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6: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國勝
研究生(外文):HUANG, KUO-SHENG
論文名稱:科學文本閱讀融入天文教學以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天文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月亮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Intergrating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into Astronomy Teaching to Enhence the Learning Effect on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n Example of “Moon Unit”
指導教授:荊溪昱荊溪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 CHI-YU
口試委員:荊溪昱鄭國明謝士英
口試委員(外文):CHING, CHI-YUCHENG, KUO-MINGHSIEH, SHIH-YING
口試日期:2017-08-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科學文本閱讀天文學習
外文關鍵詞:Scientific Text ReadingAstronomy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科學文本閱讀融入天文教學,以月亮主題為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之天文學習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高雄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四個班級,共94人為實驗對象,進行以月亮為主題的教學。實驗組有2個班46位學生,施以科學文本閱讀理解指導的教學以融入天文教學,對照組有2個班48位學生依據一般教科書閱讀流程實施教學。
本研究以科學閱讀能力後設認知問卷與月亮迷思概念測驗卷為研究工具,以受試者之前測與後測得分,進行相依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之科學閱讀能力與月亮認知學習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所述: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不同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在科學閱讀能力的學習成就有
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不同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在月亮單元的天文學習成就有
顯著差異。
三、以科學文本閱讀理解去融入在天文教學是可行且有效的教學模式。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astronomy, the moon unit, by incorporating scientific texts into astronomy teaching. This study implemented the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stronom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inety-four students from a public school in South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were chosen to be the participants for this research.
  There were forty-six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in learning astronomy.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forty- eight student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extbook reading process. Both two groups conducted the same moon unit. The Cognitive Questionnaire(ISRA) and the Mysterious Concept Test were used as the instrument of the study by comparing the participants' post-test scores to their pre-test scores. Data analyze were conducted with analysis of convariance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abilitiy and learning outcome among two groups. Besides, this study also used analysis of convariance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abilitiy and learning outcome among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n terms of astronomy learning effec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between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adopted 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in learning astronomy had better achieve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between gender in learning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abilitiy and learning effect. Accordingly,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topics for further studies were suggested.
It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to integrate into astronomy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目次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科學文本理解閱讀分析 8
第二節 天文教學相關理論研究 27
第三節 天文概念理解的教學策略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5
第四節 教學設計 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0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結果 45
第一節 科學文本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閱讀能力的影響 45
第二節 科學文本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月亮認知學習的影響 49
第三節 實驗組焦點學生訪談結果分析 54
第四節 研究結果發現科學文本閱讀理解融入天文教學模式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 科學閱讀能力後設認知問卷 73
附錄二 月亮的迷思概念測驗卷 78
附錄三 月亮的起源教學設計與文本 79
附錄四 月亮的表面教學設計與文本 82
附錄五 月亮的迷思概念與科學閱讀能力後設認知問卷使用同意書 86
附錄六 月球的起源與月球的表面教學設計使用同意書 87
附錄七 月亮的起源教學設計與文本(六年級) 88
附錄八 月亮的表面教學設計與文本(六年級) 91


表次
表2-1 教師應具備閱讀科學文本的教學知識 12
表2-2 Chall(1996)兒童閱讀能力發展階段 13
表2-3 Gunning(1996)兒童閱讀能力發展階段 15
表2-4 Piaget的認知發展期 17
表2-5 教育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閱讀時提醒要點 20
表2-6 閱讀理解策略與適用年級 20
表2-7 影響閱讀理解因素之相關硏究結果一覽表 25
表3-1 實驗組教學活動設計總表 37
表3-2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流程差異對照表 38
表3-3 本研究與雲端天文閱讀教學推廣計畫目的差異對照表 41
表4-1 實驗組與對照組科學閱讀能力前測成績與後測成績摘要表 46
表4-2 實驗組科學閱讀能力前後測成對樣本t考驗摘要表 46
表4-3 對照組科學閱讀能力前後測成對樣本t考驗摘要表 47
表4-4 科學閱讀能力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48
表4-5 實驗組與對照組科學閱讀能力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48
表4-6 實驗組與對照組科學閱讀能力後測估計的邊緣平均數表 47
表4-7 實驗組與對照組月亮認知學習前測成績與後測成績摘要表 50
表4-8 實驗組月亮認知學習前後測成對樣本t考驗摘要表 51
表4-9 對照組月亮認知學習前後測成對樣本t考驗摘要表 51
表4-10 月亮認知學習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52
表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月亮認知學習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月亮認知學習後測估計的邊緣平均數表 53
表4-13 實驗組訪談學生資料表 54


圖次
圖2-1 學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模式 13
圖2-2 科學文本連結閱讀策略理解模式 21
圖2-3 科學文本閱讀的三層面 23
圖3-1 研究架構 3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麗芬(2000)。國小學童與家長對科學類兒童讀物觀察點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呂淑媛(2015)。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對國小五年級學
  童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正雄(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文實作活動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如偉、蘇明洲、黃湃翔、呂仲誠、高慧蓮(2012)。以科學讀寫模式提升國小
  學生論證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6) , 483-515。
林志隆、曾郁丹(2006)。臺灣的星象館發展。科學教育月刊,290,2-15。
邱美虹、江玉婷(1997)。初任與資深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 5(4), 419-432。
邱紹雯(2011)。天文末日謠言,科學大破解【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81775
南一書局(201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1-8冊,含習作)。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靳知勤、廖世傑(2010)。國小科學教師對科學閱讀之認知與教學。東
  海教育評論,4,94-126。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臺北:遠流。
姜滿(1997)。國小學童地球運動之想法與概念改變歷程。臺南師院學報,30,
  217-243。
高玉娟(2005)。探究專題本位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星星與太陽」學習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瓊雯(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偏好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慧娟(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差異化教學知能與教
  學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閱讀理解-問思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草案) 。臺北:教育部。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美麗(2006)。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學生以共同教學進行數學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民陽、鄧國雄、卓娟秀、李崑山、殷炯盛(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
  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91-120。
康軒文教事業(201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1-8冊,含習作)。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志朗(2006)。曾志朗vs.洪蘭 見人見智座談。聯合晚報。2006年8月24日,
  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11614&blogId=888。
黃書敏 (2008)。不同類型之科學閱讀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迷思概念
的影響-以水資源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淑惠(2016)。科學閱讀融入探究教學之研究-以四年級月亮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達三(1995)。概念圖作為前導組織因子的生物教學研究。師範院校教育學術
  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張靜儀、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學引起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 
  261,2-1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楊朝琴(2014)。以「基模訓練」為基礎之閱讀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科  
  學文本閱讀理解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招謨、陳東陞(1997)。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
  學報, (5), 169-198。
鄭如珍(2012)。學校氣氛、學生閱讀態度影響學生閱讀素養之多層次分析–以
  PISA 2009上海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
鄭曉佩(2015)。教師科學文本閱讀教學知識與實務之研究-以天文文本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屏東縣。
熊召弟,王美芬(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錡寶香(2007)。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象徵性語言與口語類推能力。特教論 
  壇,3,26-41。
蔡孟雄(2009)。線上學習型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概念學習暨迷  
  思概念改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慶三、吳正雄(2005)。國小學童天文實作教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學報,18(1),59-86。
劉育麟(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閱讀態度與閱  
  讀理解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翰林出版(2015)。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1-8冊,含習作)。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甫佩(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策略調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本其閱讀理解
與閱讀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臺中市。
簡志明(2011)。線上閱讀對偏遠地區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廷瑛(2015)。多元文化探究教學模組實施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及文化學習之行
  動研究。人文社會學報,11(4),307-335。
羅素如(2014)。持續性寧靜閱讀搭配閱讀理解教學對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
  讀動機與閱讀理解的提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柏瑎(2012)。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對國三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
  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蘇佳瑜(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龍美娟(1993)。利用教學網站學習天象之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Chall(1996)。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Geary, P, Kelley, K. & Woodburn, D. (1978). Focus on the Stars. U.S. Nebraska.
Gunning, T. G. (1992). (2nd Ed).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nes, J., & Leahy, S.(2006). Developing strategic readers. Science and Children,
  44(3), 30-34.
Kameenui, E. J., & Simmons, D. C. (1990).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prevention of academic learning problems. Merrill.
Kavanagh, C., Agan, L., & Sneider, C. (2005). Learning about phases of the moonand
  eclipses curriculum developers.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4(1),19-52.
Mallow, J. V. (1991). Reading science. Journal of Reading, 34(5), 324-338.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iaget, J.(1976).The Grasp of Conciousness: Action and Concept inthe Young Chil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Shirley M., Joseph K., Hilda B. (1999). Natur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cience teaching. In J. Gess-Newsome & N.
  G. Lederman (Eds.), 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he constru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pp. 95-132).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Spence, D. J., Yore, L. D., & Williams, R. L. (1999).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science
  reading instruction on selected grade 7 students’meta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specific science text. 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11(2), 15-30.
Stauffer, R. G. (1969). Directing reading maturity as a cognitive process. New York,     
  NY:Harper & Row.
Subramaniam, K., & Padalkar, S. (2009). Visualisation and reasoning in explaining t
  the phases of the mo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3),
  395-417.
Yore, L. D., Craig, M. T., & Maguire, T. O. (1998). Index of science reading
  awareness: An interactive-constructive model, test verification, and grades 4-8
  resul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5(1), 27-51.
Wang, J. R., & Chen, S. F. (201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online dynamic
  assessment for raising students’comprehension of science 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4(3), 373-3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