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麗芬(2000)。國小學童與家長對科學類兒童讀物觀察點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呂淑媛(2015)。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對國小五年級學
童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正雄(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文實作活動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如偉、蘇明洲、黃湃翔、呂仲誠、高慧蓮(2012)。以科學讀寫模式提升國小
學生論證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6) , 483-515。
林志隆、曾郁丹(2006)。臺灣的星象館發展。科學教育月刊,290,2-15。邱美虹、江玉婷(1997)。初任與資深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 5(4), 419-432。邱紹雯(2011)。天文末日謠言,科學大破解【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81775
南一書局(201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1-8冊,含習作)。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靳知勤、廖世傑(2010)。國小科學教師對科學閱讀之認知與教學。東
海教育評論,4,94-126。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臺北:遠流。
姜滿(1997)。國小學童地球運動之想法與概念改變歷程。臺南師院學報,30, 217-243。
高玉娟(2005)。探究專題本位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星星與太陽」學習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瓊雯(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偏好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慧娟(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差異化教學知能與教
學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閱讀理解-問思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草案) 。臺北:教育部。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美麗(2006)。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學生以共同教學進行數學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民陽、鄧國雄、卓娟秀、李崑山、殷炯盛(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
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91-120。
康軒文教事業(201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1-8冊,含習作)。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志朗(2006)。曾志朗vs.洪蘭 見人見智座談。聯合晚報。2006年8月24日,
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11614&blogId=888。
黃書敏 (2008)。不同類型之科學閱讀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迷思概念
的影響-以水資源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淑惠(2016)。科學閱讀融入探究教學之研究-以四年級月亮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論文,屏東縣。黃達三(1995)。概念圖作為前導組織因子的生物教學研究。師範院校教育學術
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張靜儀、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學引起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 261,2-1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楊朝琴(2014)。以「基模訓練」為基礎之閱讀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科
學文本閱讀理解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招謨、陳東陞(1997)。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
學報, (5), 169-198。
鄭如珍(2012)。學校氣氛、學生閱讀態度影響學生閱讀素養之多層次分析–以
PISA 2009上海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
鄭曉佩(2015)。教師科學文本閱讀教學知識與實務之研究-以天文文本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屏東縣。
熊召弟,王美芬(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錡寶香(2007)。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象徵性語言與口語類推能力。特教論
壇,3,26-41。
蔡孟雄(2009)。線上學習型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概念學習暨迷
思概念改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慶三、吳正雄(2005)。國小學童天文實作教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學報,18(1),59-86。
劉育麟(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閱讀態度與閱
讀理解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翰林出版(201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1-8冊,含習作)。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甫佩(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策略調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本其閱讀理解
與閱讀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臺中市。
簡志明(2011)。線上閱讀對偏遠地區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廷瑛(2015)。多元文化探究教學模組實施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及文化學習之行
動研究。人文社會學報,11(4),307-335。
羅素如(2014)。持續性寧靜閱讀搭配閱讀理解教學對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
讀動機與閱讀理解的提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柏瑎(2012)。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對國三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
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蘇佳瑜(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龍美娟(1993)。利用教學網站學習天象之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Chall(1996)。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Geary, P, Kelley, K. & Woodburn, D. (1978). Focus on the Stars. U.S. Nebraska.
Gunning, T. G. (1992). (2nd Ed).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nes, J., & Leahy, S.(2006). Developing strategic readers. Science and Children,
44(3), 30-34.
Kameenui, E. J., & Simmons, D. C. (1990).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prevention of academic learning problems. Merrill.
Kavanagh, C., Agan, L., & Sneider, C. (2005). Learning about phases of the moonand
eclipses curriculum developers.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4(1),19-52.
Mallow, J. V. (1991). Reading science. Journal of Reading, 34(5), 324-338.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iaget, J.(1976).The Grasp of Conciousness: Action and Concept inthe Young Chil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Shirley M., Joseph K., Hilda B. (1999). Natur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cience teaching. In J. Gess-Newsome & N.
G. Lederman (Eds.), 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he constru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pp. 95-132).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Spence, D. J., Yore, L. D., & Williams, R. L. (1999).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science
reading instruction on selected grade 7 students’meta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specific science text. 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11(2), 15-30.
Stauffer, R. G. (1969). Directing reading maturity as a cognitive process. New York,
NY:Harper & Row.
Subramaniam, K., & Padalkar, S. (2009). Visualisation and reasoning in explaining t
the phases of the mo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3),
395-417.
Yore, L. D., Craig, M. T., & Maguire, T. O. (1998). Index of science reading
awareness: An interactive-constructive model, test verification, and grades 4-8
resul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5(1), 27-51.
Wang, J. R., & Chen, S. F. (201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online dynamic
assessment for raising students’comprehension of science 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4(3), 37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