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1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容芝
研究生(外文):LIN, JUNG-CHIH
論文名稱:幼兒園健康教育課程實施與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Curriculum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reschool, Teacher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y
指導教授:駱明潔駱明潔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蔣姿儀張美雲
口試日期:2015-03-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中大混齡班健康教育課程幼兒健康知能教學困擾因應策略
外文關鍵詞:mixed-age class of 4-6 years old children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health knowledge and capacity in young childrenteacher stresscoping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1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健康教育課程」後,對幼兒健康知能的影響,與了解在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臺中市太陽國小附設幼兒園月亮班(化名)4-6歲的中大混齡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十一週的健康教育課程,共計22次,每次30分鐘,課程內容包含口腔保健、視力保健以及均衡飲食三個面向,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健康教育課程」與「家長意見調查表」。主要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 實施健康教育課程對幼兒健康知能的影響
1. 透過觀察牙齒模型與圖片、團體討論、繪本、遊戲與戲劇扮演的引導,可以讓幼兒認識牙齒與各種對牙齒有益的食物,了解造成齲齒的原因,並完成口腔檢查與塗氟。
2. 透過繪本、團體討論、戲劇扮演、新聞分享、遊戲、教具、食物品嚐與作品創作的引導,可以讓幼兒瞭解電視和3C產品對眼睛造成的傷害,認識對眼睛有益的生活習慣與食物,改善其閱讀習慣與姿勢,並完成視力檢查。
3. 透過故事、教具、團體討論、作品創作與食物品嚐的引導,可以讓幼兒認識並正確分類六大類食物、改善幼兒的用餐禮儀與飲食習慣,並提升對六大類食物的接受度。

(二) 教師實施健康教育課程時所產生的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
研究者進行健康教育課程時,因為專業背景、班級秩序的掌握、幼兒背景經驗能力、課程實施時間與家長配合程度的不足而產生教學困擾,研究者使用尋求支持、改變策略、理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等因應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教學困擾。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針對教保服務人員、幼兒主要照顧者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young children’s knowledge of health, and the teacher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while curriculum of heath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and the subjects were students aged between 4-6, studied in the moon class of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sun elementary school(assumed name)in Taichung City, selected via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one mixed-age class. The curriculum of health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for 11 weeks, 22 times, and 30 minutes for each time.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included three aspects, which were dental care, vision care, and balance diet.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a self-developed “The curriculum of heath education” and “Questionnaire of parents’ opin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young children’s knowledge of health.
(1) Young children can know knowledges about teeth and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which is good for teeth, understating the causes of decayed teeth, finish oral examination and fluoridization by observing teeth model and picture, group discussion, reading picture book, playing game, and theatre play.
(2) Young children can understand that television and 3C product can cause damages to eyes, know living habit and food which benefit eyes, improve their reading habits and posture, and finish visual inspection by reading picture book, group discussion, theatre play, news sharing, playing game, using teaching aid, tasting food, and creative work.
(3) Young children can know and classify six categories of food, improve their dining etiquette and dietary habits, and increase dietary intake of food from six grand categories by reading story, using teaching aid, group discussion, creative work, and tasting food.

2. The teacher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while curriculum of heath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When researcher conducted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stress arised from the lack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lass order, children’s background capacity and experienc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ime, and parents’ cooperation degree. Researcher used seeking support, changing strategy, ration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coping strategies to relieve teacher stres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searcher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children’s primary caregiv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mixed-age class of 4-6 years old children,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health knowledge and capacity in young children, teacher stress, coping strateg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健康與健康促進之定義及內涵 9
第二節 幼兒園幼兒健康知能與健康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教學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概念與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幼兒園健康教育課程之實施計劃 4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7
第六節 研究流程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對幼兒健康知能影響 71
第二節 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時產生之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附錄…………………………………………………………………………………133
附錄一 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課程教案 133
附錄二 視力保健健康教育課程教案 147
附錄三 均衡飲食健康教育課程教案 161
附錄四 與研究班級教師的訪談大綱 177
附錄五 家長意見調查表(課程實施前) 180
附錄六 家長意見調查表(課程實施後) 183

中文部分
口腔健康法(2003年5月21日)。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司宏(2001)。愛眼.護眼。臺北市:臺視文化。
王本華(2011)。別讓壞牙打敗你的健康:從0歲到100歲的牙齒預防與保健。臺北市:健行文化。
王秀紅、徐畢卿、高淑芬、高毓秀、王瑞霞、吳素綿…黃寶萱(2001)。健康促進與護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偉華。
王欣雅(2012)。大臺中地區幼教老師面對少子化的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學典(2008)。100天緩解近視,恢復視力。臺北市:倚天。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2年1月1日)。
白青平(200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江尚宜(2010)。拯救視力大作戰。臺北市:高寶國際。
吳佩昌(2014)。孩子可以不近視。臺北市:貓頭鷹。
吳俊容(2002)。國小特殊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南成(2009)。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錦隆(2001)。影響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坤崇(1995)。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方式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怡娟(2000)。健康促進在護理專業中的應用。護理雜誌,47(1),5-12。
李欣儒(2000)。國中生活科技初任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途徑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蘭(2012)。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
卓怡君(2006)。國中普通班教師面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支持系統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季素華(2008)。關注幼兒身體健康,提高幼兒園健康教育質量。學前教育研究,167,63-65。
林一鳳(2003)。幼稚園實習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玉祥(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金秋(2009)。學齡前幼童主要照顧者對口腔衛生保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公立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美玲(2013)。新北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林美華(2010)。口腔保健教育介入對幼兒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公立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施素蓁(2010)。營養教育介入對幼兒飲食觀念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附幼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淑珍(2010)。運用做決定生活技能於幼兒營養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食品藥物管理局(2012)。每日飲食指南。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徐心浦(2004)。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10)。最新教育研究法(原作者: Louis, C., Lawrence, M. & Keith, M.)。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翁瑛嬬(2006)。一所幼稚園小班進行良好飲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國民健康局(2009)。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取自:http://nhis.nhri.org.tw/2009download.html
國民健康局(2011)。新世紀臺灣嬰幼兒健康圖像。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國民健康署(2013)。近視歷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0712250418&parentid=200712250086
國家網路醫院(2003)。面對SARS 不要慌 良好飲食「助」你永保安康。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4912&category=%C0%E7%BEi%BD%D5%B2z
張宜芳(2003)。教學信念和教學困擾-兩位國小初任教師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美琇(2013)。視力保健教育介入對幼兒視力保健觀念與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碧蘭(2001)。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蓓貞(2004)。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新文京。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許沛緗(2013)。教保服務人員知覺幼兒園長轉型領導、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惠玉(2003)。臺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知識、行為及飲食教養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郭世育(2002)。高職特殊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郭訓呈(2010)。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秀珍(2007)。學前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以普通班的融合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怡臻(2010)。繪本引導對幼兒飲食習慣表現之研究-以臺中縣某公立托兒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秋伶(2010)。國中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困擾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月(2009)。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其因應方式之探討-以東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戴文青、魏美惠(2006)。幼兒活動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偉華書局。
陳錫港(2005)。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瑞譙(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游翠芬(2013)。幼兒園普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馮世昌(2006)。國民小學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45,59-71。
黃純德(2007)。臺灣六歲以下兒童口腔狀況調查2004-2006。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0811210008&parentid=200811100002
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小淇(2010)。營養教育介入對幼兒蔬菜攝取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玉如(2009)。營養與幼兒視力保健。幼教資訊,218,34-36。
楊麗齡(2003)。面對兒童肥胖-幼教師可以做什麼。國教世紀,206,65-72。
葉美玲、陳興夏、陳靜修(2004)。我有好眼光:親子護眼手冊。臺北市:聯經。
詹美春(2003)。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廖美蘭(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廖美蘭、楊奕馨、謝天渝、鄭增鎰(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臺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4,135-148。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媖媖(2004)。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腔保健及甜食使用教育介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蔡蔭玲、曾明貴(2005)。絕對強健寶寶牙齒。臺北市:臺視文化。
鄭美治(2003)。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因應趨避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裕泉(2005)。全民護眼運動。臺北市:旗林文化。
賴美淑(2000)。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臺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駱明潔(2009)。嬰幼兒衛生保建。臺北市:新學林。
謝美蘭(2001)。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淑珺(2009)。花蓮地區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謝琇英、李新民(2007)。高雄市幼兒園所健康環境現況之探討。學校衛生,50,1-21。








英文部份
Boyle, G. J., Borg, M.G., Falzon, J. M., & Boglioni, A. J. (1995).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49-67.
Charles, S. C., & Jennifer, C. S. (2010). Personality and coping. 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 61, 679-704.
Fisher, J. O., & Birch, L. L. (2002). Early experience with food and eat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ting disorder. In J.K. Thompson & L. Smolak (Eds.), Body image, eating disorders, and obesity in youth (pp.23-3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lores, G., & Lin, H. (2013). Factors predicting severe childhood obesity in kindergarte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7, 31-39. doi: 10.1038/ijo.2012.168
Goodstadt, M. S. (1986). Alcoho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wo realities. Journal of Drug Education, 16, 349-365.
Green, L. W., & Kreuter, M. W. (1991).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Hendrick, C., & Smith, C. (1995).Transforming health curriculum. In S. Bredekamp & T. Rosegrant (Eds.), Reaching potentials: Transform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Vol.2). Washington. DC: NAEYC.
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7-3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 Pub. Co.
McCormick, J. (1997).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large school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1), 18-38.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1).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5th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Mills, G. E. (2010).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O’Donnell, M. P. (1989). Defin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part III: expanding the defini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35, 1-21.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East Norwalk: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Barkaskas, V. H., & Hayman, L. (1992).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ward excellence in nurs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 Nursing Outlook, 40(3), 106-112.
Pithers, R. T. (1995). Teacher stress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gr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387-392.
Svetlana, M., & Ekaterina, N. (2014). Coping strategies of adolescents with deviant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 10.1080/02673843.2013.868363
WHO (1974). Ninth report of the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tuberculosi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552, 65-79.
WHO (1988). Learning together to work together for health.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69, 1–72.
WHO (1998). WHO’s global health initiative: helping schools to become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school_youth_health/
Wiersma, W., & Jurs, S. G. (2005).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