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健(2001)。運動疲勞的判定。運動生理週訊,(102)。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6)。跆拳
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 92-99。
方文星(2013)。動態恢復對血乳酸排除及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捷泳姿勢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
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田春寬、喬柱、高頎、李少丹(2005)。HiHiLo訓練法與LoHiLo訓練法對女子跆拳道運動員有氧代
謝能力影響的比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7),59-63。
石俊益(2012)。上坡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籃球運動員有氧能力與下肢動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吳忠芳(1997)。運動訓練負荷的監控。中華體育,11(1),71-79。吳珊慧(2007)。奧運跆拳道第二量級男子優秀選手體能與不同時間踢擊運動負荷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吳燕妮(2011)。目標設定在跆拳道專項訓練之應用。大專體育,114,54 - 60。李佳融(2002)。間歇訓練對跆拳道踢及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婉禎(2014)。一週常氧與低氧訓練對跆拳道基礎耐力與專項比賽恢復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李威儀(2011)。熱身後恢復至不同心跳率對最大有氧動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何正峰、李文志、王錠堯(2008)。兩週不同跑步型態跑步訓練對有氧及無氧耐力之影響。運動生理
暨體能學報,8,81-89。
杜鎮宇(2002)。不同強度的規律運動訓練對人體安靜與運動狀態下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文弢(1996)。運動負荷的生化評定。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仁彬(2008)。跆拳道蠅量級與雛量級選手生理反應與運動表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142-153。
林宗翰(2011)。兩週高強度訓練對三級跳遠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三益(2010)。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羽球選手生理適應 及步法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革友、郭永安(2000)。跆拳道運動員比賽前後最大耗氧量、血乳酸及血清LDH活性研究。中國體
育科技,36(1),40-41。
林榮培(2001)。跆拳道運動員專項體能與致勝要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1),112-120。
邱共鉦、蔡明志(2006)。2006 年卡達亞運跆拳道培訓隊專項體能訓練計畫。運動教練科學,7,
97-108。
邱共鉦(2012)。台灣地區優秀跆拳道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中國體育教練員,3,51-53。
苑玲偉、翟東、周穎潔、劉鋼(2014)。河北省皮艇運動員周期訓練期間BUN、Hb值的變化分析。赤
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30(4),106-107。
徐峰、陳星、韓璐璐、文鏡(2004)。對紅景天抗疲勞作用機理的探討。食品科學,25(10),366-
370。
徐台閣(2005)。再創奧運巔峰。國民體育季刊,34(4),21-25。耿紹瑋、陳麗瑩(2010)。對優秀跆拳道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的研究。搏擊:武術科學。12,87-
88。
高炳宏 馬國強 崔登榮 王道(2006)。8週低住高練(LoHi)對游泳運動員血清CK、BUN變化規律的
影響。體育科學,5。
崔建光 (2008)。對自行車運動員大強度訓練期某些生化指標的監測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未出版碩
士論文,山東省。
薑傳銀(1998)。武術散手運動員賽後血乳酸、血尿素氮、心率等的變化。上海體育學報,2,60-
64。
張波、付明(2000)。高強度訓練後康復措施對優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體能影響的研究。解放軍體育
學院學報,2,18-21。
郭堉圻、洪明達(2010)。應用心率變異度分析法對瑜伽運動效益之評估。大專體育,108,80- 86。
陳天文(2006)。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徑賽短距離選手無氧耐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 學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陳志文(2004)。間歇性連續踢擊對跆拳道優秀與一般選手反應時間與攻擊力量之比較。未出版碩士 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福進、王元聖、王俊傑(2009)。談跆拳道選手體能訓練實際應用── 以臺北縣立育林國中為例。
淡江體育,12,220-228。
陳竑廷(2010)。桂枝湯對延遲性肌肉痠痛之預防與治療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陳奕勳(2014)。一週常氧與低氧訓練對跆拳道選手比賽能力與能量代謝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桃園市。
傅正思、許績勝、馬君萍、王耀聰(2013)。心跳率在跑步訓練上的應用。興大體育學刊,12, 153-160 。
曾文俊(2007)。六週不同型式跳繩訓練對大學生無氧動力、心肺耐力與身體組成之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
曾明郎、甘能斌(2007)。運動訓練負荷強度之生化監控與恢復方法的應用。大專體育,89,21- 26。
曾明郎(2010)。賽前、賽中、賽後定時補充碳水化合物對籃球比賽中、比賽後疲勞指標的影響。運
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0。
馮凱琳、王凌、張敏(2012)。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特戰隊員有氧能力的影響。武警後勤學院學報:醫
學版,11,862-863。
黃志雄(2000)。跆拳道發展史。奧林匹克季刊,31,57-59。
黃雅琳(2008)。優秀跆拳道運動員之體能測驗結果對於運動傷害發生率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運動保健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黃信捷、蔡明志(2015)。臺灣跆拳道選手於奧運比賽週期成績分析。跆拳道學刊,2,77-89。楊勝利(2001)。運動員心臟。心血管病學進展,3,184-186。
詹貴惠、許美智、蔡溫義(1998)。舉重選手重量訓練後血液生化值的變化。中華體育季刊, 12(2),79-85。
臧廣悅、吳正平、高海寧(2009)。大運動量訓練對國家拳擊集訓隊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的影響。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65-67。
劉金龍(2007)。不同能量代謝系統之柔道專項能力檢測與血氨指數的應用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劉振玉(1999)。運動訓練與肌酸激酶研究進展。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4(1),30-32。
蔡忻林、呂明秀(2003)。中等強度有氧舞蹈訓練對女性血脂肪及體適能的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
刊,92(下),616-622。
蔡明志、邱共鉦、藍碧玉、吳惠櫻(2007)。探討跆拳道運動肌力與體能之訓練及檢測-以杜哈亞運
跆拳道培訓隊爲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99-208。
蔡文峰(2010)。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青年田徑選手有氧與無氧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 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景峰(2013)。高強度間歇訓練與運動員有氧能力。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7(3),203-212。
鄭嵃仁(2007)。綜合性營養補充劑對於小鼠運動耐受及生化值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 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台南市。
盧浩貴、張耀川、陳彥君(2011)。東亞盃培訓隊與大專甲組男子足球運動員生化指數比較之探討。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85-91。
盧淑雲(2011)。持續式與間歇式中等強度運動訓練對大學生有氧能力與自律神經調控的效果。大專
體育學刊,13(4),453-460。
蘇珈儀、郭紘嘉(2012)。運動負荷生化指標定評上之輔助工具。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0,37- 49。
英文部分
Achten, J.、Jeukendrup, A. E.(2003).Heart rate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Sports Medicine,33(7),517-538。
Butio, S., & Tasika, N. (2007). Changes in heart rate and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as intensity parameters during simulated Taekwondo
competition. Journal Sports Medicine Physical Fitness, 47, 179-185.
Böhmer, D., Baron, D., Bausenwein, I., Fischer, H., Groher, W., Hess, M.,
Jäger, D., Martin, L., Mühlfahrt, J., Nöcker, P., Nowacki, G., Rompe,
A., Thiel, B., Schmücker, O.(1975): Das sportmedizinische
Untersuchungssystem. Leistungssport, Beiheft.
Cornelissen, V. A., Verheyden, B., Aubert, A. E., Fagard, R. H. (2010).
Effects of aerobic training intensity on resting, exercise and
post-exercis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heart-rate variability.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4(3), 175-182.
F. Marcello Iaia, Ermanno Rampinini, and Jens Bangsbo. (2009). High –
Intensity Training in Footba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4(3), 291-306.)Friel, Joe. (2003). The Cyclist's
Training Bible, Third Edition. Grosser, M.; Starischka, S, Zimmermann, E.
(1981). Allgemeine Trainingsprinzipien und biologische adaptation. In: 張嘉
澤,訓練學,台北縣 : 運動能力診斷協會。
Gibala, M. J., &McGee, S. L. (2008). Metabolic adaptations to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 little pain for a lot of gain?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36(2), 58-63
Helgerud, J., Hkydal, K., Wang, E., Karlsen, T., Berg, P., Bjerkaas, M.,
Simonsen, T., Helgesen, C., Hjorth, N., Bach, R., & Hoff, J. (2007).
Aerobic High-intensity intervals improve VO2max more than
moderate training.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9(4), 665-671.
Kenefick, R. W., Mahood, N. V., & Mattern, C. O. (2002). Hypohydration
adversely lactate threshold in endurance athletes. Journal of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earch, 16(1), 38-43.
Kilen, A., Gizzi, L., Jensen, B. R., Farina, D., Nordsborg, N. B. (2012).
Changes in human muscleoxygen saturation and mean fiber
conduction velocity during intense dynamic exercise--effect of
muscular training status. Muscle Nerve, 46(5), 746-754.
Laursen, P. B., & Jenkins, D. G. (2002).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 -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32, 53-73.
Lin, Z. P. (2001). Effect of aerobic training the heart rate, oxygen
consumption, and blood lactic acid of young adult with taekwondo player. Proceeding of The AIESEP Taiwan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73-279.
Neumann.G.(1991). Zur Leistung stru Ktur der Kurz- undMittel zeitausdauer -
Sportarten aus sport medizinischerSicht .Leistungs sport. 21, 29-31.
網路資料
世界跆拳道聯盟官網(2016年05月01日)。關於WTF。資料引自
http://www.worldtaekwondofederation.net/
顏克典(2003)。訓練檢測與評估。中華民國手球協會資訊網。資料
引自http ://www.handball.org.tw/train_lis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