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交通部觀光局(2005)。200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7月25日。網址: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412/93國人中摘.htm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偉哲(1997)。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王愛惠(2004)。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孟陵(2003)消費者滿意度、涉入程度對其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咖啡連鎖店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呂俐蓉(2004)。遊客在谷關溫泉區旅遊前資訊搜尋策略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宋聖榮、劉佳玫(2003)。台灣的溫泉。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中文(2001)。溫泉遊憩區市場區隔之研究-以礁溪溫泉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林文樹(2004)。個人電腦消費者之涉入程度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有得(1993)。景園體驗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映秀(2004)。涉入、體驗、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朝欽、李英弘。(2001)。遊憩體驗之多階段性驗證。戶外遊憩研究,14(1),1-10。林綺瑩(1999)。遊憩涉入與遊憩屬性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風景區與九族文化村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林衢良(2004)。大學生撞球參與者撞球場館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吳淑女(2002)。小鎮婦女休閒體驗之初探-對員林居民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15(2),23-39。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為生態旅遊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猁鱁鞳]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宗瓊(2002)。旅遊涉入程度之研究-以海外旅遊產品選購為例。觀光研究學報,7(2),125-139。
吳麗玲(2000)。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文樹 (2003)。台南縣尖山埤水庫風景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周順安(2002)。台灣溫泉資源分布與利用。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7月25日
網址:http://140.112.190.183/results_apply/education_and_training/hot_spring.php.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孫仁和(1999)。溫泉遊憩區遊客特性之研究-以北投、陽明山、馬槽溫泉遊憩區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春敏(2004)。休閒遊憩動機與體驗滿意度之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4,126-133。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姚德雄(1997)。旅館產業的開發與規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明月(1992)。我國觀光旅館業管理制度之研究。觀光事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陳水源(1988)。遊憩體驗實證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1),39-75。陳弘彬(2005)。民營羽球館顧客涉入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2005 台灣休閒、運動、健康產業管理研討會。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
陳俊廷(2001)。教育部、台灣溫泉協會官民一體合力打造『國家溫泉教育政策』方案說帖。SPANET 湯遊 3,12。
陳冠宏(2003)。遊客對龍門露營區遊憩活動體驗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肇夏(1975)。台灣溫泉成因與地質探勘之我見。地質,1(2), 107-117。
曾干育(2004)。溫泉旅館遊客利益區隔之研究-以苗栗泰安地區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曾慈慧、凌德麟、盧俊吉(2003)。動靜態遊憩活動對生心理反應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2),85-99 。
黃旭男、張德儀、孫仁和(2002)。台北市溫泉遊憩區遊客行為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2),1-22。黃宗成、吳忠宏、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黃應豪(1995)。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經營策略之研究-策略矩陣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自興(1998)。白河鎮誌。台南縣:白河鎮公所。
張孝銘、江金山、黃郁惠(2005)。不同背景變項職棒球迷之社會心理涉入、行為涉入、承諾與現場觀賞行為意向之差異研究。2005 台灣休閒、運動、健康產業管理研討會。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
張恕忠、林晏州(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27-48 。楊上輝(2004)。旅館事業概論:二十一世紀兩岸發展新趨勢。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楊文壽(2001)。行動電話手機消費者之涉入程度及購買決策相關因素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詹益政(1992)。現代旅館實務。台北:品度出版公司。
劉川裕(2001)。發現台灣之美-台灣秘湯。台北:青綠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 龍(2004)。北投地熱谷溫泉水質檢測方法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歐聖榮、劉曉琪。(2002)。民眾對園藝產業活動之動機與體驗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75-92 。歐陽金樹 、周嵩益(2005)。健身俱樂部會員卡消費者之涉入程度及購買決策相關因素之研究。2005 台灣休閒、運動、健康產業管理研討會。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
蔡慶薰(2004)。休閒旅館客房服務品質之顧客滿意度研究-以關子嶺統茂溫泉會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蕭元哲(2003a)。溫泉觀光休閒事業之服務品質研究-以烏來溫泉區之某溫泉旅館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97 -118 。蕭元哲(2003b)。遊客認知溫泉活動為健康休閒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南北溫泉區為例。高雄嶽シ齱A6,55 ~ 74 。
賴美蓉、王偉哲(1999)。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19-40。
賴祕p(2000)。谷關溫泉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鮑敦瑗(2000)。溫泉旅館遊客市場區隔分析之研究-以知本溫泉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賴新來、鐘子雯(2005)。文山溫泉遊客遊憩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2005第七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台中市:逢甲大學。
魏弘發(1996)。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魏朝政(1992)。坡地遊憩區景觀體驗評估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羅惠斌(1990)。旅館規劃設計:從投資興建到更新維護。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ine, B. J. & Gilmore, J. H.(2003)。體驗經濟時代(夏業良、魯煒譯)。
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Andrews, J.C., Durvasula, S., & Akhter, S.H. (1990).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1), 27-40.
Brown, P. J., & Hass, G. E. (1980). Wilderness recreation experience: The rawah cas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3), 229-241.
Celsi, R. L., Rose, R. L., & Leigh, T. W. (1993). An exploration of nigh-risk leisure consumption through skydiv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1-23.
Hahha, N., & Wozniak, R.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st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Hull, R. B., Michael, S. E., Walker, G. J., & Roggenbuck, J. W. (1996). Ebb and flow of brie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18(4), 299-314.
Hultsman, W. Z. (1998). The multi-day, competitive leisure event: examining satisfaction over tim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0 (4), 472-497.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 (2), 193-213.
Laurent, G., & Kapferer, J. N.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1), 41-53.
Lee, B. & Shafer, S. C. (2002). The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An application of affect control theo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3), 290-310.
Lee, Y. J., Dattilo, J., & Howard, D.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3), 195-211.
Manfredo, M. J., Driver, B. L., & Tarrant, M. A. (1996).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 (3), 188-213.
Mannell, R., & Kleiber, D.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cIntyre, N., & Roggenbuck, J. W. (1998). Nature/ person transactions during an outdoor adventure experience: A multiphasic analysi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0 (4), 401-422.
Menon, S., & Kahn, B. E. (1995). The impact of context on variety seeking in product choic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2(1), 17-28.
Stewart, W. P. (1992). Influence of the on-sit experience 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judg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2), 185-198.
Stewart, W. P., & Carpenter, E. H. (1989). Solitude at grand canyon: An application of expectancy theo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1), 4-17.
Tarrant, M. A., Manfredo, M. J., & Driver, B. L. (1994). Recollections of outdoor recreation experiences: A psycho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4), 357-371.
Virden, R.J., & Knopf, R.C. (1989). Activities,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s: A case study of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elationships. Leisure Science, 11 (2), 159-176.
Williams, D.R., Schreyer, R. & Knopf, R.C. (1990).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ence use histor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 36-54.
William, T. B., & Roggenbuck, J. W. (2001). The Dynamic, Emergent, and Multi-Phasic Nature of On-Site Wilderness Experi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3 (2), 202-228.
Woodside, A. G., Sullivan, D. P., & Trappey, R. J. (1999). Assessing relationships among strategic types, 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5(2), 135-146.
Wright, P. L. (1973), The cognitive process mediating acceptanc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0(1), 53-62.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
Zaichkowsky, J. L. (1986). 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5(2),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