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于宗先、王金利。1999年。《臺灣泡沫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國剛。2003年。《資本帳戶開放與中國金融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瓦.沙奈等著。胡振良譯。2001年。《金融全球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休葛斯(Barry B. Hughes)著。歐信宏、陳尚懋譯。1999年。《國際政治新論》。臺北:韋伯出版。
多米尼卡(Casserley Dominic)and(Greg Gibb)著。汪仲譯。1999年。《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臺北:時報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佛瑞德門(Thomas L. Friedman)著。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2000年。《了解全球化》。臺北:聯經出版。
吳玉山。1997年。《抗衡或扈從》。臺北:正中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巫和懋、張世忠。2001年。《迎向金融風暴》。臺北:商訊文化。
李揚、王松奇主編,《中國金融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沈玄池。民國91年。《國際關係》。臺北市:高立圖書公司。
貝克(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年。《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寶安。2001年。《開放新銀行政策政治經濟分析》。頁275-304。,收錄於余致力等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臺北:韋伯文化。
孫健主編。1999年。《金融危機與國家安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徐滇慶、于宗先、王金利著。民國2000年。《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索羅斯(George Soros)著。張逸安譯。民國2002年。《索羅斯論全球化》。臺北:聯經出版社。
密克爾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and(Adrian Wooldridge)著。高仁君譯。2002年。《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臺北:商周出版。
康永欽。2001年。《認識在臺外商銀行》。臺北:商周出版。
張幼文、周建明。1999年。《經濟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德修、王僑生、巫宇耕主編。民國2000年。《大波動》。經濟日報出版社。
陳介玄。1995年。《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臺北:聯經出版。
陳沖、王耀興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研究》。臺北:財政部金融局。
陳岩松。1983年。《中華合作事業發展史(上)(下)》。臺北:商務出版。
陳明通。1995年。《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
陳松興、阮淑祥。2003。《一兆元黑洞?為臺灣金融重建工程把脈》。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陳彪如。民國89年。《國際金融市場》。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華英惠。2003年。《贏戰金融危機》。臺北:聯經出版。
楊瑪利。2002年。《韓國,佔線中》。臺北:天下出版。
經濟科學出版社。
葉秋南。1999年。《國際金融危機剖析》。臺北: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詹姆士(Harold James)著。朱章才譯。2000年。《經濟全球化》。臺北:麥田出版社。
赫爾德(David Held)著。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2001年。《全球化大轉變》。臺北:韋伯出版社。
趙文衡。2003年。《臺灣崛起-從停滯到高飛的經濟躍升》。臺北:御書房。
劉進慶。1992年。《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
劉圓。1999年。《金融危機的防範與管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憶如、何佳。1999年。《東亞十國-金融風暴前與後》。臺北:商鼎財經出版。
鍾俊文。1997年。〈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之研究〉。《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頁72-88。
邊裕淵。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的啟示與弔詭》。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羅培新,2001年,《WTO與國際金融法律實務》,吉林:中國吉林出版社。
蘇同華,2000年,《銀行危機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蘇珊.斯特蘭奇。1992年。《國際政治經濟學導論-國家與市場》。北京:
(二)中文期刊
王元龍。1998年。〈我國對外開放中的金融安全問題研究〉,《中國大陸:國際金融研究》。第5期。
王文靜。1999年。〈蔡裕芳:一年療傷,二年復原,三年衝刺〉。《商業週刊》第600期。頁50。
王建民。1999年。〈臺灣金融危機的原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之研究〉。《臺北銀行月刊》。29卷6期。頁214-245。王嘉麗、郭瑜芳。2000年。〈我國對問題金融機構之認定暨本次銀行法新增對問題金融機構危機處理規定概述〉《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頁109-123。王鶴松。2000年。〈WTO的精義及對我國金融業的衝擊〉。《金融研訓季刊》。頁18-25。王鶴松。2001年。〈加入WTO對兩岸銀行業經營的影響〉。《臺北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1期。頁53。
朱雲漢。1992年。〈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於《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頁139-160。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李恒光、李慧君。2000年。〈金融安全淺論〉。《遼寧財專學報》。第2卷第5期。
李庸三。1991年。〈臺灣公有金融機構管理之探討〉。收於《公營銀行管理法草案參考資料》,頁127-166。臺北:財政部儲委會。
李懷珍。2000年。〈建立金融安全機制,強化金融安全〉。《中國金融月刊》第5期。
杜新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與衝擊的探討〉。《世界周刊》。頁6-8。
邱湘靈,1999年,〈台灣危機企業總體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3期。
林振國。1995年。〈金融自由化與紀律化〉。《財稅研究》。27(1)。頁11-17。林寶安。2001年。〈威權體制下的金融秩序及其影響〉。發表於東海大學通識中心主辦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2001年11月10-11日。
———。2002年。〈地方社會中的信用合作社〉。《臺灣銀行季刊》。53(1)。頁304-321。
———。2002年。〈從金融擠兌事件淺析銀行管制政策與金融秩序〉。《廿一世界優質治理之機制—行政透明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發展管理委員會、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合辦。民國91年8月22日。
———。2002年。〈臺灣消費金融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意義〉。《臺灣社會學刊》。27期。頁107-162。
林繼恆。1998年。〈處理經營失敗銀行相關法令及對策之檢討〉。《基層金融》。37期。頁15-30。———。1999年。〈接管問題的銀行vs.銀行接管的問題—評大法官會議第四八八及四八九號解釋文〉。《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卷第1期。頁51-54。
姜洪、焦津強。1999年。〈國家金融安全指標體系研究〉。《世界經濟月刊》第7期。頁10。
倪成彬。2000年。〈加入WTO後我國金融業因應之道-論銀行現代化經營策略〉。《金融研訓季刊》。頁6。殷乃平。1997年。〈金融監理制度的檢討與建議〉。《臺北銀行月刊》。第27卷第10期。頁2-28。———。1998年。〈東亞金融風暴與我國因應之道〉《華信金融季刊》。第一期。頁21-31。
———。2000年。〈我國產業危機對金融體制的影響〉。收於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與臺大經濟系,《「金融危機後臺灣問題廠商及金融機構之探索」研討會實錄》。頁73-138。
梁成金。1988年。〈我國金融監理之檢討與展望〉。《華信金融季刊》。2期。頁15-38。梁勇在。2000年。〈開放的難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
許嘉棟。1996年。〈臺灣的金融制度與經濟發展〉。《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討論文》。
陳介玄。1990年。〈從道德看法律與金融—十信案中的傳統圖像〉。《思與言》。28期。頁62-84。陳介英。1996年。〈臺灣農會信用部的「地方」特質〉。《基層金融》。32期。頁217-236。陳卓群。1988年。〈美國部分信用合作社經營失敗原因分析(下)〉。《信用合作》。17期。頁44-49。———。1988年。〈美國部分信用合作社經營失敗原因分析(上)〉。《信用合作》。16期。10-15。
陳雅慧、陳一珊。1999年。〈廣三浮沈記〉。《天下雜誌》。第215期。
陳雅慧。1999年。〈金融挑戰-地方金融現曙光?〉。《天下雜誌》。第222期。陳滿堂。2000年。〈入世與中國的金融安全〉。《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
彭淮南。1998年。〈略談東南亞金融風暴〉。《華信金融季刊》。第三期。頁1-7。曾令京。1998年。〈學習江澤民“金融安全論”引發的思考〉。《管理現代化》。第4期。
黃志典。1999年。〈走出金融危機的迷失中〉。《金融財務》。第一期。頁36-50。黃泉興、梁連文。1996年。〈基層金融機構內部控制之探討〉。《基層金融》。33期。頁293-348。黃博怡。1997年。〈銀行擠兌成因與恐慌蔓延理論初探〉。《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1卷第2期。頁52-64。黃登興。1999年。〈金融秩序、匯率制度與金融風暴〉。《金融財務》。第一期。頁51-67。黃達業。2000年。〈WTO對我國金融監理與金融業者的挑戰〉。《金融研訓季刊》。頁35。黃鎰源。1996年。〈金融風暴下農漁會信用部何去何從-農漁會信用部未來管理〉。《今日合庫》。第22卷第一期。頁40-56。楊雅惠。1984年。〈雙元性金融體制下利率管制之經濟效果〉。《經濟專論》。頁43。
———。1994年。〈臺灣金融政策之研究--經濟發展中的金融課題〉。《第一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經建會研究報告。2001年。〈金融機構合併問題之探討〉。收於《當前經濟情勢》臺北:經建會。
董瑞彬、馮美珍。2000年。〈企業財務危機、銀行監理及企業管理〉收於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與臺大經濟系。《「金融危機後臺灣問題廠商及金融機構之探索」研討會實錄》。頁139-185。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2000年。〈金融檢查制度落實之問題〉。收於《近年來我國發生之金融危機專案研究調查報告》。
劉完淳。〈金融發展在經濟成長中的角色-臺灣與韓國的實證研究〉。《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1-058號。
蔡進財。2000年。〈我國建立問題金融機構處理機制之探討〉。《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1輯第2期。頁1-12。鄭嘉慶。1997年。〈擠兌風險與景氣波動關係之探討-信用合作社之實證分析〉。《基層金融》。第35期。頁23-53。盧正昕。1998年。〈銀行業購併的實務與趨勢〉。《華信金融季刊》。第三期。戴小平。2000年。〈論金融安全區的構建〉。《經濟問題月刊》第6期。
謝森中。1991年。〈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與紀律化〉。《中央銀行季刊》,13卷4期。頁1-10。鍾俊文。1997年。〈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之研究〉。《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11月。頁72-88。
(三)論文
林維朗。2002年。〈臺灣金融機構擠兌事件之比較研究—以彰化四信及臺中商銀為例〉。高雄:義守大學。
林寶安。2002年。〈臺灣金融擠兌事件的社會學比較分析〉。《國科會結案完整報告》。高雄: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
———。2002。〈臺灣金融體系的歷史建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書》。高雄: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
蔡宏進。1994。〈臺灣農會組織結構與功能的演進與啟示〉。《改進農會與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四)未出版論文
王富美。1992年。〈金融檢查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連常福。1998年。〈金融風暴與臺灣產業發展〉。《中興大學經濟系專題研究》。
許淑春。1999年。〈臺灣基層金融檢查制度之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俊德。1999年。〈金融自由化與經濟成長—臺灣實證研究〉。《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宗榮。1994年。〈國家與金融資本:威權侍從主義下國民黨政權銀行政策的形成與轉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寶安。1994年。〈臺灣地方金融與地方社會:信用合作社的發展歷史與社會意義〉。《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逸浩。1993年。〈臺灣地區短期資本移動原因之研究〉。《中山大學財管研究所碩士論文。童士芬。1997年。〈彰化四信擠兌之傳染效果實證研究〉。《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嘉龍。1997年。〈1995-1997年農會信用部擠兌事件之探究〉。《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菁。1997年。〈基層金融機構合併可行性分析之成本面研究〉。《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Arestis, Philip, 2001 “Recent banking and Financial Crises: Minsky versus t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ists,” in Riccardo Bellofiore and Piero Ferri (ed.) Financial Keynesianism and Market Instability, Vol. I The Economic Legacy of Hyman Minsky. Chelteham: Edward Elgar.
Barth, James R.,Gerard Caprio, Jr., and Ross Levine,1998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Performance: Cross-country evidenc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wps1574.
Bryan,L.,&Farrell,D.(1996),Market Unbound.John wiley and Sons,INC.
Calomiris, Chales W. and Gary Gorton, 1991 "The Origins of Banking Panics: Models, Facts, and Bank Regulation," in R. G. Hubbard ed.,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Crises.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Coggins, Bruce, 1998 Does Financial Deregulation Work?--A critique of free market approaches. Cheltenham: Edaward Elgar.
Coresetti,R.,P.Pesenti and N.Roubini(1999).Paper tigers?Amodel of the Asian crisi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3,1211-1236。
Demirguc-Kunt, Asli and Enrica Detragiache, 1998a,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MF Staff Papers 45: 81-109
Demirguc-Kunt, Asli and Enrica Detragiache,1998b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Working Paper WP/98/83.
Demirguc-Kunt, Asli and Harry Huizinga, 1999 "Market Discipline and Financial Safety Net Design,"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183.
Diamond, Douglas W. and Philips H. Dybvig,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401-419.
Diaz-Alejandro, Carlos, 1985,“Good-Bye Financial Repression, Hello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1-24.
Honohan, Patrick and Daniela Klingebiel, 1998 "Controlling Fiscal Costs of Banking Crises." 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Kindleberger, Charles P., 1996,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NY: John Wiley and Sons.
Krugman,P.1998.What happened to Asia?,Mimeo.,MIT,Cambridge,MA,January。
Minsky, Hyman P., 1991 “Bank Failure Contag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 28(3):271-286.
Mishkin, Frederic S. 2001,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wps8087.
Moran, Michael, 1984 The Politics of Banking: The strange Case of 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 NY: St. Martin’s Press.
Peria , Maria Soledad Martinez and Sergio L. Schmukler, 1998 "Do Depositors Punish Banks for ''Bad'' Behavior?: Examining Market Discipline in Argentina, Chile, and Mexico. "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58.
Prescott, Edward S., "A Primer on Moral-Hazard Models," Economic Quarterl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85 (1), Winter 1999, pp. 47-77.
Sarno,LucioTaylor,Mark P.(1999),“Moral Hazard,Asset Price Bubbles,Capital Flows,and The East Asian Crisis:the first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8,pp.637-657.
(二)期刊
Aghevli, Bijan B., "The Asian Crisis, Causes and Remedies,"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June 1999, pp. 28-31.
Allen, Berger et all, (1999),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23.
Bardhan, Pranab,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Issu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XXXV, September 1997, pp. 1320-1346.
Browne, Lynn Elaine, "Inflation, Asset Markets, and Economic Stabilization: Lessons from Asia."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September/October 1998, pp.3-32.
Cecchetti, Stephen G., "Legal Structur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conomic Policy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Vol.5, No. 2, July 1999, pp. 9-28.
Chari, V. V. and Patrick J. Kehow,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bout the IMF," The Reg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13, May 1999, pp.3-26.
Cole, Harold and Timothy Kehow, "A Self-Fulfilling Model ofMexico''s 1994-1995 Debt Cri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 1996, pp. 309-330.
Corsetti, Giancarlo, Paol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 "Paper Tigers? A Model of the Asian Crisis," Research Paper No.9822,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eptember 1998.
Demirguc-Kunt, Asli and Volislav Maksimovic, "Law, Finance, and Firm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e, Vol.53, No.6, December 1998, pp. 2107-2137.
Dornbusch, Rudiger, "After Asia: New Direc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in Jeffrey C. Fuhrer and Scott Schuh, eds., Beyond Shocks: What Causes Business Cycles?(Bost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1998), pp.177-186.
Fischer, Stanley, "The Asian Crisis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IMF,"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June 1998, pp. 2-5.
Flood, Robert and Peter Garber, "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7, 1984, pp. 1-13.
Goldstein, Morri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Curses and Systemic Implications(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Gray, Cheryl W. and Daniel Kaufmann,"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March 1998, pp. 7-10.
Guitian, Manuel, "The Challenge of Managing Global Capital Flows,"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June 1998, pp. 14-17.
IMF, "The Asian Crisis, Causes and Cures,"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June 1998, pp.18-21.
Kaminsky, Graciela L. and Carmen M. Reinhart, "Financial Cris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hen and Now,"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8, No.2, May 1998, pp.444-448.
Kawai, Masahiro, "The East Asian Currency Crisis: Causes and Lessons,"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Vol.16, No.2, April 1998, pp. 157-172.
Klitgaard, Rober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ainst Corruption,"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March 1998, pp. 3-6.
Knight, Malcol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 Confront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June 1999, pp. 32-35.
Krugman, Paul,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 Cris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1, 1979, pp. 311-25.
(三)網路資料來源
張幼文。〈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危機〉。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
張亦春、許文彬。〈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與金融演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http://www.drcnet.com.cn
歐仁和。〈臺灣金融產業合併問題解析〉。http://www.drcnet.com.cn
中華民國證期會:http://www.sfc.gov.tw
程果,《金融危機中游資的活動及防範對策》,www.fol.math.sdu.edu.cn/old/issue2/yijia
財政部金融局網站:www.bom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