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明(2010)。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一以行政院海岸巡防者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孔憲文(2010)。企業組織文化,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TFT-LCD(液晶顯示器)A公司供應鏈廠商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古彩玉(2011)。桃園機場組織變革下組織溝通、變革認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朱慧雯(2008)。空軍後勤人員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市。邱紋絹(2010)。組織變革意願和組織溝通對於組織學習的影響一以工具機M-Team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李日傑(2007)。組織變革認知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中華電信中區分公司員工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呂世模(1999),中華電信員工對民營化組織溝通、變革的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長途及行動通信分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呂輝竭(2011)。軍事主管領導行為對工作士氣與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余珮瑀(2002)。影響大專畢業生工作條件與滿意度因素之分析─以銘傳大學為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吳融枚(1996)。公營事業員工對組織變革及市場導向之認知-以台灣省煙酒公賣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理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吳美雅(2009)。員工組織變革認知、組織信任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民營化台視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鍇(2002)。變革知覺所生成的壓力反應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郵政總局民營化變革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何淑玲(1997)。由日本企業探討員工士氣和企業文化的誘因關係。台中商專學報,29,357-384。
邵宜君(2002)。企業領導者更迭下的員工協助策略研究-以金融服務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林弦逸(1999)。組織變革中人力資源策略之探討-以國營事業民營化變革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欽榮(1988)。管理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贊正(2006)。台灣金控公司之組織變革、組織公平、員工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聯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施慧敏(2006)。組織變革與員工組織承諾及士氣間關聯性之研究-以國防部「精進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周吟穗(2011)。行政院組織再造中員工組織變革認知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一以內政部營建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許南雄(2007)。組織理論與管理。台中:滄海書局,第273頁。
張乃宏(2006)。組織變革後員工對組織氣候、領導行為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A軍修補大隊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縣。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陳玉足(2010)。內部行銷對工作滿意度、工作士氣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一以某半導體封測公司產線直接人員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陳致航(2007)。組織變革對成員組織承諾及工作士氣之研究一以某地區憲兵單位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郭鑑緯(2012)。調職類型與調職人員對原單位之偏差行為意圖關聯性之研究-知覺組織支持與調職措施之調節效果。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喻12新華(2006)。我國憲兵制度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于俊、邱敬夫(2001)。組織轉型注意要點。會計月刊,189,16-17。
黃緯莉(1994)。醫院員工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工作投入與士氣之研究-以國立臺北護專附設醫院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貞觀(2002)。護理人員工作士氣及病患特質對病患滿意度之影響。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黃穎隆(1998)。國營企業員工對組織變革之認知與支持因素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葉重新(2005)。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葉俞孝(2010)。雲林縣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態度、生涯發展認知及生涯進路意向之調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溫金豐(2012)。組織理論與管理(三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535頁。
趙福霖(2007)。組織溝通、組織變革認知、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電公司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蔡明錡(2011)。併購後組織文化、組織變革認知、信任關係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某電子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蔡碩川(2001)。農會信用部組織變革認知、組織承諾與變革態度之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劉寧(2003)。企業文化、組織承諾、及組織變革態度之關係研究一以日月光集團半導體後段製程三家公司整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南市。劉鑫(2002)。組織變革下員工角色衝突、組織承諾與士氣之關聯性研究一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廖國峰、范淼、王湧水(2002)。從個體觀點探討組織成員因應組織變革之研究。管理學報,19(3): 451-474。
謝安田(1992)。企業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魏柬明(2009)。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東市公所清潔隊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物管理系碩士論文,台東市。
戴國良(2008)。組織行為學-全方位理論架構與企業案例實戰。台北:五南,168-202。
顏旭光(2011)。組織變革認知、組織承諾與工作士氣關聯性之研究-以空軍志願役士官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顧忠平(2005)。員工之組織變革認知與其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國防部軍政體系幕僚機構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Adams, J. S.(1963),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1,422-436.
Burns, D. D. (1990). The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Information Australia Group, Melbourne.
Bovey, W. H., & Hede, A. (2001). Resistanc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osed.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22 (7), 372-391.
Blum, M. L. & Naylor, J. C. (1968). Industrial Psychology: Its Theoret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 N.Y. : Happer and Raw Publisher.
Chandler, F. G. (1995). Fundamental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hicago: IRWIN press.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Oxford: Butterworth Heintmann.
Donaldson, L. (1999). Performance-driven organization change: The organizational portfolio. California: Sage.122-135.
Dudley, L., & Raymer. A. (2001). Inside organizational change: puzzling across Permeable boundar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1(5), 620-635.
Denis, J. L., & Langley, A. (2001). The dynamic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pluralistic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4), 809-837.
Gal, R. (1986). Unit Morale: From a theoretical puzzle to an empericat illustration- An Israeli exampl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6, 549-564.
Gresov, C. Haveman, H. ,& Oliva, T. (1993). Organizational design, inertia, and 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response. Organization Science, 4: 181-208.
G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New York: Mc Gram-Hill.
Herzberg, F.(1959).The Motivation to Work, NY:John Wiley.
Kante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499-517.
Knezevich, S. J. (1975).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 Harper & Row.
Lewin, K.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Human Relations, 5-41.
Leavia, H. J. (1964). Applied Organization Change In Industry. In J. G March,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l 1144-1167.
Locke, E. A.,(1968),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 157-189.
Mooney, J. D. (1947).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bologival Review,50,370-396
McGregor, D. M.(1957).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Management Review, 22(28),88-92
McClelland, P., D. C. McClelland, & Burnharm, D. H.(1976). Power is the great motivat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4,100-110
Robbins, S. P., 林孟彥譯(2003)。Management.管理學。台北:華泰。
Scott, W. G, & Mitchell, T. R. (1972).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Homewood, IL: Richard Irwin.
Steven, E. (1983). Communication through Libraries. New Jersey: The Scarecrow Press.
Schein, E. H. (1980).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Skinner,B.F.,Science, & Human Behavior.(1953). Macmillan,NY:Free Pree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NY:John Wily.
Wiener, Y. (1982).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 : A Normative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