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 (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光輝 (2007)。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姿文 (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臺中縣一所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王俊權、李昱叡 (2009)。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19(6),25-31。
王彩鳳 (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包德明 (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 19。江柏緯 (2014)。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吳文全 (2002)。我國高職控制科畢業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Scheffe法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昌期 (2000),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思源 (2012)。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與發展困境之研究 – 以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婉如 (2004)。國小學童班級教室空間使用滿意度與學習適應關係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吳敏華 (2005)。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學校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嘉澤 (2007)。高職工業類科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升學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吳慧卿 (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 、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明隆、涂金堂 (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坤培 (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雙月刊,13(76),109-114。李坤崇 (1992)。國小學童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續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7,83-122。
李昱叡 (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44-55。李清楠 (1984)。論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沈惠君 (2003)。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惠如 (2007)。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忠信 (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國棟 (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4-49。林清江 (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刊,22,129-188。
林華中 (2004)。臺灣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德齊 (2008)。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冬桂 (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先進 (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洪嘉文 (2001)。學校體育發展現況。學校體育,11(4),4-12。孫顯鋒 (2000)。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徐元民 (1985)。高級中學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22-26。徐原贊 (2012)。高職機械科學生專業及實習科目學習動機與職業生涯發展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大昌 (2003)。學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瑞璋 (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教育部 (1990)。國民中小學體育班實施計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3)。國民體育法。臺北市:作者。
郭秋勳 (1992)。從勞動參與率、失業率、升學率探討我國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工業教育學報,18,110-118。
陳羿戎 (2008)。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劉育 (2005)。高職實用技能班電機電子類科學生升學意願與態度影響因素調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彭雅蘭 (2005)。高中體育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縣。曾瑞成 (2000)。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馮麗花 (2004)。優秀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黃玉珍 (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旺根(2004)。臺灣北部地區高中職汽車科學生升學選科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淑冠 (2009)。雲林縣高中職餐飲科學生升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臺南市。黃勝峰 (2011)。我國高職動力機械群學生升學選系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黃富順 (2004)。緒論。載於黃富順 (主編),成人學習 (頁3-22)。臺北市:五南。
黃湘淳 (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縣。黃楗翔 (2003)。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義清 (2005)。高職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升學意願與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鳳君 (2010)。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新北市政府 (2011)。新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新北市:作者。
楊承勳 (2011)。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 – 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淑媖 (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葉憲清 (2002)。九十一年度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學校體育暨衛生業務主管研討會手冊 (未出版)。
詹俊成 (2003)。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祐如 (2003)。高職畢業生升學選校困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劉祐彰 (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劉慧冠 (2002)。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影響─以臺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蔡大猷 (2005)。國民小學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蔡伶霞 (2004)。高職美容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蔡淳榆 (2011)。新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童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蔣家娟 (2002)。臺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瑋玲 (2006)。臺東縣高職生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鄭維宜 (2008)。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玉粉 (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賴保禎 (1969)。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建戎 (2007)。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駱士傑 (2008)。花蓮縣國民中學成立重點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戴正雄 (2003)。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與升學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文興 (2005)。臺北縣市公立高職資訊科高一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曜輝 (2000)。我國學校體育與發展。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羅浩仁 (2006)。高中體育班學生次級文化研究-以臺北縣縣立高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蘇芳柳 (2001)。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硏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dler, P., &; Adler, P. A. (1985).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a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8, 241-250.
Atwater, E. (1987).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Jersey: Prentice-Hill Inc.
Grolnick, W. S., &; Ryan, R. M. (1989). Parent style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lf-regulation and competence in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143-154.
Hill, G. (1954). College proneness: A guidance proble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20(3), 70-73.
Kimble,G.A. (1967). 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NY:Appleton.
Leonard, W. M. (1987). Situated behavior of the student-athlete in NCAA basketball. Arena-Review, 11(2), 79-93.
Martens, M. P., &; Lee, F. K. (1998). Promoting Life-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Student Athlete: How Can Career Centers Help?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5, 123-134.
Maslow,A.(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York, NY:Harpes.
Street, J. M. (1999). Self-Efficacy: A Tool for Providing Effective Support Services for Student-Athletes. In S. Robinson (Ed.), Gaining the Competitive Edge:
Enriching the Collegiate Experience of the New Student-Athlete. (pp.7-18). Columbia, N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