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書籍〕
中國主教團(1996)。《天主教教理》。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1987)。《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 -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6)。《人生領航員-協助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洪葉文化事業
王詩慧(2002)。<非營利組織之公關策略>見江明修(編),《非營利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2006)。《95年度會員財務報表》
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2007)。《2007年台灣天主教手冊》。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5)。《台灣省八十四年度『少女保護』業務暨『山地文化』研習會成果報告》。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6)。《台灣省政府加強原住民少年輔導重建工作研習觀摩會實錄》。
朱金池(2001)。<新制度論的組織理論初探>。見《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三民書局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利略與社會參與》。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非營利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傳德(1992)。《天主教在台灣》。天主教善導週刊社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社會工作人員服務手冊》
李玲玲(1994)。<台灣天主教的社會服務>。見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亞太圖書出版社
官有垣、邱瑜謹(2000)。<美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對台灣兒童福利發展的影響,1950-1977>。見官有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亞太圖書出版社
林水波(1995)。《公共組織理論-問題分析與改革策略》。李麗華發行
(1999)。《公共政策新論》。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萬億(200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芝安(2006)。《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故事》。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瑜謹(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暨慈善基金會>。見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合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巨流圖書公司
(2006)。<台灣基金會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與業務方案>。見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合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巨流圖書公司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正中書局
財團法人台北市現代婦女基金會(2004)。《蛹化-臺北市婚姻暴力防治歷史紀事》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婦女人身安全大事紀>。見《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
高廸理(1995)。<社會工作教育在轉型社會中之因應策略>。見林萬億,《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苙雲(1996)。《組織社會學》。三民書局
張紹勳(1998)。《研究方法》。滄海書局
張世雄(2000)。<志業主義、自願主義、專業主義與管理主義-從宗教慈善到非營利事業>。見鄭志明(編),《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梅冬祺(1994)。<天主教與社會關懷>。見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
曾華源(2006)。《法院裁定少年轉向安置機構輔導服務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
黃迺毓(2004)《家庭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2007)。《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監察院(2004)。《監察院公報》2457卷。2月11日。頁30-43
劉淑瓊、孫健忠(2008)。<社會福利民營化下政府與民間的相互解讀:1997與2007的比較>。發表於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台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政府與民間福利分工的探討研討會」手冊》(4月25日)。舉辦地點:東海大學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潘淑滿(2003b)。《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鄭讚源、王綉蘭(1999)。《苗栗縣新苗智能發展中心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社區照顧方案評估研究計畫》。財團法人苗栗縣新苗智能發展中心
蕭新煌(2003)。《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洪健全文教基金會
戴世玫、楊雅華、郁佳霖(2008)。<「看見心傷兒」實踐以目睹暴力兒童為主體的服務>。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追求公平正義社會:社會工作專業的挑戰」研討會手冊》(3月1日)。舉辦地點:台灣師範大學。
簡春安、周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巨流圖書公司
魏春枝、邱方晞(1999)。<跨國婚姻在台灣之初探-以台灣東南部之菲籍新娘家庭為例>。發表於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二十一世紀婚姻關係學術研討會》(5月)。舉辦地點:實踐大學
Burton A. Weisbrod,江明修審訂(2003)。《非營利產業『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The Commercial Transforn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Gareth R. Jones,楊仁壽、俞慧芸、許碧芬(合譯)(2003)《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Organizational theory: text and case 3rd ed.』》。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Hervé Carrier, S.J,李燕鵬譯(1992)。《重讀天主教社會訓導『Pontifical Council for Justice and Peace The Social Doctrine of the Church Revisited—A Guide for Study』》。光啟出版社
Richard L. Daft,李再長譯(2006)。《組織理論與設計『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Stephen P. Robbins,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6)。《組織行為學第十一版『Organizational Behavior』》。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類〕
中國時報(1998)。4月25日 第18版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順民(2006)。<當代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其相關議題論述>。《社區發展季刊》,115,53-64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月刊》30,201-224 呂朝賢、潘福財(2004)。<非營利組織變革:以聖心教養院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79-116
林萬億(2005)。<一九九O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12-33 翁慧圓(2006)<兒童福利專業資源網絡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173-185 張英陣(1995)<非營利組織與社會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84,68-77
莊文生(1987)<基督教與社會福利>。《社區發展季刊》,38,32-33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收錄於《理論與政策月刊》(16)4,15-41 陳東升(1992)<制度學派理論對正式組織的解析>。《社會科學論叢》40,111-132 (1993)<組織間關係的理論探討>。《社會科學論叢》41,31-60
黃源協(2001)<台灣社區照顧的實施與衝擊—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53-101
葛書倫(2003)<庇護所在婚暴受虐婦女復原過程中的角色功能--台灣經驗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1,310-319 謝俊義(2001)<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1-26 〔論文類〕
王婉芬(1993)《制度學派與組織制度化的探討》。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楠賢(1997)《公共組織衰退與適應對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綺雲(1993)《組織變遷與轉-社會變遷中組織興衰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 邱從甯(1995)《從環境與組織的互動關係論台灣世界展望會的發展與轉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奕暉(2001)《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制度的探討》。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娟(1998)《受虐婦女暴力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緊急庇護中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美(2005)《公立老人福利機構組織變遷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崇亞(1996)《新制度主義與公共組織分析》。東海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 鄭維瑄(1990)《基督教社會關懷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會員財報:2006年度>網址:http://www.npoalliance.org.tw
姚淑文(2008)<家暴防治十年改變了什麼>《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第271期,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269-1.htm
詹火生、楊銀美(2002)《我國原住民社會福利政策-以國家干預觀點分析》國家研究報告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7.htm
〔善牧基金會〕
(一)、出版文獻
善牧基金會(1992)<德蓮之家>。見《善牧之友》第1期,9月
善牧基金會(1993)<信心之家>。見《善牧之友》第5期,6月
善牧基金會(1994)<業務報告>。見《善牧之友》第5期,1月
善牧基金會(1995a)《善牧基金會簡介》,6月
善牧基金會(1995b)《婦女緊急庇護中心經營手冊》,8月
善牧基金會(1996a)<萬華少年服務中心即將成立>見《善牧之友》第21期,6月5日
善牧基金會(1996b)《女孩心中的痛》,6月15日
善牧基金會(1996c)<東亞地區關懷危機兒童及青少年研討會>。見《善牧之友》,第22期,9月
善牧基金會(1996d)《善牧的台灣經驗》,12月
善牧基金會(1997a)《在生命的泥沼中成長》,5月
善牧基金會(1997b)《善牧會會祖聖于法西亞傳記》,6月
善牧基金會(1997c)《『從婦幼中長期中途之家談起』座談會手冊》,10月
善牧基金會(1998a)《86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月
善牧基金會(1998b)《惟愛完成一切--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十週年特刊》,12月
善牧基金會(1999a)《87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 月
善牧基金會(1999b)《失學的年少、失血的青春:中輟生關懷手冊》,5月
善牧基金會(1999c)《中輟服務體系執行成效檢討與建議書暨善牧基金會中輟生服務經驗分享》,11月
善牧基金會(2000a)《88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月
善牧基金會(2000b)《妳是寶貝:善牧少女之家經營與輔導手冊》,10月
善牧基金會(2001a)《學習不留白、關懷不中輟-多元性向發展班八十八學年度成果報告》,2月
善牧基金會(2001b)《89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 月
善牧基金會(2001c)《婦女庇護家園經營與輔導手冊》,12月
善牧基金會(2002a)《『為受虐及目睹兒童輔導工作研習會—台灣本土實錄』研習手冊》,3月
善牧基金會(2002b)《小小羊兒的吶喊-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實務工作經驗談》,12月
善牧基金會(2003b)《青少年外展工作手冊》,4月30日
善牧基金會(2004)<談善牧的使命與精神>收錄於《善牧之友》第72期,2月
善牧基金會(2005a)《93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月
善牧基金會(2006)《94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月
善牧基金會(2007)《95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3月
善牧基金會(2008)《96年度業務執行報告書》
王念慈(2000)<那一年寒冬>見《善牧之友》第50期,4月
林素鉊、楊淑秀、陳麗如(1998)。<『憐惜我們受傷的婦孺╱善牧的婦幼庇護服務』>見《惟愛完成一切: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十週年特刊』》善牧基金會
唐中英(2003)<將善牧的關懷送到台東>見《善牧之友》第68期,4月
高壽康(2002)<來自雅芳的祝賀>見《善牧之友》第64期,8月
陳淑芬(2002)《大陸新娘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之研究》
曾梅玲(1998)<認識太巴塱-善牧在光復鄉的工作>。見《善牧之友》,第31期,1月
湯靜蓮(2002)<『序』>。見《小小羊兒的吶喊-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實務工作經驗談》
(2003a)<心的工作、用心經營>。見《善之友》第68期,4月5日
(2003b)<『序』>。見《青少年外展工作手冊》,4月30日
楊淑秀、陳淑芬、陳雅楨(1998)<『十年耕耘-少年服務』>。見《惟愛完成一切--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十週年特刊》,善牧基金會
(二)、未出版文件
善牧修女會(1991)《善牧修女會第一次會務會議記錄》,3月
善牧基金會(2003a)<「台灣新媳婦-身為外籍新娘的悲哀」公聽會資料>,4月16日
善牧基金會(2005b)<花蓮中輟學園結報案>,8月
陳至心(2007)<善牧基金會靜心家園介紹>
杜明珍(2007)<善牧基金會親心家園簡介>
陳俐蓉(2007)<善牧基金會家庭服務中心背景歷史>
陳淑芬(2007)<善牧基金會婦幼庇護家園總介紹>
曾梅玲(2008)<善牧花蓮光復中心與政府合作關係十年回顧歷程之探討>
二、英文部份
Aldrich Howard E. and Jeffrey Pfeffer. 1976, “Envoronment of Organiza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4-81
Hannan Michael T. & Freeman, John (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82, 929-946
Joseph Galaskiweicz & Wolfgang Bielefeld (1998):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New York: Walter Gruyter, Inc.
Meyer, John W. and Brian Rowan (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340-363
March and Olsen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liver (1991):“Strategic Responses of Institutional Proces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6(1):145-179
Pfeffer, Jeffery & Gerald R. Salancik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 Richard Scott(1992)Organizations: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ong, Ming Ji Diana J., and Wayne R. Millette (2002) , “Dealing with the Dynamic Duo of Innovation and Intertia: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20(1):36-52
Zucker, Lynne G.(1987)“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3:44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