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玉芳
研究生(外文):Yu-Fang Liang
論文名稱:彰化振興社與金鷹拳之傳統文化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artial Arts Hall “Jen-shin-she” and Jin Ying Quan
指導教授:徐元民徐元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Mi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4
中文關鍵詞:武術振興社金鷹拳
外文關鍵詞:Martial ArtsJen-shin-sheJin Ying Qu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6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主要研究範疇,目的除了探討振興社與金鷹拳在彰化的淵源與傳承,以田野調查的方式,配合各團團主及團員的深入訪談,期望能以文字記載的方式保留相關文獻及資料外,並期待以自身的學習將「金鷹拳」獨特武藝流傳下來。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振興社自1910年代吳幸播下武術種子後,其弟子陸續於彰化各地成立武館或駐館指導,其中包含:(一)南瑤宮振興社(唐剛鋒)。(二)大南門振興社(黃彩)。(三)振興社彰化團(陳炎順),帶動彰化振興社習武風氣。
二、振興社在彰化地區發展已近百年,可分為陣頭文化及禮教文化。
(一)在台灣農業社會牽陣具有地方保全功能,獅陣象徵著整個陣頭的生氣與靈氣。鼓樂如同樂團的指揮者一般,具有控制陣頭場面之功能。
(二)禮教文化指導習武之人待人處世應對進退更應得體。以舞獅及二十四孝旗傳達對師父及師兄弟之尊敬懷念。「拜師禮」儀式,經由武館師父認同亦代表尊重、佩服武打者功夫。
三、金鷹拳的發展雖非劉炮所創但自福建引入台灣並加以改良已成為台灣最早的本土拳法。基本動作為三戰(拳母),其重心分為前三後七,目前僅存蝶內拳及蝶外拳二十餘套,其餘已失傳。金鷹拳其武道精神分為道業、藝業二階段:
(一)形-應端莊大方。蘊-要有人性善心、仁愛。聲-非禮不亂言。實-要有忠義心胸。
(二)力-要有基本力量。功-要鍛鍊熟巧,時而多習之。法-要學原理,原則之理論。藝-於應用上要發揮。
振興社從早期的保鄉衛民,到現在的廟會活動,除了陣頭表演,似乎也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不禁令人感嘆,在鄉土文化覺醒之際,期望振興社的傳統武藝能繼續發展下去。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inheritance of Jin Ying Quan in Changhua area.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field study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leaders and members of the Kung Fu Clubs. The researcher has tried to organize and conserve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data in written wor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Zhen Xing She was built by Wu Xing in 1910 and his pupils set up several branches all over Changhua, including Zhen Xing She of Nan Yao Gong(Tang Gang Feng);Zhen Xing She of Da Nan Men(Huang Cai) and Zhen Xing She of Changhua(Chen Yan Shun).
2. Zhen Xing She has been in Changhua for almost 100 years. It contains the culture of folk array and traditional etiquette.
(1) The culture of folk array in the agriculture society has the function of security. The lion battle array represents the soul and energy of the whole folk array. The drums, like the conductor in the orchestra, control the pace of the folk array.
(2)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guides the Kung Fu learners to the appropriate ways of treating people and doing things. The pupils convey their respect for the masters and the brotherhood through the lion dance and raising the filial flag. “Bai Shi Li”, which means to become a pupil or apprentice to a master in a solemn ceremony, shows the admiration of the Kung-fuers.
3. Although Jin Ying Quan is not created by Liu Pao, it i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nd refined by him from Fu Jian County. It has become the earliest local Quan. San Zhan Quan is the basic movements of Jin Ying Quan and it stresses the body’s center of gravity should be 3/10 in the front and 7/10 in the back. There are only around 20 sets of Quan remained. The spiritss of Jin Yin Quan’s spirits are divided into inside and outside aspects.
(1) Xing-elegance and grace. Yun- kindheartedness and mercy. Sheng- speaking after thinking. Shi-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2) Li- basic power. Gong- persistent practice. Fa- theory. Yi- application.
Zhen Xing She used to protect the residents in the agriculture society. However, people can’t understand its meaning of existence except the folk array. The researcher expect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an live on while the local conscious rises at the present day.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致謝詞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7
第五節 名詞釋義與用語規範 1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21

第二章 彰化振興社的淵源與傳承 23

第一節 南瑤宮振興社 30
第二節 大南門振興社 35
第三節 振興社彰化團 39
第四節 振興社武術文化的傳承 4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48

第三章 彰化振興社的陣頭與禮教 50

第一節 彰化振興社的陣頭文化 50
第二節 彰化振興社的禮教文化 69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7

第四章 金鷹拳的發展與拳法 79

第一節 金鷹拳之發展 79
第二節 金鷹拳之拳法 82
第三節 金鷹拳之傳奇故事 13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38

第五章 結論 140

引用文獻 145

附錄

附錄一 訪談計畫綱要 148
附錄二 田野工作紀錄表 149
附錄三 訪談大綱1 150
附錄四 訪談大綱2 152
附錄五 逐字稿 153


表 目 錄

表1-1 振興社及金鷹拳相關文獻 9
表1-2 受訪者一覽表 13
表2-1 彰化地區振興社分館分佈表 46
表2-2 振興社家族傳承金鷹拳一覽表 47


圖 目 錄

圖1 - 1 研究流程圖 17
圖2 - 1 南瑤宮振興社(吳幸)組織傳承圖 28
圖2 - 2 1960年代吳幸帶領振興社重要成員合照 29
圖2 - 3 1970年「幸志接骨館」開業誌慶照片 29
圖2 - 4 光復後南瑤宮前廣場 32
圖2 - 5 1963年集結在南瑤宮表演舞獅情形 32
圖2 - 6 1965年台灣省舞獅比賽榮獲冠軍 32
圖2 - 7 1965年冠軍獎之錦旗 32
圖2 - 8 1971年台灣省舞獅比賽榮獲冠軍 33
圖2 - 9 1971年冠軍獎座 33
圖2-10 1971年台灣省舞獅比賽新聞剪報 33
圖2-11 振興社武館放置之匾額 33
圖2-12 彰化南瑤宮振興社(唐鋼鋒)組織傳承圖 34
圖2-13 大南門振興社早期於玄天上帝廟前廣場練習 37
圖2-14 大南門振興社組織年代圖 38
圖2-15 1988年陳炎順師徒合照 42
圖2-16 2004年陳炎順90大壽師徒合照 42
圖2-17 2005年劉國良住處後院練習合照。 43
圖2-18 早期振興社彰化團曾於無底廟前廣場練習 43
圖2-19 鎮南宮振興社成員與日本佐藤金兵衛合影 43
圖2-20 陳炎順於日本NHK電視台合影留念 43
圖2-21 陳炎順在全日本中國拳法連盟會館留念 43
圖2-22 振興社彰化團成員致贈陳炎順錦旗 43
圖2-23 陳炎順紀念郵票 43
圖2-24 振興社彰化團組織傳承圖 44
圖3 - 1 團體對練1 56
圖3 - 2 團體對練2 56
圖3 - 3 鉄釵對藤牌 56
圖3 - 4 藤牌對牌刀 56
圖3 - 5 空手對雙拳 56
圖3 - 6 雙刀對空拳 56
圖3 - 7 南瑤宮振興社放置兵器處 56
圖3 - 8 頭旗 56
圖3 - 9 七星大刀(重) 57
圖3-10 大刀(輕) 57
圖3-11 踢刀(掃刀、斬馬刀) 57
圖3-12 長割刀 57
圖3-13 鉄釵 57
圖3-14 鐵耙 57
圖3-15 双鉤鎗(双鉤仔) 57
圖3-16 單鉤鎗(鉤仔) 57
圖3-17 長耞(長鏈錘) 58
圖3-18 木耙 58
圖3-19 丈二 58
圖3-20 齊眉棍 58
圖3-21 淡水雨傘 58
圖3-22 藤牌 58
圖3-23 雙刀 58
圖3-24 鉤鐮刀 58
圖3-25 鉄尺 59
圖3-26 短耞(短鍊錘) 59
圖3-27 八節鞭 59
圖3-28 兵器架以淨符令驅邪 59
圖3-29 振興社火焰獅 60
圖3-30 獅陣入廟儀式 60
圖3-31 出陣表演之鼓樂車隊 61
圖3-32 行進間表演之鼓樂隊 61
圖3-33 南瑤媽祖廟前熱鬧情景 67
圖3-34 振興社成員準備傢私 67
圖3-35 領隊淨符儀式 67
圖3-36 鳴砲準備出發 67
圖3-37 前往新港奉天宮路上 67
圖3-38 團體兵器表演 67
圖3-39 護持香擔過西螺溪過程 68
圖3-40 涉溪 68
圖3-41 振興社成員護香擔車 68
圖3-42 保護香擔閒人不得進入68
圖3-43 香擔組敲鑼告知廟方已到68
圖3-44 振興社將香擔圓滿護送回南瑤宮68
圖3-45 南瑤宮內振興社祖師牌位71
圖3-46 彰化振興社祖師牌位 72
圖3-47 二十四孝旗出場情況 73
圖3-48 旗幟正面特寫 73
圖3-49 火焰獅進入會場 73
圖3-50 火焰獅绑白色頭彩 73
1.小佐野 淳,〈金鷹拳學習記〉《武術-中國武術の專門誌》,季刊/秋號(東京,1992),86-90。
2.小佐野 淳,《台灣振興社傳統武藝─金鷹拳》,日本東京: 株式會社新紀元社,2007。
3.王于寧、呂崇銘,〈彰化縣秀水鄉蘇厝協元堂金獅陣之田野調 查〉《台灣文獻》,(台北,2004.6):343-371。
4.王文雄,《台灣民間獅陣國術表演內容與形式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彰化:瑞和堂出版社,1996。
5.朱震武,〈中華武術的理論探源〉《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
6.吳騰達,《台灣民間陣頭技藝》,臺灣:東華書局,1997。
7.呂志忠,〈內門地區宋江陣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8.李金龍,〈儒家文化與中國武術之倫理思想〉《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
9.周樑楷,〈大家來寫村史-彰化縣民領導歷史意識的自覺活動〉《大家來寫村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編,2005。
10.林四謀,《振興社五爪金鷹拳譜》,雲林:廣興里振興宮,2003。
11.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68(臺北,1990):41-104。
12.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揚文化,2006。
13.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1996。
14.國立彰化大學地理學系編籑,《彰化南瑤宮志》,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
15.張嘉文,《當代辭海》,台北:智洋出版社,1989。
16.梁玉芳,〈振興社彰化團金鷹拳的源流及發展〉《身體文化學報》,(臺北,2005.10):423-437。
17.莊嘉仁,〈台灣民間傳統習武組織之研究初探-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一個被遺忘的武術原鄉:大甲:2001年臺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成果專輯》,(臺中縣,2002.12):158-183。
18.莊嘉仁,〈清代台灣民間習武組織-西螺振興社之源流及發展初探〉《國術研究》,2/2(臺北,1993.),15-30。
19.郭應哲,〈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武訊-武藝會訊》,6(台中: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7-12。
20.郭應哲,〈振興社〉,《一個被遺忘的武術原鄉:大甲:2001年臺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成果專輯》,(臺中縣,2002.12):38-43。
21.郭應哲,〈陳炎順-振興社彰化團總教練〉《本土武藝代表名師示範觀摩暨講習會講習手冊》,(桃園縣,2002.12):5-10。
22.陳郁秀,〈疼惜傳統藝術〉,載於王怡芳主編《傳統藝術在台灣》,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41-104。
23,程世寶,〈台灣武術〉《台灣太極拳網路雜誌》 http://gungfu.myweb.hinet.net/taichi001.htm
24,黃文博,《台灣藝陣傳奇續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1。
25.楊天厚,〈金門城隍信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6.廖 丑,〈西螺七崁的武功〉《西螺七崁開拓史》,雲林縣西螺鎮:前衛出版社,1998。
27.廖清海,〈西螺七崁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體育學報》,(臺北,2005.04):131-141。
28.廖清海,〈西螺七崁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體育學報》,38/1(臺北,2005.),131-141。
29.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網 http://community.bocach.gov.tw/
30.劉國良編,《振興社金鷹拳手稿》,未出版,1989。
31.蔡相輝,〈南瑤宮笨港進香考釋〉《空大人文學報》,(台北,2008.12):69-112。
32.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6。
33.蘇志鴻,〈民俗藝能與文藝〉《西螺鎮志》,(雲林縣西螺鎮,1997):6-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