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降雨強度-延時-頻率曲線法(或簡稱雨量強度公式)所決定之設計雨 量為水資源規劃與設計必需利用之資料。由於雨量強度公式係導自自記雨 量站的點降雨,故僅為雨量強度-延時-頻率三者關係,並未考慮空間因 素。在台灣,普通雨量站網(提供日雨量)一般比自記雨量站網 (提供時雨 量) 具有較高的空間密度。本文嘗試綜合普通(日)雨量站與自記(時)雨量 站資料在時間、空間尺度上的不同特性,來發展區域雨量強度公式,建立 雨量-延時-頻率-空間四者關係。首先利用嘉南地區14個自記雨量站資 料建立一個以重現期距20年,延時 1小時之降雨強度為指標的無因次雨量 強度公式。再藉著公式中參數與年平均降雨量建立區域性關係,進而發展 區域雨量強度公式,但僅拘限於延時 1小時至24小時之應用。為修正區域 雨量強度公式以應用於降雨延時小於 1小時,本文乃進一步發展區域修正 係數公式。區域雨量強度公式與修正係數公式二者之組合,經14個測站檢 定與 4個測站之驗證結果,模擬誤差在±25﹪誤差範圍內,模擬精度佳。 進一步利用99個普通雨量站之年平均降雨量與區域公式,繪出嘉南地區的 等IDF圖,提供一個沒有記錄地區雨量設計的參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