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 頁
Jessop, Bob. 2001. “The Gender Selectivities of the State,” Lancaster University. http://comp.lancs.ac.uk/sociology/soc soc073rj.html
李詩佳,「紀念世界婦女大會十週年會議開幕,胡錦濤出席」,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9/content_3419006.htm
「何魯麗:幸福工程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多維新聞網。www.denews.com
「第三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國婦女網。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di3jie/di3jiegongzuobaogao.htm
「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管理辦法」,中國人口網。http://www.cpwf.org.cn/xingfu/index.asp
「幸福工程項目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答疑」,中國人口網。http://www.cpwf.org.cn/xingfu/index.asp
「展開關愛女孩行動的意義」,中國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girl/bjzl/t20040302_13102.htm
「抓住機遇 扎實工作 肩負起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歷史使命 ——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趙白鴿在全國關愛女孩行動工作培訓會議上的講話」,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10/30/content_7292510.htm
「國家人口生計委關於認真落實全國關愛女孩行動電視電話精神縱談:關於人口性別比例偏高的通知」,中國人口網。www.chinapop.gov.cn
「關愛女孩行動: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在全國關愛女孩行動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girl/ldjh/t20040302_13112.htm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遏制男女比例失衡 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中國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girl/ldjh/t20040412_48969.htm
「人口計生委宣教司司長張建:利益導向將作為國家政策,抑制性別比升高」,中國人口網。www.chinapop.gov.cn
「貴州:幫扶農村計生女孩戶『關愛女孩行動』實施三年成效顯著」,中國人口網。www.chinapop.gov.cn
「中國『利益導向』應對性比失衡」,中國窗。http://www.cnwnc.com/20040712/ca1038063.htm
「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告」,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rkldwt/txt/2006-09/26/content_7195332_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資料公報」,中國人口資訊網。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_detail.asp?id=654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index.htm
朱堯耿,「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口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rkzh/rk/rkyjhsyfz/t20041124_17715.htm
李兵、孫永健,「出生嬰兒性別選擇的經濟學分析」,中國人口資訊網。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458 ,本文另發表於《西北人口》2001年第1期。
「關愛女孩行動: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在全國關愛女孩行動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人口網。
http://www.chinapop.gov.cn/girl/ldjh/t20040302_13112.htm
第六屆婦代會工作報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為奪取改革攻堅階段的勝利建功立業──在中國婦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中國婦女網。
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di6jie/gongzuobaogao.htm
「關愛女孩主要宣傳內容」,中國人口信息網。http://www.cpirc.org.cn/rdzt/rd_aids_detail.asp?id=4081
林毅夫,「人口與經濟發展: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人口經濟學」,中國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rklt/rkyjhsyyj/t20060205_55585.htm
「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主要資料報告」,中國婦女網。
http://www.women.org.cn/wenjianku/fulianfile.jsp?barid=1&dateyear=2001
「我國超過八成農村婦女對生活充滿信心」,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11/23/content_7397476.htm
杜潔,「村務管理,婦女地位的重要標誌」,中國婦女網。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4/66.html
「中國『利益導向』應對性比失衡」,中國窗。http://www.cnwnc.com/20040712/ca1038063.htm
「紀念世界婦女大會十周年會議開幕 胡錦濤出席」,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9/content_341900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室,「中國婦女的狀況」(北京,199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wgk/2005-05/25/content_695.htm
吳弘達,「美國國會中國人權與計畫生育問題聽證會證詞」,中國信息中心。http://66.242.139.107/BIG5/da.asp?id=33461&ad=12/24/2004
張翼,「我國嬰兒出生性別比在持續上升」,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2/24/content_5250870.htm
張翼,「我國人口結構的若干重要新變化」,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4/49156/5239830.html
Jessop, Bob. “The Gender Selective of the State, “Lancaster University.
http://comp.lancs.ac.uk/sociology/soc soc073rj.html
二、中 文
刁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Tong, Rosemarie.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台北:時報出版,2003)。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出版,1997)。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王葳真譯,三枚金幣(Woolf, Virginia. Three Guineas.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王文娟、李華夏、吳惠林、鄒繼礎合譯,家庭論(Becker, Gary S.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台北:立緒文化,1997)。
王宏維,「中國特色婦女理論的後現代主義方法研究」,婦女研究論叢,第五十四期(2003),頁11-16。
王春聆,「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與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異同」,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三十六期(1999),頁11-14。
全國婦聯黨組,「中國共產黨推進婦女解放的八十年」,人民日報,2001/06/23:5。
朱雲漢,「中國大陸研究政治學途徑」,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九期(2006),頁16-21。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Neuman, W. Lawrwnc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
江澤民,「全黨全社會都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人民日報,1990年3月8日。
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與後毛澤東的中國(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陶鐵柱譯,第二性(Simone de Beauvoir,Le deuxieme sexe,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1999)。
李沂靖,「中國婦女理論研究二十年」,婦女學苑,第四期(1998),頁2-6。
李秋芳,「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婦女理論」,中國婦運(2000),頁13-14。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型態的辯證(台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
李銀河,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李靜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婦女運動指導思想的確立和發展」,婦女研究論叢,第四十一期(2001),頁9-14。
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Carnoy, Martin.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2)。
岳慶平,中國人的家國觀(香港:中華書局,1989),頁75-80。
林志斌、邱國軍,「全球化在農業領域對中國婦女的潛在影響」,婦女研究論叢,第三十八期(2001),頁18-24。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范情譯,「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不快樂的婚姻:導向更進步的結合」,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Hartmann, Heidei.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台北:女書文化,1999),頁323-338。
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C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侯文翰,「關於『關愛女孩行動』若干問題的思考」,人口計畫與生育,第五期(2004),頁25-26。
紀學勇、胡燕萍,「淺析非法生育與社會撫養費徵收」,人口與經濟,第一百五十四期(2006),頁22-26。
原新、石海龍,「中國出生性別比偏高與計畫生育政策」,人口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三期(2005),頁11-17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四期(1997),頁141-165。孫淑清,「當代中國城鄉婦女家庭經濟地位比較研究」,人口與經濟,總第八十九期(1995),頁49-56。
馬焱,「鄧小平理論是推動我國婦女運動發展的科學指南」,理論學刊,第一百零一期(2001),頁55-57。
張風雨,中國生育和避孕使用的多層次研究(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
許敏敏,「走出私人領域—從農村婦女在家庭工廠中的作用看婦女地位」,社會學 研究,2002年第一期,頁108-11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陳信瓊,「試論我黨三代領導核心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貢獻」,上海黨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頁40-44。
彭珮云主編,中國計劃生育全書(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
曾毅,中國人口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1990),頁5-4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董旭英、黃儀娟譯,次級資料研究法(Steward, David W. Secondary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2000)。
蔡鵬鴻、郝德倫譯,社會主義(Crick, Bernard. Socialism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
楊婉瑩,「婦權會到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轉變—一個國家女性主義的比較觀點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頁117-148。楊魁孚、梁濟民、張凡編,中國人口與計畫生育大事要覽(中國人口出版社:北京,2001)。
楊應敏、彭軍,「重慶市農村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的困境」,人口與經濟,第一百四十八期(2005),頁18-20。
葛彬,「江澤民對馬克思婦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探求,總一百三十期(2001),頁14-17。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
劉爽,「中國育齡夫婦的生育『性別偏好』」,人口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三期(2005),頁2-10。
歐陽小松,「新中國『婚姻法』在福建的宣傳與貫徹(1950-1953)」,黨史研究與 教學,總第一百二十二期(1995),頁49-54。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頁51-58。
潘錦棠,「誤解與正解—關於婦女就業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北京市計畫勞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總二十九期(2000),頁3-6。
鄭建偉,「人口計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口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1994),頁2-8。
盧花蓉,「論江澤民的婦女思想」,理論月刊,2004年第11期,頁20-21。
顧秀蓮,「高舉旗幟 開拓前進—推進新時期婦女運動的創新發展」,求是,第15期(2003),頁5-7。
三、英 文
Allen, Judith. 1990. “Does feminism need a theory of the state?” in Sophie Watson Edited, Playing the State: Australian Feminist Interventions (London: Verso).
Brown, Wendy. 1996. “Finding the man in the State,” Feminist studies. No.18, pp.7-34.
Eiaenstein, Zillah. 1996. “Equalizing Privacy and Specifying Equality” in Nancy Hirshman and Christine Di Stefano edited. Revisioning the Political : Feminist Reconstructions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in Western Political Theory.
Fong, Vanessa L.2002.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Urban Daughters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o.104, pp. 1098-1109.
Gail Weiss. 1993, “Sex-Selective Abortion-A Relational Approach,”(Pittsburgh: Health Sciences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Greenhalgh, Susan. 1994.”Controlling Births and Bodies in Village China,”American Ethnologist, Vol.21, No.1,pp.3-30.
Greenhalgh, Susan. 2001. “Fresh winds in Beijing: Chinese feminists speak out on the one-child policy and women's lives,” Signs, Vol. 26, Iss.3, pp.847-886.
Harding, Sandra. 1991.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ude, Ellen R. 2002. The Chinese Women’s Movement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U. 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3. “Feminism, Marxism, Method, and the State: Towar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No.8, pp.635-657.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9.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ller, Barbara D. 2001 “Female-Selective Abortion in Asia: Patterns, Policies, and Debat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o.103 , pp.1083-1095.
Mitchell, Juliet.1974.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Freud, Reich, Liang, and Wome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Naihua, Zhang. & Wu, Xu. 1995.“Discovering the Positive within the Negative: the Women's Movement in a Changing China” in Amrita Basu Edited. The Challenge of Local Feminisms.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Westview Press)
Park, Kyung Ae. 1994. “Women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Sources of Constrains no Women’s Emancipation,” in Women and Revolution in Africa, Asia, and The New World(Columbia,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Carolina press).
Weiss, Gail. 1993.”Sex-Selective Abortion: A Relational Approach,” U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The conference on Feminist Ethics and Social Policy .
Wong, Yuk-Lin Renita. 1997. ”Dispers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Gender and the State in the Birth Planning Policy of China,”Gender & Society, Vol.11, No.4, pp.509-525
Yuval-Davis, Nina.1997. Gender & Nation(London: SAGE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