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出版社編輯部(1989)。模糊數學入門。台北市: 九章出版社。
丁文鋒(2003)。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全世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玲(2003)。國小教師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網路進修需求調查~以台中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王佩蓮 (2001)。資訊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9-64。王美芬、熊召弟 (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曉璿 (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王淑如、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 期, 33-39頁。
王緒溢(2002)。美國的「明日教室」─班班有一部電腦。民93年9月23日,取http://content.edu.tw/primary/info_edu/tp_tt/2002/paper9.htm
王朝正(2002)。模糊語意問卷及信效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筱涵(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秋錳(2004)。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偉雲(1995)。學生學習成就的模糊統計分析。屏東師院學報,8,167-180。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2-8。何榮桂(2000)。電腦教師VS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77,1-2。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81,1-6。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31。吳柏林(1994)。模糊統計分析。 問卷調查研究之新方向,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 2,65-80。
吳柏林、楊文山(1997)。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分析的應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應用,289-316。
吳柏林、曾能芳(1998)。模糊迴歸參數估計及在景氣對策信號之分析應用。中國統計
學報,36(4),399-420。
吳柏林、林原宏(2002)。模糊眾數及其在教育與心理評量分析之應用。未發表之論文。
吳坤璋(2000)。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遠輝、吳正己(2002)。網際網路的教學應用-以國小數學科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8,21-27。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決定下一輪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2000特刊之海過天空Ⅳ-線上學習,36-44。
吳振賢(2002)。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吳珍萍(2004)。台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邱貴發 (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與解析。台北:五南。
邱瓊慧、張鈺玟、李建樹(2000)。探索型學習環電腦輔助學習軟體對國小學童概念改變的影響。臺南師院學報,33,1-21。邱廣興(2002)。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曉伶(2003)。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李航申(200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玉慶(2003)。從學校數位媒體資源建構策略談教學方式之創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2),131-149。李若松(2002,8月25日)。實驗桌嵌電腦 實驗結束立即分析。聯合報,37版。
林清平(1998)。模糊理論與藝術作品評價。國教月刊,45(1),7-16。林原宏(2001a)。模糊理論取向的認知結構分析。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發表。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原宏(2001b) 。模糊語意變數量表計分之信度模擬分析。測驗統計年刊,9,193-219。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傳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信惠、蕭文峰(2001)。模糊口語評估尺度之歸屬函數建構與特性探討。資訊管理學報,8,1-19。施吉安(2002)。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夢君(2003)。台北市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科技設備使用情形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63,63-73。徐村和、朱國明、詹惠君(2001)。模糊語意尺度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51,27-52。國語日報(2001)。曾志朗:教學應與孩子生活經驗結合。國語日報,取自
http://sctnet.edu.tw
鄭景俗、楊國隆(1998)。模糊集合論在教育評分等級系統之應用。模糊系統學刊,4 (2),81-89。
馬秀蘭、吳德邦(2002)。統計學:以Microsoft Excel 為例。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馬福洋(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現況探討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連經宇(2001)。家戶購屋決策影響因素之初探研究-結合模糊語意的因素分析法之實證比較。台灣土地研究,4,29-51。
郭閔然(2002)。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為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郭吉模(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變革關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振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教學對兒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
中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宏(1998)。以fuzzy演算法分析評量用詞對問卷調查之影響。東方工專學報,21,
76-82。
陳振威(2002)。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之理論與實例。2004年9 月24日,取自http://nature.ckps.tpc.edu.tw/
陳俊學(2000)。模糊理論應用於質性指標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神勇(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應用網路教學現況及其意願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富源(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3),40-48。莊一凡(2004)。基於模糊理論及傳統統計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之情形與困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淑如 (2002)。資訊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育榕(2002)。應用網路資源於英語課程之現況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英語教師為例。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梁少奇(1992)。模糊卻不迷糊--模糊理論的概念與應用。倚天雜誌 ,55,86-90。
張國恩 (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雅芳(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116,41-49。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鈿富、孫慶珉(1993)。學習成就評量與模糊模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上冊),67,57-73。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民93年9月20 日,取自於
http://www.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民93 年9 月27 日,取自於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html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玫傑(2003)。應用電腦軟體輔助國小學童認識校園樹木的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朗(2002)。第五項修練Ⅳ-學習型學校序文。楊振富譯。台北:天下遠見。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中華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曉婷(2000)。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靜(2002)。高中職商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燕芬(2003)。中學英語教師資訊融入英語教學認知、關注階層、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溫明正(1999)。電腦在未來教學評量上的應用,教師天地,99,54-60。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7,8-14。溫明正(2002)。我國國民小學教學軟體應用與相關措施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楊慧玲(2002)。模糊語意變數計分之模擬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明慧(2002)。網路系統模糊語意問卷設計與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詹慧齡(2002)。以學習環為基礎將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棟樑(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廖宜瑤(2000)。國小四年級學生運用電腦網路科技進行主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秀芳、陳進成(2001)。資訊教育融入自然科教學反思。論文發表於逢甲大學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民93年9月20日,取自於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民93 年9月20日,取自於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資訊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民93年9月20日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10/ecity/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各級學校資料查詢。民93年10月1日,取自於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14/QrySchool.asp
劉世雄 (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世雄(2002)。資訊科技融入主題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E世代的創意教與學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
劉家賓(2002)。國中教師應用資訊科技之實務與層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賴阿福(2000)。二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載於興華國民小學(主編)。
簡良諭(2003)。國中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勝元(1998)。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君、邱貴發 (1998)。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72,37-45。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與設計策略初探。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98-209。台北:師大書苑。
謝曜隆(2004)。國小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羅玗貞(2001)。國中英語科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善民 (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饒世妙 (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藎爐(1991)。實用模糊數學。台北市:亞東書局。
英文部分
Apple (2003). Teaching learning & technology: A report on 10 years of ACOT
rsearch. Retrieved Feb 16, 2003, from http://www.apple.com/education/k12/
leadership/acot/pdf/10yr.pdf
Benzie, D. (1999). 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record, 100(3), 656-669.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221-239.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21.
Dockstader, J. (1999). Teachers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26(6), 73.
Gay,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th ed.)New York:Merrill.
Hall, G.E.& Hord, S.M.(2000).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Pearson Allyn & Bacon.
Hoffman, R. P. (1996). Levels of technology use and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Hope, W. C. (1996). Factors facilitating teachers’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learing House, 70(2),106-107.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1995).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Project. [OnLine] Available:
http://cnets.iste.or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1998).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OnLine] Available: http://cnets.iste.org/pdf/nets_brochure.pdf
Jaber, W. E., & Moore, D. M. (1999). A survey of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eachers’ use of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6(3), 253-266.
Kerry, M. (2000). The time in now for technology training in our schools. Business Journal, 18(12), 55.
Law, C. K. (1996). Using fuzzy numbers in educational grading system.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5, 311-323.
Lee, K. W. (2000). English teachers’ barriers to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Retrieved Oct 7, 2002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
Lee-CALLbarriers.html
Leonard , D.& S. Straus.(1997). Putting your company's whole brain to work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4), 110-120.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Ross, P.(1995) . Relevant telecomputing activities. The Computing Teacher,
22(5), 28-30.
Rogers, E.M.(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 Free Press.
Ruben, B. D.(1999).Simulation,Games,and 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The Quest For A New Paradigm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mulation &Gaming, 30(4),
498-516.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