
表12.工作投入問卷信度51
表13.離職意願問卷信度52
表14.專家學者之背景專長52
表15.知覺組織支持題目權重分配表53
表16.工作態度題目權重分配表55
表17.樣本各變項之次數分配表59
表18.樣本各變項之敘述性統計值62
表19.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工作態度之效果64
表20.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與知覺組織支持變項對工作態度之效果66
表21.年齡及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態度之效果67
表22.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滿意度之效果70
表23.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組織承諾之效果71
表24.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投入之效果72
表25.年齡與知覺組織支持對離職意願之效果74
表26.知覺組織支持四構面與工作態度四構面間之顯著性74
表27.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制度支持之效果76
表28.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主管支持之效果77
表29.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工具性支持之效果78
表30.個人特質與背景變項對知覺組織人際關係支持之效果79
 
圖目錄
圖1.研究架構圖33
中文文獻
 
TVBS新聞台(2004)。師生衝突疑雲 協調會場 刑警戒備。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tzeng20041210115330
 
TVBS新聞台(2008)。國中校園師生衝突 互拉扯掛彩。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yu20080117121520
 
天下雜誌新聞稿(2012)。2012年1000大調查結果出爐。天下雜誌,1-7。
 
尹人傑、楊少強(2005)。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談領袖的三大特質:華頓商學院評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業領袖之一。商業週刊,895期:46-50。
 
全國教師工會(2013)。各國教師評鑑概況。全國教師工會會刊,8-9。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國小老師甄試錄取率0.1%。2013年5月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4/today-north8-3.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基隆師生衝突/專家認師生都有問題。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 20/today-life2.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數字會說話》四成七教師 認為壓力大。2012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27/today-south10.htm
 
宋麗莉(2011)。高、屏地區高中、職軍訓教官知覺組織支持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數。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國際企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惠貞、巫有鎰(2001)。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縣與台北市為例。教育研究集刊, 46,147–180。
 
李佳怡(2000)。知覺組織支持對員工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珍(2009)。離職意圖相關因素之探討-以P公司員工為例。美和技術學院 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和堂、鍾明翰(2011)。國小實習教師的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專業成長之因果關係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43(2),419-438。
 
吳岱樺、郭鈺涓(2010)。工作壓力對離職經驗與工作態度之影響研究。文大商管學報,15(2),137-165。
 
吳雅萍(2010)。輪班人員的情緒智力、工作家庭雙衝突與工作投入之研究-以知覺組織支持為調節變項。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慧君(2010)。大學行政人員知覺組織支持、組織創新、工作活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獲教學卓越計畫大學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30。
 
林俊賢、黃毅志(2008)。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文化資本與主觀階級認同: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4(3),99-136。
 
林明達(2010)。知覺組織支持、團隊自主性與專業團隊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各縣市體育會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欽榮(2002)。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林珮瑄(2012)。2012企業最愛大學調查。遠見雜誌,2,91-94。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輔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姜定宇、鄭伯壎(2003)。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19,175-209。
 
洪幼齡(2006)。國中校長領導力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秋萍(2011)。派遣員工成就動機與角色認同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知覺組織支持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美琳(2001)。非營利事業機構組織文化、轉換型領導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政府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康莊、陳木信(譯)(1995)。社會學理論(下)。George Ritzer原著(原著於1992出版)。台北:巨流。
 
徐正光(1977)。工廠工人的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3,23-63。
 
徐明珠(2009)。人才培育之整合觀點:由職能標準切入教、考、訓、用合一。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年5月14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2/6877
 
高寶華(2006)。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與管理。台北:華立。
 
教育部師資統計年報(2011)。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13年5月2日,取自http://www.moe.gov.tw/FileUpload/1052-16924/ Documents/100師培年報電子檔-20120925.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2013年1月24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378&Page =14083&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3a)。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13年1月24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17284&Index=8&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3b)。性別統計指標。2013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17395&Index=13&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發(2002)。員工股票選擇權滿意度對離職意願、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外商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丞(2008)。員工知覺的組織支持與工作績效間的中介模型研究。管理學報,25(3),309-331。
 
陳震宇(2011)。領導風格及認知組織支持對推行全面生產管理(TPM)績效之研究-以利奇公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戚樹誠(2008)。組織行為。台北:雙葉。
 
黃家齊(編譯)(2011)。組織行為學。Stephen P. Robbins & Timothy A. Judge原著(原著於2010年出版)。台北:華泰文化。
 
黃勝輝(2003)。國民小學教師績效考核與工作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雯菁(2010)。內部行銷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知覺組織支持作為干擾變數之探討。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東昇、林永旺(2007)。退休新制對現職公務人員工作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南開學報,4(3),77-86。
 
郭奕伶(2002)。人脈存摺–五個朋友決定你的富貴命。商業週刊,762。
 
郭美吟(2010)。知覺組織支持、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權力距離與公平敏感度之調節效果。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鑑緯(2012)。調職類型與調職人員對原單位之偏差行為意圖關聯性之研究-知覺組織支持與調職措施之調節效果。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士瑛(2008)。集團人力資源遷調制度之探討-以台灣五製造業集團個案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祥豪(200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文化資本、工作特質與階級認同之特質-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經濟日報(2011)。落實員工至上 絕對值得。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city.udn.com/55272/4664528
 
莊鴻專(2011)。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態度之關係研究-以南投縣國小為例玄奘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璦嘉、林惠彥(2005)。個人與環境適配對工作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台灣管理學刊,5(1),123-148。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火燦、謝廷豪、劉嘉雯(2007)。員工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關係的統合分析修正模式。台灣管理學刊,7(1),25-42。
 
張美瑤、張景棠(2010)。幼教師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相關研究
-以高雄縣鳳山地區幼稚園為例。正修學報,23,285-300。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倫(2003)。台灣中等學校教職員之組織支持知覺對其組織承諾與變革認知影響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育領(2010)。非營利運動組織組織文化、員工涉入、組織支持對組織競爭力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倉醇(2010)。知覺組織支持、正向心情、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康寧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志(1998)。工作特質、工作報酬,與階級意識及工作滿意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7-2412-H-143-001)。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蘇船利、黃毅志(2011)。教師間氣氛、校長領導風格、教師教學制控信念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國民中學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399-430。
 
楊琇閔(2012)。領導風格、組織承諾、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糖公司量販事業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專班,未出版。
 
楊進成(2000)。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滿(2012)。觀光飯店員工知覺組織支持、員工能力、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研究-以接待大陸觀光客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惠如(2005)。高績效工作系統與員工績效、單位績效間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蘭映(2006,March 15)。從師生關係看體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28.htm
 
楊建昌、廖又生、楊紅玉、廖茂宏、邱淑芬(2011)。台灣醫療機構員工工作態度與組織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9(1),29-42。
 
楊欣怡(2004)。上班族有七成認為人脈比專業重要。中時晚報。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蔡崑源(2001)。華進集團員工滿意度、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8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仲矩、黃梅君(2007)。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勞退新制滿意度對員工績效之影響。公共行政學報,24,29-69。
 
劉念琪、王志袁、劉雯中(2010)。組織與管理,3(1),41-66。
 
諸承明(1995)。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項。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賴慧芬(2010)。國民小學兼行政人員情緒勞務、知覺組織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玉雪(2011)。組織支持、自我導向學習、工作投入與工作保障感之關聯性:以中高齡勞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千金(2001)。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蘇世昌(2010)。知覺組織支持與主管教練行為對壽險業務人員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澤宸(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文獻
 
Adams, J. S.(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 267-300 , NY: Academic Press.
 
Bhanthumnavin, D.(2003).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supervisor and group members’ psychological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subordinate performance in Thai work unit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1), 79-97.
 
Blau, P. M.(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Y: Wiley.
 
Brayfield, A. H., & Rothe, H. F.(1951). An index of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5(5), 307-311.
 
Buchanan, B.(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533-546.
 
Castaldi, B.(1994).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4th ed.), Boston: Allynand Bacon, Inc.
 
Eisenberger, R., Hungtington, R., Hutchison, S., & Sowa, D.(1986).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 500-507.
 
Frone, M. R., Yardley, J. K., & Markel, K. S.(1997).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0, 145-167.
 
Hall, D. T.,Schneider, B., & Nygren, H. T.(1970). Personal factor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5(2), 176-190.
 
Hoppock, R.(1935). Job Satisfaction, NY: Harper & Brother.
 
House, J. S.(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on-Wesley.
 
Hrebiniak, L. G., & Alutto, J. A.(1972). Personal and role related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7(4), 555-573.
 
Kante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 499-517.
 
Kanungo, R. N.(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3), 341-349.
 
Kraimer, M. L., & Wayne, S. J. (2003). An examin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s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in the context of an expatriate assign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30(2), 209-237.
 
Lodahl, T. M., & Kejner, M.(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m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 24-33.
 
Levinson, H.(1965).Recipro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9 , 370-390.
 
Meyer, J. P., Allen, N. J., & Smith, C. A.(1993).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 , 538-551.
 
Mobley, W. H.(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 237-240.
 
Porter, L. W., Steers, R. M., & Mowday, R. T.(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t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 603-609.
 
Rabinowitz, S. L., & Hall, D. T.(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1 , 574-599
 
Rhoades, L., & Eisenberger, R.(2002).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 698-714.
 
Roskies, E., & Lazarus, R. S.(1980). Coping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coping skills. In P. O. Davidson & F. M. Davidson (Eds.), Behavioral Medicine: Changing Health and Life Style, NY: Brunner/Marzel.
 
Seashore, S. E., & Taber, T. D.(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8 , 346.
 
Sheldon, M. E.,(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s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2), 143-150.
 
Smith, P. C., Kendall, L. M., & Hulin, C. L.(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taw, B. M.(1977). Commitment to a policy decision: A multi-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 40-64.
 
Stevens, J. M., Beyer, J. M., & Trice, H. M.(1978). Assessing personal , role 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 of manageri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 , 380-396.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NY:John Wiley & Sons.
 
Weiss, D. J., Dawis, R. V., England, G. W., & Lofquist, L. M.(1967). 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innesota Studies i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Vo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William, J. S.(1975). Fundamentals of marketing, NY: McGraw-Hi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尹人傑、楊少強(2005)。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談領袖的三大特質:華頓商學院評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業領袖之一。商業週刊,895期:46-50。
2. 巫惠貞、巫有鎰(2001)。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縣與台北市為例。教育研究集刊, 46,147–180。
3. 吳和堂、鍾明翰(2011)。國小實習教師的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專業成長之因果關係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43(2),419-438。
4. 林俊賢、黃毅志(2008)。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文化資本與主觀階級認同: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4(3),99-136。
5.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輔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6. 姜定宇、鄭伯壎(2003)。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19,175-209。
7. 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8. 陳建丞(2008)。員工知覺的組織支持與工作績效間的中介模型研究。管理學報,25(3),309-331。
9. 郭東昇、林永旺(2007)。退休新制對現職公務人員工作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南開學報,4(3),77-86。
10. 郭奕伶(2002)。人脈存摺–五個朋友決定你的富貴命。商業週刊,762。
11. 莊璦嘉、林惠彥(2005)。個人與環境適配對工作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台灣管理學刊,5(1),123-148。
12. 張火燦、謝廷豪、劉嘉雯(2007)。員工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關係的統合分析修正模式。台灣管理學刊,7(1),25-42。
13.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4. 張美倫(2003)。台灣中等學校教職員之組織支持知覺對其組織承諾與變革認知影響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5.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