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9: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淑貞
研究生(外文):Cheng, Shu-Chen
論文名稱: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工作流程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Working Flow of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for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Family Medicine
指導教授:李玉嬋李玉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an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系所名稱: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青少年憂鬱症狀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任務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task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目的為透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協助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降低,並解決心情困擾的原因,且藉由任務分析法來了解具有憂鬱症狀的青少年經歷何種改變要件和轉變歷程,達到憂鬱症狀之改變,最後建構出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工作流程。
本研究使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中文版(CES-D量表)做為諮商前後之評估工具,共邀請六位具有憂鬱症狀的青少年做為研究對象進入諮商,其中女生四名,男生二名,國中生四名,高中職二名,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進行每週一次每次50-60分鐘共三次的諮商,諮商歷程結束後,其中三位量表分數降低至標準分數內,另三位量表分數則是有明顯之降低。在諮商歷程中六位研究對象所產生的改變要件為:要件一:透過量表分數發現憂鬱狀態,描述至家醫科就診動機、要件二:敘述內在之期待、要件三:發現自己成功達到期待的經驗、要件四:想像困擾問題消失時,自我的心情和所採取之行動、要件五:為自己的困擾情緒狀態、行動能力的信心評分、要件六:選定一個回家作業,付出行動、要件七:知覺自己本身所擁有之能量與資源、要件八:發生新改變、要件九:發掘自己之進步及要件十:發現自我照顧情緒的方式。
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工作流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建立關係,瞭解至門診就診動機和憂鬱狀態、第二個階段為設定目標、第三個階段為建構解決、第四個階段為正向回饋和第五個階段為結束階段。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醫療場域和青少年憂鬱症狀諮商工作上及未來研究的參考依據。
This study is to assist and reduce the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through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nd to finalize the reason of emotion problem. Through task analysis, this study also helps to realize what the changing components and the process the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would experience, to change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o construct a workflow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for the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This research is applied with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Chinese version to compare the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nseling. Six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cluding four females and two males (four junior high students and two senior high students) were invited, who were counseled for 50 to 60 minutes once a week for total three times. After the counsel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scores decrease to standard rating among three of them, and it also shows obvious decrease among the other three. The changing components found in these six research subjects are as below. Component 1: Find out the depressive status and describe the motive to come to general practice for counseling.
Component 2: Describe their inner expectation. Component 3: Find out the achievement experience for success. Component 4: Imagine how they feel and what action they would take while the problems disappear. Component 5: To evaluate their own emotion status and the confidence for action. Component 6: Select homework and put it into action. Component 7: To realize the power and source they are possessed of. Component 8: New changes occur.
Component 9: Explore their own progress. Component 10: Find out the self-care approaches to their own emotions.
The workflow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pplied to the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general practice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o build up the relationship, and to understand the motives for counseling and their depressive status. The second stage is to set up a goal. The third stage is to construct the solution. The fourth stage is positive feedback. The fifth stage is the ending perio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basis of future study for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which is applied in medical field and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counseling as well.
誌謝…………………………………………………………………………………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青少年憂鬱症狀 8
第二節 醫療諮商 21
第三節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模式 28
第四節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任務分析法 4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設計與初步理念模式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3
第四節 研究人員 64
第五節 研究程序 6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0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改變要件 70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轉變歷程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介入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模式之要件流程 113
第三節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工作流程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5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附錄一 人體試驗審議委員會同意書
附錄二 資料使用同意書
附錄三 受試者說明及同意書
附錄四 青少年身心健康諮詢問卷

表次
表2-1 憂鬱症狀類別 9
表2-2 國外之青少年憂鬱量表 14
表2-3 國內之青少年憂鬱量表 16
表3-1 收案對象個人基本資料表 64
表4-1 研究對象改變要件之一覽表 110
表4-2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的工作流程說明 143
表5-1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工作階段和改變要件 153
圖次
圖2-1 系統平衡與諮商改變觀 29
圖2-2 以「目標架構」、「例外架構」、「假設解決架構」所形成路徑圖 37
圖2-3 諮商工作簡易流程圖 38
圖2-4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核心圖 39
圖2-5 第二次及後續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40
圖2-6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路徑圖 41
圖3-1 研究流程圖 53
圖3-2 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在會談過程中轉變歷程之初步流程 62
圖4-1 A的改變要件流程圖 115
圖4-2 B的改變要件流程圖 118
圖4-3 C的改變要件流程圖 121
圖4-4 D的改變要件流程圖 124
圖4-5 E的改變要件流程圖 127
圖4-6 F的改變要件流程圖 130
圖4-7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模式之要件流程圖 134
圖4-8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的工作流程圖 142
圖5-1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運用於家庭醫學科青少年憂鬱症狀之工作流程圖 152
牛文菡(2007)。如何應用焦點解決協助憂鬱症患者。諮商與輔導,255,30-33。
王玉珍(2008)。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之建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及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玉梅(2003)。高職生家庭功能、依附風格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6)。David R.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2009年10月29日,取自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行政院衛生署97年主要死因統計(2009)。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642&class_no=440&level_no=3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2009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hch.gov.tw/home1.asp
吳欣蕙(2004)。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自閉症兒童母親的賦能效果。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淑絹(2007)。高職生知識信念、學習動機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玉嬋(1997)。醫療情境中的諮商工作-健康諮商。諮商與輔導,142,11-15。
李玉嬋(2008)。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取向在促進糖尿病健康自我管理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68,48-55。
李玉嬋(2008)。醫療諮商概論。台北縣: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玉嬋、林世莉、洪莉竹、張佳雯、張德聰、許維素、陳秉華、葉貞屏和樊雪春(2006)。焦點解決諮商的多元應用。台北:張老師文化。
杜怡蓁(2008)。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輔導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慧貞、潘祥齡、周秀姝、陳素惠、許維素譯(2006)。Peter De Jong& Insoo Kim Berg著。建構解決之道的會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曉蓉(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正修(1997)。某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門診病患憂鬱症之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李(2003)。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秀玲(2004)。任務分析在諮商歷程研究之運用。諮商與輔導,222,2-8。
林怡光(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俊德(2005)。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當事人賦能形成之分析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綺詩、陳蓓玲、王玉潯(1988)。榮總台中分院家庭醫學科的門診結構與內容。高雄醫學科學雜誌,4,401-408。
邱一峰。(1996)。國中生憂鬱傾向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狀況、鬱卒、憂鬱與尋求幫助、自殺傾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鈺茹。(1999)。青少年之生活事件及憂鬱症狀。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80,68-75。
洪莉竹(1996)。憂鬱個案及輔導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21,13-17。
洪莉竹(2007)。稻草變黃金焦點解決諮商訓練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洪惠玉、宋素卿(2007)。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於一位重鬱症負向思考患者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4(4),94-100。
胡嘉琪(2000)。女性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憂鬱經驗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未出版,彰化市。
翁幸如(199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雙親衝突個案情緒感受、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高明賓(2006)。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情緒障礙兒童之應用。輔導季刊,42(4),31-41。
張佳雯(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應用於國中生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梁馨方(2002)。應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關鍵技術對國中中輟復學生諮商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維素(2002)。賦能導向的諮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為例(上)。諮商與輔導,198,18-22。
許維素(2002)。賦能導向的諮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為例(下)。諮商與輔導,199,36-39。
許維素(200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台北:天馬文化事業公司。
許維素、李玉嬋、洪莉竹、張德聰、賈紅鶯、樊雪春(1998)。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玉芳 (2005)。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道、蕭芝殷、許秀卿、蔡美華、王俊毅(2007)。家庭醫學科門診青少年憂鬱症狀危險因子分析。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7(3),158-167。
陳秉華(2002)。焦點解決諮商的好處。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秉華、蔡秀玲(1999)。國內十年來諮商歷程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輔導學大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昭玲(2005,4月9日)。青少年憂鬱,女生高於男生。國語日報,第15版。
陳映雪(1988)。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載於宋維林述(1988):青少年精神醫學。台北縣: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文(2004)。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具網路沉迷現象之國中生之諮商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清泉(2001)。焦點解決諮商效果之研究-巡迴架構分析法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毓文(2004)。少年憂鬱情緒的危險與保護因子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67-95。
陳瑛治(1995)。健康諮商-諮商新領域。學生輔導通訊,26,74-81。
郭靜靜 (200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華源、郭靜晃譯(1998)。Chris L.Kleinke著。健康心理管理-跨越生活危機。台北市:揚智文化。
程小蘋、林杏足(2003)。國中輔導教師對青少年個案身心特徵、晤談問題及諮商作法之知覺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133-174。
黃君瑜、許文耀(2003)。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167-190。
黃秀媚(2008)。應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於藥物濫用之青少年。學校衛生,53,57-71。
黃洽鑽、劉宏文、黃忠信(1992)。高雄醫學院家庭醫學科門診的內容。高雄醫學科學雜誌,8,175-184。
黃瑛琪(2007)。生涯定向諮商模式之建構與檢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漢耀譯(2004)。Insoo Kim Berg & Therese Steiner著。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馮鑑昌、周騰達、馬遠成、黃洽鑽、劉宏文(1989)。家庭醫學科門診之病人及疾病種類與住院醫師門診訓練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5,448-452。
楊浩然(2002)。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財團法人董事基金會心理健康調查。
葉翠羽、柯慧貞(1988)。憂鬱症的認知治療。國防醫學,7(2),142-145。
翟宗悌(2005)。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督導工作之實施-多元視角、多方合作與多樣技巧。輔導季刊,41(2),29-36。
劉念肯(1997)。醫療諮商的基本概念及其實施上的問題。諮商與輔導,142,2-10。
劉偉瑩(2002,9月18日)。考試、課業、金錢,青少年最煩惱。國語日報,第1版。
劉淑瀅(1996)。已婚婦女在家庭事件的生氣情緒諮商之改變歷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翊萱、陳素惠、張曉佩、王昭琪及許維素譯(2006)。Sklare ,G. B.著。學校輔導中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玉英(1998)。人際因應轉變諮商模式之理念模式的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及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如安(2006)。身體受親子互動遊戲諮商模式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如安(2009)。任務分析法在研究上相關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5(1),1-11。
蕭仁釧、林耀盛、鄭逸如譯(1997)。Edward P. Sarafino 著。健康心理學。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謝幸蓁(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促進糖尿病高危險群自我照顧行為之工作流程及成效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靜雯譯(2009)。David Dasa著。預知生死的貓。台北市:大塊文化。
謝碧玲(2002)。憂鬱症的人際關係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80,76-83。
簡正鎰(2003)。諮商師使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經驗之歷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羅幼瓊(2005)。提升課業任務價值導向之課業學習諮商的當事人任務分析-以高中學生學習英文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蘇世修(2003)。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男生生氣情緒管理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逸人、游勝翔、李立維、韓德彥、黃健譯(2008)。Laura Mufson, Kristen Pollack Dorta, Donna Moreau, etc. 著。憂鬱青少年的人際心理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Altmaier, E. M.(1991).Research and practice role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yist, 19(3),342-364。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8). Practice parameters of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7(suppl.)63s-83s.
Beals, J., Manson, S. M., Keane, E., & Dick, R. W. (1995).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among American India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 3, 623-627.
Berg, I. K., & Miller, S. D. (1992). Working with the problem drinker: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Birmaher, B., Ryan, N. D., Williamson, D. E., Brent, D. A., Kaufman, J., & Dahl et al. (1996).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5(11),1427-1439.
Bloom, B.L.(1997). Planned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handbook. Allyn and Bacon.
De Jong, P. & Hopwood, L. A. (1996). Outcome research on treatment conducted at the 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1992-1993 . In S. D. Miller, M. A. Hubble,& B. L. Duncan(Eds.),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pp.272-290). C.A.: Jossey-Bass.
De Jong, P., & Hopwood, L. E. (1996). Outcome research on treatment conducted at the Brief Therapy Family Center. In S. Miller, M. Hubble, & B.
De Jong,P., & Berg,I.K.(1998).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v
de Shazer, S. (1985 ). Keys to solution in brief therapy.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Duncan (Eds.),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pp. 272-29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rrison, C. Z., Addy, C. L., Jackson, K. L., McKeown, R. E., & Waller, J. L. (1991). The CES-D as a screen for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0, 636-641.
Hendricks, B. C., Robinson, B., Bradley, L. J., & Davis, K. (1999). Using music techniques to treat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8, 39-46.
Kashani, J.H., Rosenberg, T.K., & Reid, J.C.(1989).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community sample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6 , 871-875.
Mcmaum, S.L., Goldman, R.N., & Greenberg, L.(1996).Resolving unfinished business:A program of study. In W. Dryden(Ed), Research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211-232. London:SAGE.
Mino, Y., Shimodera, S., Inoue, S., Fujita, H. Tanaka, S., & Kanazawa, S. (2001). Expressed emotion of families and the course of mood disorders: a cohort study in Japa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59, 23-30.
O’Hanlon W.H. & Weiner-Davis, M.(1989).In search of solutions:Anew direc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Norton.
O’Hanlon, B., & Weiner-Davis, M. (1989). In search of solutions: A new direction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Radloff L. S.(1977). 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385-401.
Radloff, L. S., & Rae, D. S. (1981). Components of the sex difference in depression. Research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2, 111-137.
Rutter, M.(1986). Depressive feelings, cognitions, and disorders:A research postscript. In M. Rutter, C.E. Izard, & P.B. Read (Eds.),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pp.3-32). New York:Guilford Press.
Roberts, R.E., Lewinsohn, P.M., & Seeley, J.R.(1991).Screening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a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30,58-66。
Walter, J. L., & Peller, J. E. (1992). Becoming solution-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Maze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Geneva, Switzerland:The Organization.
Yang, H. J., Soong, W. T., Kuo, P. H., Chang, H. L. & Chen, W. J. (2004). Using the CES-D in a two-phase survey for depressive disorders among nonreferred adolescents in Taipei: a stratum-specific likelihood ratio 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2, 419-43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牛文菡(2007)。如何應用焦點解決協助憂鬱症患者。諮商與輔導,255,30-33。
2. 李玉嬋(1997)。醫療情境中的諮商工作-健康諮商。諮商與輔導,142,11-15。
3. 李玉嬋(2008)。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取向在促進糖尿病健康自我管理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68,48-55。
4. 林秀玲(2004)。任務分析在諮商歷程研究之運用。諮商與輔導,222,2-8。
5. 林綺詩、陳蓓玲、王玉潯(1988)。榮總台中分院家庭醫學科的門診結構與內容。高雄醫學科學雜誌,4,401-408。
6.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80,68-75。
7. 洪莉竹(1996)。憂鬱個案及輔導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21,13-17。
8. 洪惠玉、宋素卿(2007)。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於一位重鬱症負向思考患者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4(4),94-100。
9. 許維素(2002)。賦能導向的諮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為例(上)。諮商與輔導,198,18-22。
10. 許維素(2002)。賦能導向的諮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為例(下)。諮商與輔導,199,36-39。
11. 陳志道、蕭芝殷、許秀卿、蔡美華、王俊毅(2007)。家庭醫學科門診青少年憂鬱症狀危險因子分析。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7(3),158-167。
12. 陳毓文(2004)。少年憂鬱情緒的危險與保護因子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67-95。
13. 陳瑛治(1995)。健康諮商-諮商新領域。學生輔導通訊,26,74-81。
14. 程小蘋、林杏足(2003)。國中輔導教師對青少年個案身心特徵、晤談問題及諮商作法之知覺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133-174。
15. 黃君瑜、許文耀(2003)。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167-190。