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2: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光安
研究生(外文):Kuang-An Chen
論文名稱: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Home Environment,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Evidences from the Natives and Immigrant Brides
指導教授:張芳全張芳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Chung Chang,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7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女性
外文關鍵詞:Immigrant Brid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7
  • 點閱點閱:19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近年有關新移民女性其子女或本國籍子女家庭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皆以台灣本島為範圍,然而澎湖縣新移民女性為數不少,其家庭的親子關係值得關心。基於親子管教相關理論與研究,本研究自編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進行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針對澎湖縣四至六年級新移民與本國籍女性子女共548位,蒐集資料後進行敘述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t考驗、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獲致以下結論:
一、新移民與本國籍的相同發現:
(一)在母親管教方式皆以開明權威型居多,親子關係皆屬良好;不分國籍,開明權威型知覺親子關係程度較佳,對子女回應程度愈高,其親子關係愈佳。
(二)女性學童、四年級生、單親家庭與父親為大專教育程度知覺母親管教方式程度較佳。
(三)女性學童、四年級生、父親大專教育程度與母親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知覺親子關係程度較佳。
二、新移民與本國籍的不同發現:
(一)本國籍女性子女在父母親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經濟狀況明顯高於新移民女性子女;在父母親職業方面,本國籍的以專業類型較多,新移民則為半技術較多。
(二)新移民女性小學以下教育程度的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明顯高於本國籍,本國籍女性國中以上教育程度高於新移民,就整體母親管教方式而言,無論子女性別和年級,以及家庭型態、排行、子女數均為本國籍高於新移民。
(三)新移民女性小學以下教育程度、本國籍女性國中以上教育程度其子女知覺親子關係較佳,就整體親子關係而言,無論在子女性別、年級,以及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排行、子女數皆為本國籍高於新移民。
(四)本國籍母親的管教方式傾向於為開明權威型,新移民母親則為寬鬆放任、專制威權型的子女知覺親子關係程度較佳。

最後依據結論,對學校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新移民女性及其家庭、社會輔導機構及人員、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about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or the native children carried out in the main island of Taiwan. Moreover, In Penghu there is also a large population of immigrant brides, therefore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their families is worth concerning. The family discipline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The tool of self-edited study which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y purposive sampling to select the target group: 548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from grade four to six in Penghu County. The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two-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surve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same findings between the natives and the immigrants:
1. Most of the immigrant brides and the native mothers tended to be authoritative in parenting.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the immigrant brides’ families and the native families were good. The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were better when mothers,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were authoritative. The greater the extent that the natives and the immigrant brides responded to their children, the better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2. The native and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who were female students,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whose fathers held college degrees all had better perceive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3. The native and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who were female students, fourth grade students, whose fathers are college degrees and mothers, held at least college degrees had better perceived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 and children.

Second, the difference findings between the natives and the immigrants:
1. The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parental occupations,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native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r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Furthermore, in parental occupations, the natives are performing professionally and the new immigrants are engaged in manual labors.
2. The perceive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immigrant brides’ had completed at most elementary edu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ve children. The perceive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native children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in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such as “mothers with at least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gender”, “grades”, “family structure”, “birth order” and “number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3.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whose mothers had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the native children whose mothers had completed at least secondary education had better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 and children, despite “gender of the children”, “grade”, “paternal education level”, “maternal education level”, “birth order”, and “number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the native children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4. The native parents attend authoritative, the immigrant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attend indulgent. There is a greater possibility that authoritarian have better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immigrant brides, their families, social counseling institute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親子關係的意涵及其相關理論…………………………………… 15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37
第三節 家庭環境相關理論及研究………………………………………… 48
第四節 影響新移民家庭親子關係之實徵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學生家庭環境背景、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情形…………………
95
第二節 家庭環境背景、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的差異分析………………
101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與本國籍女性子女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結果分析
104
第四節 子女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關係分析…………………………… 1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179
參考文獻…………………………………………………………… 187
壹、中文部份……………………………………………………………… 187
貳、英文部份……………………………………………………………… 199
附錄
附錄一 澎湖縣母親管教方式與家庭親子關係問卷(初稿) …………… 203
附錄二 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問卷專家意見或建議彙整表………………………
206
附錄三 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預試問卷 …………………………………………… 233
附錄四 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正式問卷 …………………………………………………………
237
附錄五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資料分析(父母親職業、家中兄弟姊妹人數) …………………………………………………………………
241
附錄六 新移民女性與本國籍在學子女之家庭環境差異分析(父母親職業、家中兄弟姊妹人數)………………………… 242
附錄七 不同子女數與國籍的子女在母親管教方式的差異情形 243
附錄八 不同子女數與國籍的子女在親子關係的差異情形 …… 24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明輝、蔡明惠(2004,12月)。舊社區‧新住民:外籍配偶漁村社區生活適應之
探討。傅立葉(主持人),九○年代性別與多元文化。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研
討會,國立清華大學。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硏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瑞壎(2002)。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探討學校組織文化。台東師院學報,13(上),
61~90。
王聖雯(2005)。從多元文化看跨國婚姻家庭子女的生活場域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內政部戶政司(2008a)。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檢索日期:2008年2月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內政部戶政司(2008b)。九十七年第四週內政部統計通報(96年國人與外籍、大陸配偶離婚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08年5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704.doc
方嘉鴻(2002)。外籍新娘婚姻暴力求助行為及其保護措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伍韋韋(2003)。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玉玲(2001)。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市:東大。
江妙瑩(2000)。台灣郎、台灣狼?。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67。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find/getFile.pl/bongchhi/old/light/light65-2.htm?keyword=67期::67+期
行政院主計處(2007)。各縣市家庭收支重要指標。檢索日期:2009年4月14日。取自:http://61.60.106.82/pxweb/Dialog/Saveshow.asp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_繼親家庭
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美菁(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瑛(2006)。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慧玲(2003)。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
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呂清發(2003)。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瓊華(2004)。以生態觀點探討個人之子職經驗。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31。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1/41-31.htm
李月櫻(1994)。親子關係與靑少年竊盜行為之硏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硏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孟真(2000)。「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
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9。
李鴻瑛(2005)。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榮興(2006)。國小學童親子關係與家庭價值觀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秀貞(2006)。雙薪家庭社會支持、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車 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周克華(2006)。越南新娘移民家庭的婚姻互動與社區支持網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碩振(2007)。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妙娟(1989)。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梅琴(2004)。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五位資優生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維彬(2007)。基隆市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的家長教養信念、教育期望與成就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范美珍(1995)。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柯順議(2004)。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婉瑜(2006)。越南配偶婚姻滿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胡舜安(2002)。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
叢刊,09,168-169。
徐一帆(1999)。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玉梅(2005)。外籍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佩君(199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徐美鳳(2004)。台灣南區護專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其人際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
適應相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馬傳鎮(1986)。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如杏(2004)。外籍配偶家庭與早期療育--醫院社會工作的新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05,235-245。
張芳全、陳冠蓉、那昇華、陳滄鉦、林永盛、洪毓琄、柯淑慧、蕭玉盞、李健銘、蔡瑞芳、施奈良、張樹閩、林維彬、何佩億(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台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市:心理。
張秋桂(2002)。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瑛(2004)。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楓明(2005)。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筱苓(2005)。國中生親子關係、網路使用情形與其性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曉萍(2004)。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檢索日期:
2008年4月9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6.pdf
梁愛玲(1995)。台北市雙薪家庭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月碧(2004)。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
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許筱梅(199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陳正昌、程炳林(1998)。SPSS、SAS、BMDP統計套裝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
用。台北市:五南。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利(2004)。跨國婚姻下 - 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金定、劉焜輝(2003)。青少年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初探。教育心理學報,1,39-58。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冠中(1999)。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姿勳(2000)。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
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昭蓉(2006)。嘉義縣國中生升學壓力預測其親子關係及其調節變項之探討。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
陳淑娟(2008)。外籍新娘在台生活適應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9,39。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9/69-39.htm
陳淑雯(2002)。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瑞文(2001)。從「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台灣傳播媒體的現代圖書館形象─中
央通訊社新聞資料庫內容分析研究(1991-2001)。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德嫺(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
響。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志全(2007)。單親家庭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學校學習環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關係之探討-以新竹市高中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新竹市。
曾家炎(200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對「父母教養態度」及「親子關係滿
意度」之影響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
-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市。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
鄒新全(2006)。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行為模式之影響分析-以湖口高中國中部為
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千慈(2003)。空巢期父母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臻(199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怡萍(2006)。自我控制與父母管教方式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五年級學童之父母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明煜(2003)。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在職進修學生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黃品端(2002)。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以台中市少年為例。靜宜大
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英禎(2005)。以符號互動論觀點探究越南配偶的犯罪被害恐懼感。世新大學社
會心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靜宜
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琪媚(2004)。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
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聖桂(2002)。家庭脈絡中青少年自主行為展現之研究---從系統整合歷程的觀點
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如馨(2000)。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慧真(2004)。越南籍女性配偶家庭親子互動經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大齊(2004)。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維基百科編者(2008a)。認知發展論。2008年9月15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A%8D%E7%9F%A5%E7%99%BC%E5%B1%95%E8%AB%96&oldid=7004208.
維基百科編者(2008b)。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檢索日期:2008年9月16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7%88%BE%E4%BC%AF%E6%A0%BC%E7%9A%84%E9%81%93%E5%BE%B7%E7%99%BC%E5%B1%95%E9%9A%8E%E6%AE%B5%E7%90%86%E8%AB%96&oldid=6420875.
維基百科編者(2008c)。依附理論。檢索日期:2008年9月1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E%9D%E9%99%84%E7%90%86%E8%AB%96&oldid=6572902.
維基百科編者(2008d)。社會學習理論。檢索日期:2008年9月16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4%BE%E4%BC%9A%E5%AD%A6%E4%B9%A0%E7%90%86%E8%AE%BA&oldid=6608110.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美芳(2000)。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峻誠(2003)。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
縣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瑞美(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玉鳳(2002)。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_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哲俊、李良輝(2005)。澎湖群島島嶼數量清查。澎湖群島島嶼數量清查報告,
未出版。
蔡添元(2005)。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添旺(2006)。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淑鈴(200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英(2007)。以生態理論的觀點來看中輟學生的成因、需求與因應方法。網路
社會學通訊期刊,60,18。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0/60-18.htm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
硏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碧招(2003)。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麗鳳(2004)。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正珮(2003)。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賴保禎(1993)。家庭環境診斷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聯合新聞網(2005/06/27)。新台灣之子 常有發育遲緩問題。檢索日期:2008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tzuchi.com.tw/file/DivIntro/gene/news/n94-1.htm
謝秀雯(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調整、父母管教方式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高橋(2001)。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謝順吉(2005)。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
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曉雯(2000)。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秀華(1996)。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 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
康之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鍾祥(2006)。輔導志工的親職經驗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43。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8/58-43.htm
簡宏光(1997)。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獅。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一萍(1994)。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
羅晴云(2007)。另類職業婦女-女性志願役士兵服役經驗分析。國防大學政治作
戰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鐘重發(2003)。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龔惠文(2005)。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貳、英文部分
Allen, S. M., & Hawkins, (1999). 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1),199-212.
Baldwin, S. E., & Baranoski, M. V. (1990).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sex education in the
home. Adolescence, 99 (25),573-582.
Berlin, L., & Cassidy, J.(2001). Enhancing Early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Research.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4 (2), 64-76.
Bretherton, I.(1992).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759-775.
Baumrind, D. (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 (4),360-362.
Chess, S., & Thomas, A. (1987). Roundtable: What is temperament? Four approaches.
Child Development, 58, 505-529.
Maccoby, E. 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1006-1010.
Pai, H. C., Lee S., & Tsao, L. I.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cteric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 (4),267-273.
Rice, J., & Reicher, R. (1993). Parent-child agreement regarding nuclear issue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8, 74-79.
Rodgers, K. B. (1999). Parenting process related to sexual risk-taking behavior of
adolescent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99-109.
Rueter, M. & Conger, R. D. (1995). Antecedent of parent-adolescent disagree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7 (2), 435-448.
Shek, D. T. L. (2000). Difference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the treatment of,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teenage children: Perceptions of Chinese adolescent. Adolescent, 137 (35), 135-146.
Sobolewski, J. M., & Amato, P. R. (2007). Parents' discord and divorc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arly adulthood: Is feeling close to two parents always better than feeling close to one?. Social Forces, 85, 1105-1125.
White, F. A. (2000). Relationship of family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to adolescent moral
thought.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 (1), 75-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