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1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豐賓
研究生(外文):Feng-Bin Liu
論文名稱:從學習焦慮探討線上遊戲英語學習平台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On-Line English Learning Platform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Learning Anxiety
指導教授:張鐸張鐸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數位遊戲式教學英語教學外語學習焦慮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digital gameEnglish teachingEnglish learning anxietylearning effectiv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潮流,英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英語學習中焦慮因素對外語學習有負面的效果。由於學生喜歡在遊戲中學習,數位遊戲式學習是近幾年廣為眾多學者專家進行討論的一種學習模式。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線上遊戲英語學習平台的哪些設計可以讓國小學生喜歡學習,並且消除英語學習焦慮。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國小學生進行調查,並根據研究者所編製的「國小學童線上遊戲英語學習平台使用量表」為資料蒐集的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由研究結果得以發現,操作介面、內容呈現方式、情境誘導對知覺娛樂和知覺難易有顯著的直接影響效果;知覺難易、知覺娛樂對降低英語學習焦慮有顯著的直接影響;降低英語學習焦慮對英語學習成效有顯著的直接影響;由這些研究結果意味著,良好的遊戲設計可以讓學生在簡單沒有焦慮的環境中學習,並提升其學習成效。本研究的結果可以做為線上遊戲學習平台開發者,以及欲使用線上遊戲學習平台的學校或單位一個參考。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English,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students. Due to the favor of digital game by young students,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s widely discussed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and experts as a learning mod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what designs of online game offering English learning platform are able to improve English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to eliminate the learning anxiety.
Through survey, wit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 population and with"Using the scal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online gaming platform"as the data collection tool, the analytical tool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study on get insight of the effect of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mode

The results can be found, user interface, content, presentation, context induce perception entertainment and perceived difficulty have significant direct impact on results; perception of difficulty, perception entertainment have significant direct impact on reducing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reduce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on English learning outcomes have significant direct impact; from these findings mean that good game design allows students simply do not have the anxiety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learning platform for online game developers, online games and want to use the learning platform of school
or a referenc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一、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 4
1.3 研究目的 5
1.4 名詞解釋 5
1.5 研究限制 6
1.6 研究流程 7
二、文獻探討 8
2.1 國小英語教學實施背景 8
2.1.1 台灣國小英語教學歷史沿革 8
2.1.2 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目的及理念動機 8
2.2 語言教學法 10
2.2.1 肢體反應教學法 10
2.2.2 直接教學法 11
2.2.3 全語言教學法 12
2.2.4 自然教學法 13
2.2.5 小結 15
2.3 數位遊戲教學 15
2.3.1 遊戲教學 16
2.3.2 遊戲式教學理論 17
2.3.3 數位遊戲的意義與功能 20
2.3.4 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 21
2.3.5 小結 22
2.4 線上遊戲 23
2.4.1 線上遊戲概述 23
2.4.2 線上遊戲的特性與樂趣 24
2.4.3 線上遊戲設計 25
2.4.4 小結 27
2.5 知覺娛樂 27
2.6 知覺難易 28
2.7 29
2.7.1 焦慮的定義 29
2.7.2 外語學習焦慮的定義 29
2.7.3 的內涵 30
2.7.4 與學習成就 32
2.7.5 遊戲與 34
2.7.6 小結 34
2.8 學習成效 35
2.9 遊戲學習與學習焦慮和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36
三、研究方法 37
3.1 研究設計與架構 37
3.2 研究對象 37
3.3 研究假設 37
3.4 研究變數與操作型定義 38
3.5 研究工具 39
3.5.1 線上遊戲英語學習平台 39
3.5.2 線上遊戲英語學習平台使用問卷 47
3.6 資料分析 49
四、研究結果 51
4.1 敘述性統計分析 51
4.2 問卷構面敘述性分析 53
4.3 信度分析 57
4.4 效度分析 58
4.5 回歸分析 60
4.5.1 操作介面、內容呈現方式、情境誘導對知覺娛樂的影響 66
4.5.2 操作介面、內容呈現方式、情境誘導對知覺難易的影響 67
4.5.3 知覺難易、知覺娛樂對降低外語學習焦慮的影響 67
4.5.4 降低外語學習焦慮對英語學習成效的影響 68
4.5.5 研究架構之驗證 68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70
5.1 研究結論 70
5.2 研究建議 72
5.3 研究限制 72
5.4 為來研究方向 73
參考文獻 7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孔令芳、蔣鏡明 (1997),〈角色扮演遊戲新手上路篇暨名詞解釋〉。《電腦玩家》
71:122-128。
2.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3.李宜娟 (2005),幼稚園英語教學。台北:群英。
4.李雪梨(1990),寓教於樂——談遊戲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與愛》,30,
33-36。
5.李連珠 (1999),全語言與幼稚園實施全語言之探討。國立台東師範學院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141-156。
6.李偉旭 (1999),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文幼教光碟的學習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英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7.沈姿蓉 (2006),遊戲融入英語字母教學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8.呂鴻榮(1998),高雄市國小實施網路家庭聯絡簿之研究。中華民國 第十二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發表手冊。
9.吳鐵雄(1991),中華民國電腦應用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雙月刊,
24,8-14。
10.吳鴻輝(2004),合作式線上遊戲與數學教學成效之評估,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1.何舒婷(2008),全語文取向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英語故事教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12.林義男 (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之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13.林美娟、莊志洋(1993),輔助學習電玩之可行性探討。中等教育,44(6),
46-51頁。
14.林勁元 (2014),線上遊戲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與網路成癮對持續意圖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
15.周啟葶,程玉秀,宋秋美(2009),英語自我效能、外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32(2),81-111。
16.洪榮昭 (1995),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17.涂善妮(2002),互動式電腦教學遊戲之設計與教學應用研究,以國小學童對色彩彩度之理解程度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8.徐玉婷(2003),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19.孫春在(2013),遊戲式數位學習。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20.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年10月),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財團法人資訊中心。
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21.教育部 (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22.教育部 (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23.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24.教育部 (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25.陳純麗 (2001),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台北:師德。
26.陳忠志 (19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之發展及推廣。資訊與教育,15期,
40-44。
27.陳佳評(1994),多媒體遊戲的劇本企劃及快速產生雛形環境。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28.張霄亭 (1992),教育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文化股份有美公司。
29.張武昌 (2004),「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
育部委託專案報告。
30.張湘君、張鑑如、林葉真 (2002),「我國幼稚園實施英語教學之現況與問題調
查研究」,37-42頁。
31.彭武鈞 (2013),遊戲式學習社群對英語字彙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32.黃淑惠 (2005),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 談父母的教育期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
刊。
33.黃東陽(2014),探討數位獎章在數位遊戲式英語學習環境下對英語學習成效
與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34.程盈璇 (2013),性別對遊戲式學習的成就系統在心流和動機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35.曾思維(2005),國民小學學生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36.曾月紅(2001),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台北:五南。
37.曾子焄 (2013),北部雙語學校學生與公立學校學生外語焦慮與成績之關聯比
較,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研究所,台北。
38.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James E.Johnson著。
台北,揚智。
39.傅鏡暉 (2004),線上遊戲產業之道:數位內容、營運經驗,上奇科技 出版社,
2004年7月。
40.劉惠琪 (2014),合作學習與外語焦慮,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碩士班,
台北。
41.廖信達(2004),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台北:群英。
42.翟本瑞 (200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21,1-31。
43.楊懿麗(2003),兒童英語教學面面觀。台北:財團法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
44.鄭明韋 (2000),網路學習理論與應用。載於國立台南師院編: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研討會論文集(1-16 頁)。
45.潘柏升 (2002),不同年級國中生語言焦慮與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論文,高雄。
46.廖曉青 (2001),“兒童英語教學”,台北,五南。
47.應惠蕙(1993),焦慮對台灣高中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
48.廖吟黛 (2013),英語句型數位學習遊戲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9.盧素碧 (1989),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50.賴沐烜(1994),可再用遊戲元件開發及遊戲軟體實作之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新竹。
51.鍾旻諭 (2014),數位遊戲學習融入鷹架輔助與回饋對國中生自然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台北。
52.蘇芳儀 (2014),職校工商科高職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研究所,台南。
53.蘭蕾(2004),關於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學的二三事。義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通訊,16,1-2,高雄。






外文部分
1.Asher, S. R., Hymel, S., & Renshaw, P. D. (1984), Loneliness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5, 1456-1464.
2.Atkinson, M. &Kydd, C. (1997),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orld Wide Web u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layfulness and motivation”, The 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8(2), 53-62.
3.Barnett,L.A.(1990), Playfulness: Definition, design, and measurement. Play & Culture, 3, 319-336.
4.Barnett, L. A. (1991), The playful child: Measurement of a disposition to play. Play & Culture, 4, 51-74.
5.Bagozzi, R. P. & Dholakia, U. M. (2002), 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16(2), 2-21.
6.Barzilai, S., &; Blau, I. (2014). Scaffolding game-based learning: Impact 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perceived learning, and game experiences. Computers &; Education, 70, 65-79.
7.Beserra, V., Nussbaum, M., Oteo, M., &; Martin, R. (2014). Measuring cognitive load in practicing arithmetic using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on a shared displa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1, 351-356.
8.Csikszentmihalyi,M.(1986),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8(3),169-176.
9.Csikszentmihalyi,Mihaly(1996),"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oday,29:36-
10.Davis,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Vol. 13, No. 3, p.319-340.
11.Gardner, R. C. (1993), Statistics as a second language? A model for predicting
performance in psychology students. Canadian 10.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25, 108-125.
12.Goodman, K.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N.H.: Heineman.12.Horwitz, E., Horwitz, M., & Cope, J. (1986),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2), 125-132.
13.Horwitz, E. K. & Young, D. J. (1991),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14.Helio, S., & Mayra, F. (2002),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in Digital Entertainment Services. Prestudy Research Report.
15.Mayton,G.B.(1991),Learning dynamic process from animated visual’s in micro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 Proceeding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16.Lombard, M. & Ditton, T. (1997), At the Heart of It All: The Concept of Presence.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3(2). Retrieved April 15, 2012 from
http://jcmc.indiana.edu/vol13/issue2/lombard.html
17.Moon and Kim(2001),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v.38 n.4, p.217-230.
18.MacIntyre, P. D., & Gardner, R. C. (1994), 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44(2), 283-305.
19.MacIntyre, P. D., & Gardner, R. C. (1994), The effects of induced anxiety on three stages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computerized vocabulary leanr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6(1),1-17.
20.Prasad.(1998), 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21.Rieber, L . P. (1989),A review of animation research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2.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Blais, M. R., Briere, N. M.,Senecal, C., & Vallieres, E. F. (1993), The academic motivation scale: A measure of intrinsic, extrinsic, and amotivation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2(4), 1003-1017.
23.Waskul, D., &; Lust, M. (2004), Role-Playing and Playing Roles: The Person, Player, and Persona in Fantasy Role-Playing. Symbolic Interaction, 27(3), pp. 333-356.
24.Wiberg(2010), C. User Experience Design for Inexperienced Gamers: GAP – Game
Approachability Principles. In: Bernhaupt, R. (e.d.), User Experience Evaluation in Games: Concepts and Methods. London, UK: Spring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